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北极高温带来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引发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冰川融化的大陆地壳由于卸载而上升,海洋地壳由于加载而下降,地下热能在陆海地壳断裂处喷出,形成陆海交界处的海洋高温。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达千年一遇,也是海平面长期上升的结果。从15-17世纪的小冰期结束到21世纪全球变暖,地壳均衡运动一直在反复进行,也一直被气象学家所忽视,使他们陷入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气候变暖的恶性循环。
地球内部热能参与全球变暖是地质学家对全球变暖理论的重大贡献。
2022年8月3日,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这次喷发为裂缝喷发,通常不会导致大爆炸或大量产生散布到平流层的灰烬。在沉睡超过6000年后,法格拉达尔火山曾在2021年3月19日开始喷发。那次喷发持续了大约6个月。
2022年地球内能异常释放值得关注。
相关报道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但未曾想到,其对地球的破坏速度竟如此之快。2021年7月28日, 哥白尼卫星拍摄的格陵兰岛图像显示,由于极地多发高温,Constable Pynt周围的冰川已经开始融化,沉积物大量排放到北冰洋。仅一日,格陵兰岛东半部北端一路到南端的大部分冰都融化了,丹麦气象研究院预估单日融冰量达到85亿吨;上个月,曾经满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也被测得38度高温,打破了北极圈内有史以来的记录最高温。
不仅如此,3个月前,BBC还曝出,全世界最大的冰山A68a已融化分解成无数小碎块,永远变为曾经。要知道,A68在2017年刚刚从南极大陆分离出来时,是6000平方公里,总重量超1兆吨的超级大山,相当于7.5个纽约、4个伦敦或1整个上海。而现在,随着极地温度的普遍升高,这些庞然大物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很多人可能认为,冰川作为两极地区的主要地貌和我们离得很远。但殊不知,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冰川状态不仅决定了极圈动物的生死存亡,还对气候、能源等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重大。8月9日,联合G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将带来极端高温、强降水、海洋热浪和部分区域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
7月中旬,因连日高温,希腊1天内出现43起森林山火,其中埃维亚岛、古奥林匹亚地区及雅典北部,数千民众流离失所。与此同时,特大洪水、暴雨也席卷西欧,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地严重受灾。我国河南也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经济损失上亿元。
现在,全球变暖还在进一步加剧。英国利兹大学通过卫星观测和数值模型,计算出在1998年到2021年,北极冰山损失了7.6万亿吨,南极6.5万亿吨,高山冰川6.1万亿吨,格陵兰冰盖6.3万亿吨,大约30%到70%的永久冻土甚至会在2100年之前融化。如果我们还不能及时重视起这个问题来,届时出现的系列生化问题将难以想象。这个时候,即使“沐.艾茵”类身体苌寿技术遍地开花,甚至人体冷冻也成真,但哪个星球又将为我们居住呢?
https://new.qq.com/omn/20210813/20210813A0BWJM00.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球科学猫 ,作者猫赏
2022年的地球怎么了?冰岛一座火山又发生喷发了,难道2022年真的是气候的“临界点”,火山喷发在“拯救地球”?
不得不说,2022年全球的活动火山相对来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断喷发一样,先有汤加火山喷发,然后又有日本的多座火山活动,这会又是冰岛火山活动,什么情况?
真的是火山活动“扎堆喷发”了一样。所以,很多人在说,火山是不是来改变地球气候的?的确,强大的火山喷发或者多个火山喷发,可能带来地球的降温,这是不可否认的。
因为火山在喷发之后,会产生大规模的污染物质,影响大气环流等等,这必然会带来全球的气候波动。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冰岛火山喷发又是怎么回事情。
冰岛火山又喷发了——法格拉达尔火山
根据冰岛气象局(IMO)发布消息指出,位于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内斯半岛一座火山——法格拉达尔火山又出现了喷发。
在喷发之前,该区域就出现了频繁的地质活动——地震。并且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已经出现了约10000次地震,其中大部分不强,只有几次5级左右,同时在地震活动的影响之下,还出现了大约300米的裂缝。
然而,这对冰岛来说,的确不是小事情,虽然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
但是每一次的火山喷发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而且2022年这一次火山喷发的强度,已经是2021年的5到10倍,每秒喷出约20-50 立方米的岩浆。这说明这一座火山在发生频繁活动的迹象,实力也在提升。
当2021年喷发的时候,这一座火山——法格拉达尔火山是沉睡超过6000年后的喷发,当然,去年的喷发时间也非常长,持续了大约6个月,相对来说就不寻常了。
而2022年再次出现喷发,只能说明它真的可能变活跃了,所以,未来冰岛要注意这一座火山活动了。
从火山公布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火山实力还是不低,大规模的岩浆流出,幸运没有在人口的密集活动区域,不然影响肯定还是存在的,因为火山喷发能够产生大量的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硫可能带来致命性的威胁。
的确,看到火山的活动,真的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并且2022年的火山活动似乎有点频繁,那2022年地球怎么了?如果单独从火山的角度来讲,这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火山会带来“连锁效应”。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范围之中,火山是上千座。其中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而这些火山分布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地区。而对于活火山来说,就是可能出现连续喷发的情况,死火山就是出现过喷发之后,不会再次喷发的火山。
很显然,冰岛这次喷发的火山是“活火山”。但是冰岛火山的喷发也并不能说明地球怎么了,因为火山喷发是地球的奇特地质现象,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地球地壳运动带来的,而这种现象就是地球的正常现象。
火山喷发只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所以,这并不奇怪。它就与我们说的地震现象是一样的。所以这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你说2022年地球怎么了?就算是火山的喷发频率大大地提升了,其实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能说——可能在2022年,地壳活动稍微频繁了一点点而已。
但是,对于地球来说,火山越多,那必然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火山喷发的确可能带来气候的剧变。
2022年是气候的“临界点”?
从2022年已知的气候状态来看,真的是“太复杂”了,极端性的气候现象在全球范围之中不断发展,无论是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均出现了罕见高温。
同时就连我们说的北极地区都扛不住了,北极圈气温飙升,一度达到了32.5度,当地的人都“穿短袖”了。什么?北极地区穿短袖,可能很多人都是“闻所未闻”,但是这事情却是真的,是事实。
所以,其实从这样的气候变化之下来讲,2022年的气候真的已经变了,难道是火山喷发引发的?
其实,火山喷发虽然在2022年的确多,但是就算是最强大的“汤加火山”喷发,对我们地球的气候影响也是有限的。
按照《大气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指出,认为火山喷发后,次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仅会下降0.004℃,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温则在0.01℃以内,但不足以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所以,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微妙,不值得一提,更加别说这次冰岛火山——法格拉达尔火山的喷发了,也并不会带来什么大影响。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2022年的气候巨变,大变化,还是因为全球变暖带来的。但是,这些不影响,全球变暖也可能引发2022年出现气候的“临界点”转变,为什么这样说呢?
按照2022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2022年至2026年,其中至少有一年有93%的可能性,取代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直接超越之前的最高气温。
同时,还指出2022年至2026年五年全球平均气温高于过去五年(2017年至2021年)的可能性也是93%。而从2022年发展的气候现状来看,的确有这个趋势了,2022年成为气候的“临界点”完全是可能的。
一旦超过——取代了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那说明我们地球的气候已经再次发生了大转变。所以,在未来人类将面临更多的气候转变,这绝对不是好事情。
在气候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之下,那么人类以及地球其他生命只会面临更多的自然灾难,2022年就已经够多了,如果未来更加极端,那怎么生活下去。
所以,大家努力改变全球气候吧,不能持续下去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一旦过了气候的临界点,人类再想进行气候的转变,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大了,这也是为何我们要将升温1.5℃作为标准,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超越。
2016年11月北极气温较以往高摄氏20度专家:极异常
2016年11月28日 15:59 中国天气网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1月25日援引法新社报道,科学家11月24日表示,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使海洋暖化加剧、南风加强,导致北极圈气温异常升高。
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过去4周以来,北极冰盖上的气温持续较以往平均温度高出摄氏9度至12度。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气象研究所每小时追踪一次北极圈天气变化。气候研究员斯滕德尔(MartinStendel)表示,北极冰盖上方日前几天的气温是温暖的摄氏零度,比往年11月中的典型气温高出整整摄氏20度。他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是1979年卫星数据时代来临至今,记录到的最高气温。他们观测到的现象,极为异常。
报道称,此时,北极海开放水域在夏天的融冰应再次结冻,每天应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海水结冰。但斯滕德尔称,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至少结冰速度与往年不同,不仅冰块没有如以往正常地增加,温暖空气涌入更造成许多海冰融化。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953.html
2022年北半球异常高温:北极冰川大融化导致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
2022年6月以来,热浪侵袭北半球多个国家。英国、法国和韩国等发布了高温预警,日本和美国多地高温破纪录。专家将北半球今夏的高温“炙烤”模式归因于气候变化,并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
原因:气候变化还是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气象局科研人员指出,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学教授科琳娜·勒凯雷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增多,气候变化的速度比人类社会的适应性行动还快。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未来极端高温将出现得更频繁、更强烈。该组织发言人纳利斯之前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目前所经历的只是“未来的预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此前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个平稳缓慢的过程,可以导致全球气温的缓慢上升,不会触发气候高温突变,更何况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2020-2022年期间温室排放明显减少,难以解释今年的北半球高温突变。
2020-12-12 18:1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文指出,据联合早报消息,全球碳计划组织(GCP)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及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今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了约24亿吨,降幅达7%,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
据法新社报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年内减少24亿吨的产量大大多于以往的年度最高纪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减少量为9亿吨,或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减少为5亿吨。
该报告称,今年4月疫情封锁的高峰时期,全球日均碳排放量下降了17%,但自那以来已经大幅回升,并再度接近2019年的水平。
报告称,美国今年的碳排放量减少了12%,降幅最大,其次是欧盟,减少了11%。由于中国在控制疫情后推动了经济复苏,其排放量可能会在2020年下降幅度仅为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866968473258844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正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在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和O2/O3所吸收,在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2022年3月,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年20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77-1998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2,1997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3-2016年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2015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4。
2022年3月19日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年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年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21.html
地下热能喷发带来的高温异常
近日,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观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本应在隆冬时节一片黑暗的南极洲上空,却被耀眼的粉红色霞光笼罩。造成这种现象的,居然与发生在今年一月份、距离南极洲7000公里的汤加火山喷发有关。
汤加火山于2022年1月15日喷发,产生了一股垂直羽流,延伸至地球表面50公里以上高空。在喷发后的12个小时里,水和火山灰释放的热量是地球重力波的最大来源。火山喷发还产生了类似波纹的重力波。卫星观测显示,这种重力波延伸到整个太平洋盆地。
火山喷发还在地球大气层中引发了大气波,其围绕地球回荡了至少6次,并达到理论上的最大速度——在地球大气层中看到的最快速度,即320米/秒。
论文作者称,一个单一事件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观测记录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改进未来的大气和气候模型。
“这是一次真正的大喷发,是迄今为止观察到的一次真正独特的喷发。”论文主要作者、巴斯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科学中心的Corwin Wright说,“我们从未见过大气波以这样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接近理论极限。这次喷发是一次惊人的自然实验,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将增强人们对大气的理解,并帮助改进大气和气候模型。”
“我们的研究很好地展示了全球波浪是如何被火山喷发期间蒸发的大量海水驱动的。然而,我的直觉是,这次喷发还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物理系的Scott Osprey说,“随着大量水蒸气在平流层中扩散,人们将关注南极臭氧空洞及其在春季的严重程度。”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359.shtm
2022年8月3日,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这次喷发为裂缝喷发,通常不会导致大爆炸或大量产生散布到平流层的灰烬。
冰岛政府评估认为,此次火山喷发对人口稠密地区和关键基础设施造成的风险较低。目前往返冰岛的航班没有中断,国际航班走廊保持开放。
在沉睡超过6000年后,法格拉达尔火山曾在2021年3月19日开始喷发。那次喷发持续了大约6个月。
我们在2018年11月17日指出,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汤加的球面对称点为西非的加纳,是能量的集中地,但是,由太阳能量形成的大气对流,火山灰一般在低纬度升起,在两极落下,与半球面对流模型完全一致。这是南极洲红光形成的原因,可导致9月末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835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992.html
南极洲红光是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的前兆。
汤加火山在2022年1月15日喷发,会增强2022年3月春分时北极臭氧低值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是今年异常高温的重要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7694.html
2022年北半球异常高温特征:集中在中高纬度陆海交界地区
我们在2022年7月12日指出,西北太平洋异常高温值得关注。这一异常由7月10日一直持续到8月4日,并聚集在中高纬度陆海交界地区和东北太平洋海岭地区。
图1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2022年7月10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南极半岛海冰比较。南极半岛海冰增大,增强秘鲁寒流,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7月12-13日强潮汐组合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上升;两者的拉锯战已经开始。西北太平洋异常高温值得关注。
图2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2022年8月4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南极半岛海冰比较。7-9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大快于预期,堵塞徳雷克海峡通道,增强秘鲁寒流,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8月2-5日弱潮汐组合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两者叠加,下降速度将开始增大。西北太平洋异常高温值得关注。南极半岛海冰增大迅速,拉尼娜卷土重来。
北极高温带来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引发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冰川融化的大陆地壳由于卸载而上升,海洋地壳由于加载而下降,地下热能在陆海地壳断裂处喷出,形成陆海交界处的海洋高温。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达千年一遇,也是海平面长期上升的结果。从15-17世纪的小冰期结束到21世纪全球变暖,地壳均衡运动一直在反复进行,也一直被气象学家所忽视,使他们陷入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气候变暖的恶性循环。
地球内部热能参与全球变暖是地质学家对全球变暖理论的重大贡献。
高温之后的自然调节:海平面上升导致深海巨震频发降低气温
从表1-3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在2000-201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分别发生3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7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地震和潮汐对气候的影响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7202.html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7]。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和1964年的4次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833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9.25级地震和1841年堪察加9级地震组成一个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8]。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拉开了新一轮9级地震的序幕,2005、2007、2012年又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地震,2011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
警告: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高温之后是特大地震的降温过程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潮汐变化,改变地球的形状和扁率,影响地球自转速度,使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我们预测8级强震多发。表1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2004-2008年已经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强震(见表3),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2016-2018年爆发8.5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4月10日阿富汗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7.2级地震、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2015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1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2454.html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杨冬红,杨学祥;2006)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4) | 1(1) | 11(7) | 0(0) | 2(2)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2016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35 | 6(6) | 0 | 2 | 2000-2035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日本和美国大震将在其中爆发(见表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23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月亮赤纬角 |
1895-1897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
1904-1906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
1913-1915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22-1924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
1931-193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
1940-194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50-1952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最大值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
1959-1960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最小值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
1968-1970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77-1979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86-1988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1995-1997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2005-2007 | 发生3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 ? |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a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等.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22:359-374.
6.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10.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11.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12.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146-158.
13.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