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拉响红色警报:2023年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纪录
财联社
12小时前
财联社3月19日讯(编辑 牛占林)当地时间周二,联合国旗下机构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称,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均创下新纪录,其中海水升温、海冰面积和冰川消融值得特别关注。
联合国气象机构在其《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摄氏度。
WMO表示,海洋温度也达到了65年来的最高水平,超过90%的海洋在这一年中经历了热浪,这损害了生态系统和食物系统。此外,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等指标,也都打破了纪录。
今年1月份上任的WMO秘书长塞莱斯特·索洛表示:“我们正在向全世界发出红色警报。我们在2023年看到的情况,尤其是前所未有的海水升温、海冰面积和冰川消融,尤其令人担忧。”
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气候变化,加上厄尔尼诺气候模式的出现,使全球气温在2023年创下了历史新高。科学家警告说,2024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会在今年头几个月加剧气温上升。
周二的报告显示,南极海冰面积大幅下降,峰值水平比之前的记录低了10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埃及的国土面积。
报告称,2023年底,海洋热量集中在北大西洋,气温比平均水平高出3摄氏度。海洋温度升高会影响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许多鱼类从这一地区向北逃去寻求更凉爽的地区。
此外,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致使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索洛声称:“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的目标,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决定性挑战。”
索洛呼吁加强全球气候灾害预警系统,她说她希望这份报告能提高人们对气候行动紧迫性的认识。
在WMO这份报告发布前不久,欧洲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表示,全球全年平均气温首次上升超过了1.5摄氏度。
不过,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发布的数据并不代表违反了《巴黎协定》,该气候协议的目标为: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最好是1.5摄氏度。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一再强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需要,以避免气候危机的最坏情况。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二表示:“地球发出了求救信号。最新的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地球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化石燃料污染正在使气候的混乱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所有主要指标都在拉响警报。”
(财联社 牛占林)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50065f9a26e26152
相关评论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火山喷发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是地震火山活动的元凶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将上升3.3米。对此,科学家警告,而上涨幅度一旦突破4米,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必须搬迁,受影响人口数量远超此前估计的4.8亿。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591.html
危!海平面正在上升,导致特大地震和超级火山频繁发生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巨大的气候调节器,对我们的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日趋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表明,相比于1880年,全球海平面如今已经升高了21-24厘米。而且全球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就会上升2.3米。到2100年,全球气温预计将会升高2至5℃,这是一道谁也不愿意面对的惩罚题。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https://www.doc88.com/p-8886316682615.html
超级火山喷发对应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温暖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见表1-2 和图1-4)[1-5]。
据Coffin和Eldholm(1993)海洋考察结果,巨大火成区所显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与全球高温和大气CO2高浓度对应(见图1-2)[5]。
表1 地球自转周期、气候变化、超级火山与地质旋回[1-4]
时间 地球自转 全球气候 生物灭绝事件 超级火山喷发 /Ma 形成物 体积/106km3 |
480 高峰 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437 低谷 奥陶志留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370 高峰 泥盆纪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280 减慢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减弱 248 减慢 西伯利亚暗色岩 230 低谷 二叠纪大冰期末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16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4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香港超级火山 139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20~124 高峰 温暖期 不明显 (水下喷发) 翁通爪哇海台 36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110~115 加快 温暖期 大规模生物灭绝 凯尔盖朗海台 变小 97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65~69 高峰 温暖期 恐龙灭绝所有物种近 德干暗色岩 变小 一半灭绝 55~59 高峰 温暖期 许多深海有孔虫类和 北大西洋火山 变小 陆生哺乳动物灭绝 边缘 25 低谷 低温 15~18 加快 变暖 大规模物种灭绝 哥伦比亚河溢 1.3 流玄武岩 10~12 高峰 变暖 0~2 低谷 第四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
图1 巨大火成区、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
图2 巨大火成区的规模比例
120Ma前海底地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其释放的热量为6×1026J,海洋的质量为1.45×1024g,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33℃,平均每万年海温升高0.1℃[35]。有证据表明,在古新世末不到6000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4℃以上[37]。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海温增高和CO2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白垩纪强烈火山活动、大气中高浓度CO2和异常高温一一对应的原因。
最近发现在15~20Ma前南极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15.7Ma。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8]。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喷发是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原因(见图1-2)。
在过去的20年中,研究人员搜集了有关古新世—始新世(5500万年前)最热现象(PETM)的数据。在PETM期间,地球的表面温度在1万年的时间里上升了9℃,而这一事件的起始温度要高于地球目前的气温。地球的温度在这一较高水平上一直持续了近10万年。在PETM期间,大气中的气体浓度上升了约700 ppm(百万分之一),即从1000 ppm升至1700 ppm——这比现今的385 ppm高出了4倍之多。据估计,温室气体的大量灌入形成了这一气温峰值。然而一项新的分析结果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模拟了在PETM期间,大气的灵敏度增加到翻一番的二氧化碳水平——2000 ppm,地球温度会发生何种变化。最终的结果显示,这些二氧化碳最高可以使温度升高3.5℃。这就意味着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地球的温度升高了5.5℃。这一无法解释的变暖现象使人们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重大且快速的气候变化的认知存在着一个缺口: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古气候峰值唯一原因[39]。
事实上,5500万年前的温度峰值与北大西洋边缘的巨大火成区同时出现,后者喷出的熔岩为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的3倍多。1000km3熔岩要释放1.6×1013 kg的CO2,3×1012kg的硫和3×1010kg的卤素。一个巨大火成区的累积过程要发生上千次这样的喷发,它使现代人类造成的污染物产生的影响相形见绌[35]。120Ma前海底热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体积为36×106km3,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为1.3×106km3,释放的CO2分别为5.8×1017kg和2.1×1016 kg。图3中可以看到,巨大火成区大部分处于海洋及其边缘,喷发物被海水过滤,减少火山灰降温作用,增强温室气体增温作用。海洋被加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两种因素都导致气温升高。
图3 全球巨大火成区
Engel and Engel给出了6亿年以来北美火山喷发曲线(见图4 )[6],Larson给出了1.5亿年以来全球地磁、洋壳产量、古温度、古海平面、黑色页岩的异常变化[41],与图1-4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4 北美火山活动曲线(据Engel and Engel, 1964)[39]
超级火山喷发离我们并不遥远
日本富士火山喷发
我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的威胁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7988平方公里,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据科学家分析,黄石地区在过去曾发生过许多次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规模巨大的火山爆发发生过三次。据传闻和一些零散的勘探资料表明,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爆发所喷发出来的物质覆盖了约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500米,从而形成了黄石公园坐落的现在这片海拔超过2000米的熔岩高原。科学家预测,这座位于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60万年,而一个也许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不幸的消息是,上面所提到的最近这次爆发可能就发生在约64万年之前,换言之,这座超级火山目前或许已经进入了喷发活跃期。
http://news.youth.cn/jsxw/201311/t20131113_4195477.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岩浆库比之前科学家预想得更大,对黄石国家公园地震活动性勘测结果显示,岩浆库的体积是之前的2.5倍。
岩浆库长88.5公里,宽48.2公里,深14.5公里,这个超级地下火山任何一次喷发都将对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犹他州大学鲍勃-史密斯(Bob Smith)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勘测黄石公园地震活动性,并认为地下的岩浆库大于预期,但这项最新发现令人十分震惊。”64万年前,当这个地下超级火山喷发时,灰尘云覆盖了整个北美洲,影响着当地的气候。如果这场火山喷发出现在现代,将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
犹他州大学詹姆斯-法雷尔(James Farrell)博士说:“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所有物质都喷射至大气层,最终它们将环绕地球并影响气候。”科学家估计64万年前黄石火山喷发规模相当于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2000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形成一个大型岩浆库,覆盖了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部分地区,这个岩浆库是通过活火山产生地震活动性记录发现的。测量穿过地面的地震波,科学家能够绘制出岩浆路径,地震波缓慢地穿过炽热和部分熔化物质,便于我们进一步勘测地下状况。
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同时发现岩浆库最远抵达黄石公园东北部,远超出之前预期。人们无法确定这个活跃火山何时再次喷发,史密斯教授称,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黄石公园是非常危险的地点。但是专家预测黄石火山每70万年喷发一次,“不久”或将再次喷发,这一预测基于该火山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喷发时间,分别是21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万年前。
http://tech.hexun.com/2013-12-14/16059159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重要结论
修复臭氧洞不仅需要限制氟利昂排放,更需要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低冰川融化速度和海平面上升速度,有效降低特大地震和超级火山活动。中生代的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超级火山喷发和生物灭绝频发的历史记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洋世界》1990年第5期 22-23页。https://www.doc88.com/p-8886316682615.html
参考文献
1. 张焕志. 地极和日长的29.8年波动与内核振动. 中国科学. A辑. 1982, (12):1129!~1139
2. 任振球. 全球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99~100
3.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 6(5): 615~617
4. 杨学祥,王莉。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15(4):23~30
5.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 1170~1171
6.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7. 莱伊尔. 地质学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29
8. 杨学祥,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9.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4(2):187~193
10.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 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16(4):85~92
11.杨学祥,陈殿友. 构造运动、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39~48
12.杨学祥.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8): 1003~1005
13. Broecker W S. Massive iceberg discharges as triggers for globalclimate change. Nature , 1994,372:421~424
14. Millard F. Coffin and Olav Eldhol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26~33
15. Eddy J A, 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ic effects. Nature.1982,300:689
16. Channell J E T, Hodell D A,McManus J,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1998,394:464~468
17.杨学祥,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18. 杨学祥,牛树银,陈殿友。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地学前缘. 1998, 5(3):77~85
19. Claude J. Allegre andStephen H. 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1994,271(4):44~51
20.李培基. Milankovitch理论被推翻了还是被证实了. 冰川冻土. 1994,16(4):363~370
21.杨学祥. 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 地质科学. 1992,(4):404~408
22.杨学祥.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地球科学进展.1992,7(5):22~30
23.杨学祥.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14(4):29~37
24. 吴锡浩,蒋复初,肖华国.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 地质力学学报. 1995, 1(1):8~14
25. 杨学祥. 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自然杂志. 2001, 23(3):135~139
26.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等。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分析。华北地震科学。2004,22(2):59-63
27.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28.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西北地震学报. 1996,18(4):82.
29.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 宋秀环, 陈殿友.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187-193.
30.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31.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32.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世界地质,2011, 30(3): 474~48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04152.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冬红, 杨学祥. 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6.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7.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 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8.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9.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1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1. 杨冬红, 杨学祥. 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 黑龙江气象. 2017.第34卷第4期P13-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3431.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256.*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502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530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542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553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566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