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超级地震火山接踵而来

已有 827 次阅读 2024-3-20 20:1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超级地震火山接踵而来

                                                 杨学祥,杨冬红

       2023年:10万年来最热的一年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发布了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世界卫生组织等52个研究机构、全球114名专家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警告称,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不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人类将付出极大的健康代价。

  相比于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与热浪相关的65岁以上人口死亡数量已上升85%。热浪使干旱气候变得更为普遍,进而危及水资源、卫生和粮食生产,影响人类身心健康。《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预测,到21世纪中叶,受粮食危机影响的人口可能增至5.25亿。

  全球平均气温达到新高。在世界各地,高温正在创造更多新纪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称,“几乎可以肯定”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国媒体报道称,今年全球气温创下10万年来的最高值。非营利机构气候研究组织“气候中心”分析认为,今年全球气温打破的可能是12.5万年来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网站称,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到2024年4月,这意味着(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将继续升高。

  “我们不应为打破纪录感到意外,因为我们生活在变暖的星球上。我们的大气中有太多的二氧化碳。”“气候中心”副总裁安德鲁·潘兴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迈克尔·曼表示,这些变暖迹象符合早先的预测,但一些影响,比如极端天气事件,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料。

  自人类开始记录气温以来,关于炎热和寒冷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如今,高温新纪录比低温新纪录出现得更频繁。各国媒体关于高温事件的报道和关键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这些(报道)听起来耳熟,那是因为与高温有关的纪录在世界各国、各州和各个城市不断被打破,一次又一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美国《今日美国》报指出,单独来看,这些高温事件并不总是噱头十足、引人注目。但在总体上,它们勾勒出一个趋势:不断上升的气温正在影响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娱乐。

  《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警告称,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到2041年至2060年,高温天气造成的老人死亡率将达到1995年至2014年间的4.7倍。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1月20日宣布,11月17日,全球平均气温已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07℃,18日则高出2.06℃。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温水平首次突破2℃。

  “又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全球变暖的)后果太明显了。”英国雷丁大学气候科学教授埃德·霍金斯感慨道,“我们有许多解决方案,但前提是,现在就要作出选择、直面问题,而不是假装问题会在未来得到解决。否则,世界将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亚洲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2022年,亚洲发生了81场风暴、洪水等灾害,5000多万人受到直接影响,总经济损失估计超过360亿美元。极端天气及其带来的影响在亚洲日益增加,受灾人口中超过25%来自农业领域。“这将对未来的粮食和水安全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联合国警告称,世界正在失去“控制”气候变化的能力。“我们已经严重偏离轨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是我们改变这种状况的时机。”

  11月30日到12月12日,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来自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2030年前加速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以便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盘点,将是大会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COP28预计将就盘点结果及未来气候行动的方向通过决议,其中可能包括各国政府的新承诺。

  “COP28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将不得不对一份令人震惊的《巴黎协定》进展报告作出回应。科学研究清楚地表明,世界已经远远偏离轨道。”法新社写道。

  1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智利总统博里奇的陪同下来到南极冰川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变暖造成的南极冰川加速消融是“灾难事件”,呼吁全世界在COP28期间达成减少碳排放的协议。

  “绝不能让今年的毁灭性洪水、野火、风暴和热浪成为常态。”英国利兹大学气候科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表示,与其担忧,不如行动,“只要在未来10年内迅速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仍有希望将全球变暖的速度减半。”

  《今日美国》报抛出一个问题:对于2023年,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说?

  潘兴回答,相比此后的几年,今年可能会被称作凉爽的一年。“从现在开始,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http://qnck.cyol.com/html/2023-12/01/nw.D110000qnck_20231201_2-01.htm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升温幅度超前两年

       世界气象组织昨日发布了初步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根据截至10月底的数据,2023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不确定幅度为±0.12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16年和2020年也被列为最热年份,但相较于这两个年份而言,2023年的升温更加严重,并且差距很大,因此最后两个月不太可能影响到排名。

        报告显示,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与此同时,海平面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还在加速上升。由于海洋持续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在过去十年里(2013年至2022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卫星记录的第一个十年(1993年至2002年)的两倍多。

        世界气象组织还警告说,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的春季出现,并在夏季迅速发展,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2024年的高温。

https://news.zol.com.cn/844/84460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3531.html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杨冬红,杨学祥;2006)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4

11

117

00

22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1889-1924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2016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5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日本和美国大震将在其中爆发(见表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23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印度和巴基斯坦高温提供了特大地震周期的新的证据,特别最值得关注的是,增大青藏高原地震发生概率。

       特大地震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既是能源也是前兆   

2800-2020年全球气温曲线.jpeg

图1  1880-2018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https://www.sohu.com/a/356959349_120451429

         图1给出的全球气温最明显峰值为1896年、1900、1906、1915、1921、1926、1931、1937-1939、1941、1944、1952-1953、1957-1958、1961、1962、1963、1969年、1973年、1978年、1982年、1984、1989年、1991-1992年、1997-1998年、2002-20032005、2007、 2010年、2014-2016年。

       表3给出了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年份为1896、1906、1922、1923、1938、1950、19521957、1960、1963、1964、1965、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总计18次8.5级以上地震,有13次发生在全球气温峰年,占72.22%。 

   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包含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所以全球气温的异常增高,可能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特大地震释放的地下热能也是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因为温室气体的上升是平稳的,所以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温上升与特大地震造成的气温上升截然不同,突发是后者的最大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1998年20世纪最热年为2004-2007年特大地震群积蓄能量。

        全球温度异常升高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2017-2021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次数的成倍增加提供了新的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5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8423.html

      全球变暖导致未来特大地震会更加频繁

       世界气象组织昨日发布了初步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根据截至10月底的数据,2023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不确定幅度为±0.12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16年和2020年也被列为最热年份,但相较于这两个年份而言,2023年的升温更加严重,并且差距很大,因此最后两个月不太可能影响到排名。报告显示,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水平达到了历史新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50%。与此同时,海平面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还在加速上升。由于海洋持续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在过去十年里(2013年至2022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卫星记录的第一个十年(1993年至2002年)的两倍多。

1860-2023年全球气温变化.png     

图2  1860-2023年全球气温变化

        关键的问题是,全球气温变化曲线是波动上升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是递增不减的,两者差距太大,表明温室气体不是影响全球气温的唯一因素,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见图2)。

1850-2010年温室气体变化.jpg

      图3  1850-2010年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预测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假说”

深海地震降温:2002年中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效应”,2004-2018年地球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即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与大于Ms 8.5级的海震。

郭增建曾指出,9级与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与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至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对比图1-2和表1-3,全球气温低值时期与特大地震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2004-2012年特大地震强度相对较弱,只是形成气温短暂的平台期,比不上1960年智利9.5级最大地震引发的全球气温骤降,导致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气温一直较高,预示后期(2024-2035年)强震将频繁发生,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气温下降,这就是自然规律。。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113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4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杨冬红,2011

Fig. 4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地震的平面模型的最大特征是地震的孤立性和随机性,地震的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无关,每个板块的垂直运动是相互独立的,与其他板块无关。最终结论是地震不可预测。球面模型演绎出的地震特征是相关性和有序性,地壳是一个球面稳定拱形结构,不同板块相互支撑,每个板块的垂直运动不是相互独立的,一个板块的垂直运动必然产生相关的水平运动,与其他板块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挤压或引张,破坏了稳定的拱形结构,为其他板块运动创造了前提条件。最终结论是地震发生有规律可循。

 

科里奥利力是朔造大陆西高东低的基本动力

 

我们在1995年撰文指出,科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系统中的一种惯性力,它使垂直下降的物体向东偏转,垂直上升的物体向西偏转,是形成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中东西两岸构造应力差别的根本原因。

剥蚀沉积是地表的主要地质现象,它削平大陆的高地并沉积在陆缘沿海地区,地壳均衡作用使载荷减少了的大陆上升,载荷增加了的沿海沉积带下降。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上升的大陆向西运动,下降的沉积带向东运动。大陆西缘的沉积带在下降过程中向东运动,与上升中向西运动的大陆向挤压,形成大陆西部的挤压带;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挤压作用。大陆东缘的沉积带在下沉过程中也向东运动,与上升中的向西运动的大陆相分离,形成大陆东部的引张带,形成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引张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边缘海广发发育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而太平洋东岸美洲西部却是高耸的安第斯山脉(见图2)。

 

图5 剥蚀沉积造成的科里奥利效应导致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构造差别

      结论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形成地震火山活动。这是全球先热后震的原因。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这是全球先震后冷的原因。

全球气温低值时期与特大地震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2004-2012年特大地震强度相对较弱,只是形成气温短暂的平台期,比不上1960年智利9.5级最大地震引发的全球气温骤降,导致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气温一直较高,预示后期(2024-2035年)强震将频繁发生,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气温下降,这就是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   Richard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Follow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205.html

6.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78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7061.html

https://news.zol.com.cn/844/84460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3531.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510):1301~130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256.*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30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下流体和微量元素流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同上, 245

陈殿友, 杨学祥. 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 同上, 244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2):199~201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3):370~371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 生物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7~619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化和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7):878~880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杨学祥. 警惕严重旱灾重演. 科学新闻周刊. 20015):13

杨学祥.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72):223~22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74):509~5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211):15~23

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6):730~731

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7):902~904

杨学祥. 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和能量放大.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8):1017~1019

参考文献

1.任霄鹏。《自然》:金星“炼狱”源于失控的温室效应。来源:科学网。发布时间:2007-11-29 11:29:57。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129113356943195443.html?id=195443

2.杨孝文。探测显示温室效应失控导致金星成炼狱(组图)。2007年11月30日 07:20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07-11-30/07201883477.shtml

3.杨学祥。星空探秘释疑:彗尾、磁尾与“气尾”。 2004-5-2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69

4.何德功。火星上的水哪儿去了?磁场毁坏使"沧海"变"桑田"? http://news.tom.com 2004年03月25日13时06分来源:新华网。http://news.tom.com/1003/20040325-777933.html

5.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6.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7.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8.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9.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10.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11.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12.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3.石头. 火星发现神秘剧毒物质揭开没有生命存在之谜?http://tech.tom.com 2004年03月02日07:28http://tech.tom.com/1121/1122/200432-84310.html

14.杨学祥. 轨道偏心率、臭氧洞、地磁强度与气候变化。光明观察。2004-3-16,总127期,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3/16/1080001.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00d8f.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5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029.html 

参考文献

1.       李宪之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3): 355~360.

2.       周春平大洋暖池及其影响[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1, 84.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5.       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116117, 135138, 212.

6.       张丽欣厄尔尼诺——来自天道的警告[J].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315~316.

7.       高庆华胡景江徐炳川 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131, 135.

8.       战淑芸厄尔尼诺事件和地震活动[M].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 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1990).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02~305.

9.       侯章栓李晓东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 (5): 641650.

10.   刘厚赞,刘辉,俞永强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98,56(5): 602~610.

11.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174):509~510.

12.   任振球全球变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60, 72-74, 81, 88, 105.

13.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56-61

14.   杜乐天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J]. 地学前缘, 1996, 3 (4): 298~305.

15.   Walker, D. A.,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Link 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Eos. 1995,76 (4): 33,34,36.

16.   张家诚李文范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6. 186~196.

17.   张家诚再见厄尔尼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1~22.

18.   骆高远。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地理科学。2000203):264~269

19.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二室一九八二年震情[J]地震, 1983, (1): 47 ~ 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6139.html

上一篇:2024年3月20日晚报:太阳黑子上升期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4年3月20日夜报:太阳黑子上升期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收藏 IP: 119.51.65.*| 热度|

4 宁利中 农绍庄 周少祥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