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后首场寒潮即将来袭!周末“垮塌”式降温:2023-2025年最冷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全能型强冷空气即将影响中东部,中央气象台预告了明天早上将发布寒潮预警,这将是立春后首场寒潮天气过程,北方多地将现“垮塌式”降温。降温前后气温反差能有多大?雨雪、沙尘又将在哪里出现?广东是否受影响?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中央气象台预计,10日至12日,强冷空气继续东移影响我国中东部,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内蒙古、黄淮东部、江淮东部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先后有4-6级偏北风,阵风7-9级,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风力将有6-8级,阵风9-11级。
我们在2014年5月19日指出, 根据准200年冷暖周期,2020-2021年极寒爆发。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目前处于潮汐变化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200年和拉马德雷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月亮亮赤纬角极值变化的变暖周期(2021年已进入变冷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达到变冷高峰)。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进入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最新预测:2023年发生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我们在2022年9月15日指出,2023年六大条件具备5条:
2022-2023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20-2022年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冬季严寒概率最大;
三重拉尼娜导致2022-2023年强沙尘暴概率最大;
2023-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如果2023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全球流感大流行就有爆发的最大概率。所以,强厄尔尼诺是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371.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9月最大,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我们在2023年3月2日指出,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近几年拉尼娜现象影响世界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后,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出现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模型预测与专家评估,ENSO中性条件持续到5月以后的可能性略有下降,但仍然很高(4月至6月概率为80%,5月至7月概率为60%)。该机构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发展的可能性虽然在上半年较低(4月至6月概率为15%),但在5月至7月逐渐增加到35%。
https://www.sohu.com/a/648123294_222256
另有气候模型的平均值显示,在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的三个月里,ENSO“尼诺”阶段发生的概率为63%。而在2023年的7月至9月期间,该概率上升至65%。一个月前,这些预测分别为54%和57%。
总之,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甲型流感暴发在下半年的概率最大。
相关报道
收录于合集#天空守望者613个
全能型强冷空气即将影响中东部,中央气象台预告了明天早上将发布寒潮预警,这将是立春后首场寒潮天气过程,北方多地将现“垮塌式”降温。降温前后气温反差能有多大?雨雪、沙尘又将在哪里出现?广东是否受影响?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中央气象台预计,10日至12日,强冷空气继续东移影响我国中东部,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内蒙古、黄淮东部、江淮东部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先后有4-6级偏北风,阵风7-9级,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风力将有6-8级,阵风9-11级。
1
降温前后气温反差能有多大?
今天午后,北方地区升温进入“白热化”。河北、河南多地冲破30℃大关,超100个站点气温打破3月上旬最高纪录;郑州成为今年北方首个站上30℃的省会级城市,也是除了海口以外,全国第二个拿下30℃的省会级城市。
明天,中东部的暖热还会持续,华北、黄淮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地气温还将创下今年以来新高,暖出5月份的水平。
周末降温重头戏大幕开启,厚衣服将要再度登场。北方气温低点多在11-12日,南方多在12-13日。东北地区最高气温跌至5℃以下,京津冀、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地最高气温10℃出头,河南、江浙沪、湖南等地最高气温15℃左右。
2
北方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还有变数?
今天下午,地面冷高压前部的蒙古气旋已经发展起来了,气旋与其西侧冷高压之间气压梯度较大,形成了大风天气,加上最近回暖显著,沙源地解冻,冷空气东移过程中将带来沙尘天气。这将是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沙尘过程。
图中红圈为蒙古气旋。
中央气象台今天夜间继续发布了沙尘暴蓝色预警,预计3月9日20时至10日20时,新疆东部和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大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局地有沙尘暴。
这次沙尘天气对华北地区的影响还有变数。由于冷锋过境中蒙边界的戈壁沙漠时可能是今天晚上到明天早晨,这个时段大气稳定度加大,会抑制起沙。所以,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还得留意最新预报。
3
雨雪都会在哪里出现?
这次寒潮给北方带来的雨雪总体范围较小,持续时间不长,主要是明天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有到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南方的降雨会有所增多,部分地区还可能有强对流天气。明天,降雨由重庆、贵州等地陆续向东发展增多,波及湖南、江西等地;11日,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贵州、广西北部、江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大雨。贵州、云南、广西交界一带要警惕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4
寒潮会影响广东吗?
天柱儿的粉丝群体里,广东的网友居多,对于寒潮十分关注。但这次的寒潮长途跋涉到达广东后威力将大大减弱,变成中等强度冷空气。
12日下午冷空气将抵达广东中北部。(图@广东天气)
广东省气象台预计,冷空气12日下午到达广东中北部,全省日平均气温下降3~6℃,13日体感温度下降明显,过程最低温出现在14-15日早晨,粤北山区可低至5℃左右。
5
之后还会有冷空气吗?
冬春交替,正是冷空气活跃的时候。14-16日还将有较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北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先后有4~6级、阵风7~9级偏北风,并有4~6℃降温,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等地降温幅度有8~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