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日本专家预测将发生9.1级地震,32万人死伤!已发现确凿证据

已有 3096 次阅读 2024-2-27 15: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日本专家预测将发生9.1级地震,32万人死伤!已发现确凿证据

史书中华原创 · 2024-02-26 11:10

+订阅

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但是他却因为二战的关系,失去了组建军队的权利,只能组建自卫队,保护国内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军事发展遭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日本的经济发展却非常顺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影响了周边很多国家。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去日本旅游甚至移民。

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日本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位于地壳活跃地段,经常爆发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在2019年的时候,日本爆发的地震,加起来有1500多次,也就是说日本平均每天都会地震4次左右。虽然这些地震都是一些破坏力比较小的轻微地震,但是日本也会爆发一些危害较大的大型地震。有关部门预测称,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日本或将发生一次9.1级的大地震,预估会造成232万人的死亡,与此同时还会有几百万的百姓因为接踵而来的海啸流离失所。

预测此事的部门已经发现了确凿的证据,这次地震爆发将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会有任何侥幸可言。现如今日本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国内进行更加频繁的抗震演讲,教导大家尽可能的了解抗震知识。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在地震爆发之时迅速躲避,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日本政府虽然有着极其丰富的抗震经验,但是他们的人员调动和物资分配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因此掌握抗震技能很有必要。

与此同时日本也对其他国家发出请求,希望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让国内的百姓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有不少比较有能力的人在得知此事后,决定进行移民去其他国家生活,不过更多的人却没有办法移民,只能期盼着不会出现大型地震。

发布于:天津市

https://m.sohu.com/a/760106792_121161854?_trans_=000018_sqkd_kd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4

11

117

00

66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1889-1924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2016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6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3267.html

上一篇:2024年2月27日晚报:太阳黑子增加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4年2月27日夜报:太阳黑子增加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19.51.56.*| 热度|

3 宁利中 尤明庆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