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人类将在2.5亿年后灭绝?科学家忽略的漏洞:变冷还是变暖?

已有 7858 次阅读 2023-9-28 16:5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人类将在2.5亿年后灭绝?科学家忽略的漏洞: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在这个周一将他们的研究结论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研究结果表明,在2.5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气候条件,将不再适合哺乳动物生存,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物,将会面临着生存的极大考验,极有可能造成90%以上的哺乳动物完全灭绝,作为人类,同样不可避免发生这样的悲惨命运。


      一是地球的陆地将会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大陆。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大陆是悬浮在软洋层之上突起的部分,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陆地的位置在以极其微小的速度在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20亿年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对流不断地将这些板块分开,形成海洋和大陆,然后再次将它们粉碎成超大陆,这大约每隔6亿年发生一次

      科学家预计,下一个超级大陆将在2.5亿年后形成,届时地球上的陆地将碰撞在一起(很可能是在赤道),形成终极泛大陆。它将占据地球表面的少数地区,太平洋则将占据大部分地区。终极泛大陆将呈现一个环形结构,中间有一个内陆海,这是大西洋随着海陆位置变化最终残留下来的印记。

       上述大致的内容是通过电脑模拟显示地球未来的气候模型演变,得出一个结论,称地球将在未来2.5亿年前失去宜居性。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球将会经受三重巨变。其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比例大幅度提升;其二是七大洲将会合并成一个甜甜圈形的“终极盘古大陆”;其三是太阳将会变得越来越亮,不断炙烤大地。

       有人评论他们的研究结果漏洞百出,并将其漏洞一一指出。我只指出其两大漏洞:6亿年周期和对气候变热的质疑。

        6亿年周期还是3亿年周期?

根据地质和气象等综合数据,表1给出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气候变化、万有引力常数G变化和地磁变化的对应规律,地球自转变化曲线和火山活动变化曲线相对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减慢对应地磁反向,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加快对应地磁正向,这一现象的发现为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影响地磁反向提供了证据。

 

1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气候变化和地磁极性倒转[1,2,16]

Table 1  Earth’s rotation periods, geological cycles and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e [1,2,16]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万有引力

常数变化

最小

 



最大

 


最小

 


太阳辐射

最小



最大


最小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3431.html?winzoom=1


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内核自转较快,地壳和地幔自转较慢,形成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圈层角动量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热幔柱喷发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2982.html

4亿年的历史数据表明,大陆集中在一极形成大冰期,大陆分散在赤道形成极热气候,3亿年为变化周期。 

       2.5亿年后陆地将碰撞在一起(很可能是在赤道)形成终极泛大陆 

        这一猜测违背历史规律(表1),缺乏科学根据和动力机制。

超级大陆集中在南极或北极的动力来自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内核定向南北漂移,周期为3亿年。我们的主要工作:

1987年证明地球周期性形变是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的动力之一

1992年证明两极和赤道之间的冰水转换可产生地幔相对液核、地壳相对软流圈的均衡运动,以及地核在液核中的定向漂移;

1993年提出太阳斥力是地核定向振动、大陆南北漂移和地球南北反对称分布的动力;

1996年证明重力分异和热对流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该结论在5个月后被实测证实,并证明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能量也向地核集中,地核不仅有巨量热能,而且有巨量旋转动能。




大冰期形成原因:太阳风迫使地核南北漂移,导致地幔对流使大陆在南北极集中和分裂,形成大冰期和温暖期的反复交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5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4067


参考文献


1  张焕志地极和日长的29.8年波动与内核振动中国科学. A. 1982, (12):1129!~1139

2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99~100

3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 6(5): 615~617

4  杨学祥,王莉。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154):23~30

5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 1170~1171

6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7  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29

8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9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4(2):187~193

10.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16(4):85~92

11.杨学祥,陈殿友构造运动、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39~48

12.杨学祥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8): 1003~1005

13 Broecker W S. Massive iceberg discharges as triggers for globalclimate change. Nature , 1994,372:421~424

14 Millard F. Coffin and Olav Eldhol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26~33

15  Eddy J A, 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ic effects. Nature.1982,300:689

16  Channell J E T, Hodell D A,McManus J,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1998,394:464~468

17.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18  杨学祥,牛树银,陈殿友。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 1998, 5(3):77~85

19  Claude J. Allegre andStephen H. 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1994,271(4):44~51

20.李培基. Milankovitch理论被推翻了还是被证实了冰川冻土. 1994,16(4):363~370

21.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4):404~408

22.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1992,7(5):22~30

23.杨学祥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14(4):29~37

24  吴锡浩,蒋复初,肖华国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地质力学学报. 1995, 1(1):8~14

25  杨学祥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自然杂志. 2001, 233):135~139

26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等。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分析。华北地震科学。2004222):59-63

27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28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西北地震学报. 1996,18(4):82.

29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宋秀环陈殿友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187-193.

30.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3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32.  杨冬红杨学祥.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世界地质,2011, 30(3): 474~480

33.  杨学祥。火山作用的双重性:短期致冷和长期致热。2010-1-31 06:19。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543.html

相关报道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将在2.5亿年后灭绝!届时将出现超级大陆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人类登上地球历史舞台的时间只有500-700多万年,在随后的日子里,人类依靠强大的智慧和适应的能力,逐渐成为地球上各种生物的“领头羊”,推动着人类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很可能在2.5亿年之后,从地球的舞台上消失,人类自然也包含其中。虽然从数据来看,2.5亿年距离现在还非常遥远,但是这项研究结果一经发布,不出所料地引发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关注,毕竟这关乎着人类整体的未来命运。


       最新的研究结论


       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应用地质学的海量数据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地球未来的气候和地理变化等进行了预测,同时将这些变化情况与地球生命的适应性进行了关联分析,以期找到对地球生命的最终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2.5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气候条件,将不再适合哺乳动物生存,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物,将会面临着生存的极大考验,极有可能造成90%以上的哺乳动物完全灭绝,作为人类,同样不可避免发生这样的悲惨命运。


      2.5亿年后地球将变成什么样子?


      一是地球的陆地将会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大陆。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大陆是悬浮在软洋层之上突起的部分,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陆地的位置在以极其微小的速度在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20亿年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对流不断地将这些板块分开,形成海洋和大陆,然后再次将它们粉碎成超大陆,这大约每隔6亿年发生一次。

      科学家预计,下一个超级大陆将在2.5亿年后形成,届时地球上的陆地将碰撞在一起(很可能是在赤道),形成终极泛大陆。它将占据地球表面的少数地区,太平洋则将占据大部分地区。终极泛大陆将呈现一个环形结构,中间有一个内陆海,这是大西洋随着海陆位置变化最终残留下来的印记。

      二是终极泛大陆会越来越热。从地理位置来看,由于这个超级大陆位于地球的热带地区,势必将面临更高的温度和湿度。

从海陆相对空间来看,由于大陆内部距离海洋很远,势必会缺乏水分循环和植被覆盖,从而将变得越来越干燥和贫瘠。

      从空气组分来看,在超级大陆形成的过程中,陆地板块之间、海陆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会非常强烈,从而导致火山、地震频发多发,特别是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向空气中释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不断加剧全球变暖。


      从太阳辐射来看,按照太阳的生命周期规律,届时太阳会比现在更大,辐射强度也会更强,因此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自然会更高,从而地球表面的温度也会随之提升。


      人类受到的影响


      根据研究,2.5亿年后,受海陆位置变换、地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上升到40-70摄氏度之间,甚至还会有更高的极端温度,这样的环境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汗液散热来降低体温,届时只有8%-16%的土地适合哺乳动物生存。

      因为上述变化,很可能意味着哺乳动物的未来厄运。哺乳动物的一些生理调节功能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原本应该是非常有效和迅速的,比如汗腺和循环系统,但是当长期处在干热条件下,比如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或者是高湿高温环境,那么这些生理的调节器将开始失灵,这也是哺乳动物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科学家们表示,虽然现在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哺乳动物可以栖息在撒哈拉等地区,但是在2.5亿年后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这些哺乳动物是否会被优先选择,后代是否会重新辐射到终极泛大陆并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待深入研究。


不知道人类在2.5亿年这个期间,对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人类是否届时已经发现了可以移居的类地星球,祝愿未来的人类能够延续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9076513b73b58752

人类将在2.5亿年后灭绝?科学家忽略的漏洞还真不少!

原创 尖端1号 科普日志 2023-09-27 21:22 发表于河南

       昨日,一则关于人类将在2.5亿年后灭绝的消息引爆网络。但仔细读来,深感这个结论漏洞百出,大有哗众取宠之嫌。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个科学家团队都说了些什么吧!

       发布这一消息的是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他们在这个周一将他们的研究结论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大致的内容是通过电脑模拟显示地球未来的气候模型演变,得出一个结论,称地球将在未来2.5亿年前失去宜居性。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球将会经受三重巨变。其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比例大幅度提升;其二是七大洲将会合并成一个甜甜圈形的“终极盘古大陆”;其三是太阳将会变得越来越亮,不断炙烤大地。下面我们展开说一下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将其漏洞一一指出。

图片

      首先说一下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该研究团队主要考虑的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随着七大板块向一起合并聚拢,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将变得十分剧烈和经常,这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2.5亿年前后,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上的大陆气温将保持在40℃以上。该研究团队称,这一高温的长期保持,将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因无法通过汗液降温而导致死亡。

图片

      其次是七大洲合并成“终极盘古大陆”后,大西洋的残余部分将变成甜甜圈形大陆的内湖,而“终极盘古大陆”的外侧则被大面积扩容后的太平洋环绕。这一巨变,被科研团队称作是“大陆效应”,这将导致沿海地区比现在更加潮湿,而广阔的内陆沙漠则极度干旱。届时,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的平均上升15℃,陆地部分上升最高可达30℃,部分地区气温可能保持在60-70℃的高温。这一巨变,将使地球重回新到极热的2.6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在那个时期,地球上有超过90%的物种灭绝。

图片

       其三是太阳将变得更亮。科研团队主要参考了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的演变等因素,认为到那时太阳将把更多的辐射送到地球上来,从而加剧地球温度的上升。

       按照该研究团队的说法,2.5亿年前后,地球经历过大陆效应、更热的太阳和更多的二氧化碳等三重打击,将有92%的环境不再适合哺乳动物生存,从而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灭绝!

       然而,仔细研读该团队的惊人报告,感到这一研究成果其实漏洞百出!下面我们试着指出一些漏洞,仅供朋友们思考讨论。

       其一,如果七大板块最终要合并成一个“终极盘古大陆”,我们可以想见,如此巨大的板块合并运动,势必会造成超级大地震,应该还是全球性的超级大地震,而且这样的大地震还不会是只发生一次两次,应该是时常发生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地球不断发生超级地震,恐怕到不了2.5亿年后,人类就已经灭绝的差不多了。

图片

       其二是,该科研团队认为2.5亿年后,由于地球普遍处在40℃的高温当中,从而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因缺乏食物和水源而无法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但这一结论忽略的东西也太多了。比如目前人类正在加紧研究和尝试的脑机接口技术,人造皮肤材料技术,会使人类在一到两个世纪内就有可能演变成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肉体存在模式,换言之,很可能到不了2.5亿年后,人类很快就会在人工智能、纳米材料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下,进化成新的智慧生物,这一巨变,将使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有关人类灭绝的结论成为笑柄!

       其三,人类目前就在研究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和糖的技术,那么,2.5亿年之后,人类还不知道会人工生产出多少可供人类食用的食物呢!恐怕应该是很多很多吧,甚至就连所有哺乳动物需要的食物,人类恐怕也能人工合成了吧?再说了,到那时人类还需不需要进食食物还难说呢!

       可见,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他们宣称人类将在2.5亿年后在地球上灭绝,实在是有点杞人忧天、哗众取宠的嫌疑。脑洞够大但又漏洞百出!

图片

       所以,最后建议大家对他们的研究结论,看看而已,别太上心!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95887117&ver=4801&signature=sPERBfTuEUnC1*s5nu25t8XJGZQXRsxEINdO1eT4o6HdHEgPMRdA3K0Xj8GNIVlv7lohMadUFyagmEKzLwa3OXti2usc0I7GXOm23PuCyc6hhOqXRUpWTEyHgPQiqNC-&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04152.html

上一篇:2023年9月28日午报:最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9月28日晚报:最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郑永军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