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高温席卷全球: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震火山频发

已有 2214 次阅读 2022-8-25 10: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高温席卷全球: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震火山频发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公开资料显示,这座位于加拿大西南沿海的城市夏季气温一般在20℃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摄氏0℃以上。2022 年7月下旬,温哥华气温达到30.4℃,创下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自然》杂志在8月初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极端高温几乎在世界多地同时上演。

       在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从今年3月开始就受到高温冲击。印度部分地区在3月底超过了44℃,至少有90人因此死亡;6月,东京连续9天超过35℃,是当地自1870年代有记录以来的最严重热浪;7月中旬,英国出现了自开始监测温度以来的首个40℃以上高温。与此同时,热浪之下的干旱、野火在法国、西班牙、希腊、德国等地蔓延。

  北半球多地发生的这一系列极端事件,正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体现。而未来,气象学界预测,还会出现更多更出乎意料的极端天气。研究气象的学者们指出,地球气候环境正在显著地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除了欧洲,美国也见证了该国第三个最热的7月,与此同时,“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记录中7月的最低值。

  由于气候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山地冰川正在消退,北极附近多国频现异常高温。7月末,据外媒报道,由于高温天气持续,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面积可能会创下至少60年来有记录的新高;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1年的世界气候状况报告》,宣布今天的世界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11℃,清楚地展现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不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气候科学家维姬·汤普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并不是一个均等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变暖速度不同。

  今年8月11日,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文章通过分析北极圈过去43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北极变暖的速度比过去所认为的更高。具体而言,1979~2021年期间,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以每10年0.75℃的速度变暖,这几乎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

  而变暖的北极,又反过来以复杂的形式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中。目前,在气候学界,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就是南北极的海冰融化会如何加剧中纬度地区,尤其是欧洲大陆的高温和干旱天气。2015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就曾提到,北极变暖除了会加剧冬季风暴、寒潮,也会给夏季带来冲击,比如2010年俄罗斯致命的热浪。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是地震火山活动的元凶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将上升3.3米。对此,科学家警告,而上涨幅度一旦突破4米,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必须搬迁,受影响人口数量远超此前估计的4.8亿。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地震火山活动。 

       地下热能喷发带来的高温异常 

      近日,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观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本应在隆冬时节一片黑暗的南极洲上空,却被耀眼的粉红色霞光笼罩。造成这种现象的,居然与发生在今年一月份、距离南极洲7000公里的汤加火山喷发有关。

       汤加火山于2022年1月15日喷发,产生了一股垂直羽流,延伸至地球表面50公里以上高空。在喷发后的12个小时里,水和火山灰释放的热量是地球重力波的最大来源。火山喷发还产生了类似波纹的重力波。卫星观测显示,这种重力波延伸到整个太平洋盆地。

       火山喷发还在地球大气层中引发了大气波,其围绕地球回荡了至少6次,并达到理论上的最大速度——在地球大气层中看到的最快速度,即320米/秒。

       论文作者称,一个单一事件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观测记录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改进未来的大气和气候模型。

      “这是一次真正的大喷发,是迄今为止观察到的一次真正独特的喷发。”论文主要作者、巴斯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科学中心的Corwin Wright说,“我们从未见过大气波以这样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接近理论极限。这次喷发是一次惊人的自然实验,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将增强人们对大气的理解,并帮助改进大气和气候模型。”

      “我们的研究很好地展示了全球波浪是如何被火山喷发期间蒸发的大量海水驱动的。然而,我的直觉是,这次喷发还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物理系的Scott Osprey说,“随着大量水蒸气在平流层中扩散,人们将关注南极臭氧空洞及其在春季的严重程度。”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359.shtm

      我们在2018年11月17日指出,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汤加的球面对称点为西非的加纳,是能量的集中地,但是,由太阳能量形成的大气对流,火山灰一般在低纬度升起,在两极落下,与半球面对流模型完全一致。这是南极洲红光形成的原因,可导致9月末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835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992.html 

南极洲红光是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的前兆。

汤加火山在2022年1月15日喷发,会增强2022年3月春分时北极臭氧低值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是今年异常高温的重要原因。

重要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3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60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77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831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8595.html


最新结论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出千年积累的地下热能,形成异常的大气振荡;

2022年6月太阳耀斑猛烈喷发,增强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978.html

根据球面点喷数学模型,汤加的球面对称点为西非的加纳,是能量的集中地,也是高温集中在欧洲的原因。南极红光就是证据;

汤加火山灰增大了两极臭氧洞或低值区,形成臭氧洞漏能效应,使两极异常增温;北半球异常增温已成为事实,关注2022年9月末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造成的南极增温以及增大厄尔尼诺形成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8356.html 

2023-2025年可能为太阳黑子峰值,导致太阳能量释放增加;2023-2025年也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地球潮汐最大形变,增强地震火山活动和地球内能释放。

6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千年一遇汤加火山喷发敲响地球内能释放的警钟。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Rel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of Sea Level and Earthquakes. Global Geology. 2004, 23(4): 407-410. – (in Chinese)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Chen Dianyou. Motive for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ing to east.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 (1/2): 123~125.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 Earthquakes,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1/2): 126~132.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8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作者:杨学祥.《科技潮》20069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 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 2007.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YANG Donghong, YANG Debin, YANG Xuexiang.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Global Geology, 2010,13(2):104-10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 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格式:PDF 页数:15 上传日期:2012-08-25 02:42:37

https://www.doc88.com/p-703920132830.html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 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杨冬红, 杨学祥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7089 次阅读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6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相关报道

高温席卷全球:欧洲遭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人类进入hard模式?

2022年08月25日 07:27 中国新闻周刊

  地球气候环境正在显著演变

  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将是人类未来几十年的一大挑战

  近日,涂建军和在加拿大温哥华生活的校友联系时,对方告诉他,今年夏天由于天气太热,家里不得不安装空调,这让他对今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印象深刻。

  涂建军是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前主任,曾在温哥华求学并工作。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公开资料显示,这座位于加拿大西南沿海的城市夏季气温一般在20℃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摄氏0℃以上。但今年7月下旬,温哥华气温达到30.4℃,创下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自然》杂志在8月初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极端高温几乎在世界多地同时上演。

8月12日,英国里彭登,水位持续下降后,拜廷斯水库中的一座古老马桥显现了出来。图/视觉中国8月12日,英国里彭登,水位持续下降后,拜廷斯水库中的一座古老马桥显现了出来。图/视觉中国

  在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从今年3月开始就受到高温冲击。印度部分地区在3月底超过了44℃,至少有90人因此死亡;6月,东京连续9天超过35℃,是当地自1870年代有记录以来的最严重热浪;7月中旬,英国出现了自开始监测温度以来的首个40℃以上高温。与此同时,热浪之下的干旱、野火在法国、西班牙、希腊、德国等地蔓延。

  北半球多地发生的这一系列极端事件,正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体现。而未来,气象学界预测,还会出现更多更出乎意料的极端天气。研究气象的学者们指出,地球气候环境正在显著地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欧洲遭遇50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

  在西班牙,考古学家们近来有了意外发现,被称为“西班牙巨石阵”的史前石群露出了身影。该巨石阵原本被中部卡塞雷斯省份瓦尔德卡纳斯水库所覆盖,因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水位下降,当局称水位已降至水库容量的28%。

  由于干旱,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的水位已跌至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位之一,“二战”期间在塞尔维亚河段普拉霍沃市附近沉没的20多艘德国军舰,也因此暴露了出来;意大利已宣布波河周边地区进入紧急状态,7月下旬,在该国最长河流的一段河床裸露的水域,有渔民发现了一枚被淹没的“二战”期间留下的炸弹,足有450公斤之重。

  干旱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粮食、航运、能源等领域。在莱茵河中游的考布镇,有一个古老的水位测量站,任何进入莱茵河上游的船长都会参考这里记录的水位。8月12日之后,其水位刻度值降到40厘米以下,意味着水位已经不适合大多数船只通行。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也被称为欧洲经济“生命线”,粮食、煤炭以及化学制品等大宗商品依赖这条重要的运输通道抵达它们的目的地。

  对德国来说,其80%的水路运输都在莱茵河上完成。因为莱茵河水位下降,德国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霍尔格在8月中旬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化工或钢铁厂的关闭、石油等矿物油品和建筑材料无法到达目的地、大运量和重型运输无法继续进行,只是时间问题。

  涂建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欧洲能源市场本来就处于高度紧平衡的状态。目前,欧盟正在多管齐下试图尽快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高度依赖,欧洲也在积极加紧储备能源过冬。而现在,包括煤炭运输在内的航运却受到高温、干旱天气的严重影响,使得欧洲能源供应安全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为欧洲干旱观测站收集数据的研究员安德里亚在8月9日表示,尽管需要回顾性的全面分析,不过,欧洲大部分地区正在遭遇的,可能是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2018年,欧洲就遭遇了一次很极端的干旱,但那一年,南欧的潮湿条件使作物收成得以弥补。安德里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反,今年欧洲大部分地区同时面临着热浪和干旱,“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今年可能比2018年更加极端。”

  根据欧洲干旱观察站在8月3日发布的数据,欧盟和英国63%的土地现在处于干旱“警告”或“警报”状态,所涉及的土地面积几乎与印度国土面积一样大。

 8月14日,法国西南部比达尔镇,田地里的一些向日葵因干旱而枯萎。图/视觉中国8月14日,法国西南部比达尔镇,田地里的一些向日葵因干旱而枯萎。图/视觉中国

  在法国,今年7月降水量只有9.7mm,这是1959年以来降水最少的7月。8月5日,法国生态转型和国土协调部长贝许称,法国超过100个市镇的供水管道中已经没有饮用水,这些市镇需要靠水罐车进行供水,他不排除将在最难以运达的地区分发瓶装水的可能性。 

  欧盟委员会科学服务机构联合研究中心在7月25日发表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写道,由于夏季炎热干燥,欧盟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的产量将下降8%~9%。

  全球近一半的橄榄油产自西班牙。据《华尔街日报》8月17日报道,由于担心西班牙炎热、干燥的天气会影响这一季橄榄收成,橄榄油价格被推高。数据提供商Mintec的市场分析师凯尔·霍兰德表示,过去一个月,西班牙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市场价格上涨了约7%。除非未来几周西班牙天气情况迅速好转,否则,10月进入收获季的橄榄油产量将下降近30%。

  连日的干旱与灼灼热浪,使得2022年或将成为欧洲山火最严重的一年。伦敦消防局表示,在8月的第一周,他们已经处理了340起户外火灾,是去年同期所记录数字的8倍多。西班牙是欧洲今年受森林火灾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今年以来,西班牙暴发数十起山火,累计烧毁24.4万公顷土地,几乎是自2006年有记录以来全年山火平均焚毁土地的4倍。

  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EFFIS)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旬,欧洲大陆山火焚毁的土地接近66万公顷,比上一个峰值,亦即2017年同期记录的42万公顷高出56%,这一数字相当于比利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有分析指出,按照目前的山火暴发趋势,欧洲今年全年焚毁的土地或超过100万公顷。

  此外,美国媒体《政客》8月初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该杂志通过对欧洲几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在7月份的极端热浪中累计记录了数千人死亡。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动力气象学者李肇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西欧国家通常气候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频繁并且分布比较均匀,所以对高温和干旱的承受能力较低,相关设备和基础设施不太健全。2022年的高温干旱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高温天气改变的人与自然

  干旱通常与高温一同出现。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李超工作的城市是德国汉堡,从纬度上看,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相近。这里夏天的最高温度通常都在33℃以内,然而,今年7月20日,这里观测到了当地有史以来最高的温度:40.3℃。

  “2022年夏季,北半球多地都发生了高温干旱事件,特别是美国西部、欧洲西部和南部,以及中国广大地区。”李肇新指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气象要素的变化也各不相同,但都和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连,特别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夏天,全球整个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都被高压系统所控制,作为一种下沉气流,不利于云的形成,对应的天气是高温、少雨。近期影响中国南方高温、干旱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欧洲大陆这边,则是北大西洋高压。

7月17日,挪威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附近的冰川。1970年以来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约有150万平方公里的海冰融化,海冰每年都在减少。图/视觉中国7月17日,挪威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附近的冰川。1970年以来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约有150万平方公里的海冰融化,海冰每年都在减少。图/视觉中国

  不过,往常年份,来自海洋的台风、高纬度地区的风暴气旋等会带来暖湿气体以及降雨,降低中纬度地区副热带高压影响的强度,而今年,副热带高压持续的天数更长,强度也更明显。

  除了欧洲,美国也见证了该国第三个最热的7月,与此同时,“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记录中7月的最低值。

  然而,气候变化之下,高温与干旱的双重夹击,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例外。在德国生活了40年的华裔学者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国现在已经连续三四年每年出现高温。德国大约位于北纬47°至北纬55°,在气候上属于北温带,在这里居住的多年里,陆蒙吉说,夏天高温时很少超过30℃,而这几年,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7℃。这给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原本不习惯极端高温的威胁,比如,在2013年至2019年期间,英国只有3%到5%的家庭配备了空调,英国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住房存量,五分之一的住宅建于1919年之前,隔热能力差,空气流通受限。

  类似的,过去德国的房子原本为了保温设计,因为这里冬天比较冷,但是,现在气候变化之后,夏天散热是个大问题。陆蒙吉说,现在到了白天气温高的时候,需要把房间窗帘都拉上,避免太阳照射,一些情况下,人们还需要到房子的地下一层居住,暂时躲避高温。空调,这一原本很少为德国家庭所需要的家电,也渐渐开始登场,今年,陆蒙吉的邻居家在重新装修房子的时候,已经安装了空调。

  当那些纬度原本比较靠北的地区气温升高时,整个生态系统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变。打理自家花园时,陆蒙吉发现,过去很多植物原本4~5月发芽,现在提前到了3月,然后遇到寒潮天气,这些嫩芽就无法存活。经常去户外和森林里徒步旅行的他还观察到,很多人工针叶林因为缺水,导致能够对付害虫的松脂分泌能力下降,树木更容易受到虫害影响,叶子大片大片地发黄、掉落。

  极端天气背后

  李肇新指出,目前还不能说,2022年的高温干旱事件就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不过基于学界目前对气候系统的研究结论以及数学统计与模拟等分析,可以说,今年全球高温干旱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有所增加。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教授斯科特·丹宁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指出,科学研究表明,在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之下,受影响最大的极端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层次结构。观测、物理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得到的证据表明,一些异常天气肯定与气候变化有关。

  具体来说,气候变化最直接相关的极端事件就是热浪,随着全球变暖,热浪肯定会急剧增加;排在后面的气候事件则分别依次为,沿海地区的洪灾与风暴潮、干旱、野火……最后则是冰雹和龙卷风。“证据很清楚,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得越多,地球就会变暖得越厉害,任何特定地点遭遇热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他表示。

  由于气候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山地冰川正在消退,北极附近多国频现异常高温。7月末,据外媒报道,由于高温天气持续,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面积可能会创下至少60年来有记录的新高;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1年的世界气候状况报告》,宣布今天的世界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11℃,清楚地展现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不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气候科学家维姬·汤普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并不是一个均等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变暖速度不同。

  今年8月11日,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文章通过分析北极圈过去43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北极变暖的速度比过去所认为的更高。具体而言,1979~2021年期间,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以每10年0.75℃的速度变暖,这几乎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

  而变暖的北极,又反过来以复杂的形式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中。目前,在气候学界,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就是南北极的海冰融化会如何加剧中纬度地区,尤其是欧洲大陆的高温和干旱天气。2015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就曾提到,北极变暖除了会加剧冬季风暴、寒潮,也会给夏季带来冲击,比如2010年俄罗斯致命的热浪。

  实际上,欧洲的确是北半球受热浪袭击更多的“热点”地区,在过去五年里不止一次冲破高温纪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科学家凯·科恩胡伯在8月初接受《自然》采访时说道,他所在的团队发现西欧非常容易出现热浪:在过去40年里,西欧出现极端高温的频率是北半球其他中纬度地区的3~4倍。

  北极变暖带来的大气动力变化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机制,不过,现在依然是一种并不确切的科学假说。具体来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李超解释,这种学说认为,欧洲大陆地区依赖北极地区的急流轴,将中高纬度的冷湿空气带到欧洲大陆。然而, 随着北极气温升高,极地和中低纬度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小,急流轴的强度出现减弱。李肇新并不是特别认同这种机制,他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复杂气候系统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因果关系。

  李超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对全球增温幅度有多大、在什么情景下会带来何种气候,这类问题目前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现在面临的更难的问题是,温室气体增加以后,对整个大气环流会如何影响、带来怎样的天气,而天气信息对社会应对非常关键。他举例,给定207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对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现在的研究能大概预测那一年全球温度升高的幅度,然而,却无法预测,2070年的夏天欧洲大陆是什么样的天气。

  李肇新也表示,极端天气在区域上具体的形态、表现、定量的强度,还有事件到来的时间与进程等等更加精确的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和科学争论。不过,气候学者们表示,有两点比较明确,一是气候变化会使全球气温升高,二是未来极端天气,比如一些超乎预料的高温事件,将会越来越频发。

  在欧洲,根据IPCC的数据,到2050年,大约一半的欧洲人口可能在夏季面临高或非常高的热应对风险。8月15日,美国研究机构“第一街基金会”的一项经同行评议的新研究预测,到2053年,超过1亿美国人将生活在“极端高温带”中,每年至少有一天,高温指数将超过约52℃。高温指数是一种综合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指标,是指身体感受到的温度。

  “温室气体减排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李超指出,了解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也很重要,这方面,除了气候学家,社会科学等交叉学科也应该加入进来共同努力。

  发于2022.8.29总第105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2022年的夏天为何如此极端?

  记者:彭丹妮(pengdannie@163.com) 实习生/杜悉

https://news.sina.com.cn/w/2022-08-25/doc-imizmscv7617078.shtml

任编辑:张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591.html

上一篇:8月25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8月25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9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