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五年前尼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和太阳黑子周期

已有 2387 次阅读 2022-6-8 10:3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五年前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和太阳黑子周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猴痘病毒1958年在实验室中的动物身上首次被发现。1970年在刚果发现了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1980年代初,随着人类宣布根除天花后,猴痘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种痘病毒。但多年来猴痘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其较弱的传染性和较低的病死率。

  在发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之后的8年里,人类猴痘病例仅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现过几次零星暴发。1978年开始,长达39年时间里,猴痘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17年,它开始再次出现。

  2017年后至今的五年内,非洲暴发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猴痘疫情。2022年5月,世卫组织证实猴痘首次在非洲以外全球各地引发了大范围疫情。

  从2017年到2022年至今,尼日利亚陆续发现了500多例确诊的猴痘病例。直到今年5月,英国报告了首例猴痘病例,此后,突然之间,猴痘病毒开始在全球各地开始传播,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范围出现,人们才纷纷开始对其高度关注。

  “2017年尼日利亚的疫情绝对是一个警告信号。”人类猴痘流行病学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流行病学家安妮·里莫因(Anne Rimoin)在接受《大西洋》杂志采访时说。“可能有许多重要信息被错过了,这种信息的局部现在终于被检测到了。”

  2017年前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没有报告一例猴痘病例。2017年后的五年内,非洲暴发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猴痘疫情。2022年5月开始,猴痘首次在非洲以外全球各地引发了大范围疫情。

  由此可见,2017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的尼日利亚疫情发生后,猴痘病例一直没有消失,在非洲各地不断传播,并有小规模的“溢出”非洲传播到其他大陆的事件发生。

  此次疫情发生前,英国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发生了7例零星的猴痘病例。其中4例为境外输入,2例为确诊病例的家庭接触者,1例为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

  2018年的英国和2022年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猴痘疫情,都与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猴痘毒株在基因测序上最为接近。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对猴痘病毒基因组测序,将其在病毒进化树上定位,并对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追踪本轮猴痘病毒的传播路径。

       无论如何,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不寻常模式和规模,本应是一个信号——猴痘已经发生了某种改变。但是世界忽视了它。5年后,有着新特征的新一波人类猴痘疫情在欧美多国大范围出现。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最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月7日,全世界报告的猴痘病例已超过1000例,一场全球性的疾病暴发仍在进行中。

       此前,天文学家多次发出警告,2020年太阳将进入休眠模式,小冰川时代可能再度光临地球。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图1 给出了太阳黑子峰值的变化规律,高峰值对应猴痘间歇期,低峰值对应猴痘爆发期。

1940-2020年太阳黑子与猴痘爆发.png

图1 1940-2020年太阳黑子峰值变化和猴痘爆发期


       2017年猴痘爆发并非偶然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图1和表1)。

表1 2007-2019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2019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88天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月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0998744&ver=2373&signature=whnvA5YgPWipIFIIJozXA*TMHjPUr-6-O1RC0MBXyKsi0hB6WGZ1lYbh*Jf*O2tVVUdcsW7v295VfQXMdBNAF9l1NuS890ohwMdYPaMpVxZUKsLcd5GkTAojyn4o4tfx&new=1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地球表面的温度受来自太阳光的照射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球将是一个冰冻星球,表面温度会降到零下200多摄氏度,但是从地球上生命演变历史来看,地球上的气温一直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浮动,所以才会在几十亿年的时间中一直有生命演变发展。

      但是太阳的物质活动现象也会有高低起伏,所以活跃期光辐射最强,低谷期光辐射就弱,太阳表面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预示着太阳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太阳黑子和耀斑消失的时候,则意味着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因此太阳表面没有太阳黑子长达280多天,会被天文学家们认为太阳的光辐射将减弱,有可能使得我们地球进入一个小冰河期。

       不过288天的太阳无黑子的记录还是太短了,不足以降低地球的温度带来冰河期,而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学家的判断,太阳很可能即将进入第25个周期,这样的话地球就不会进入小冰河期,因为太阳的物质活动将开始变强,活跃度的增高也意味着光辐射的增强,使得地球温度维持正常状态。

      如今的太阳活动期预计会在2020年结束,时间距离越近,这种无活动的时间就会持续越长,上一次的出现甚至出现了蒙德极小期,当然这是在很早以前,不过那次的时间却是持续了70年,而那段时间小冰河时期正好出现,很多人都认为这很可能是太阳低活动造成的,不过目前依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看法,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否存在有待考证!

       太空总署(NASA)发现,太阳表面再度出现了“无黑子”现象(又称白太阳),这已经是今年的第4次了,因此科学界担忧,太阳表面活动正进入“极小期”,届时恐导致地球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提前于2019年底前就会发生。

       根据记录,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是发生在1645年到1715年间,持续长达70年(学界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当时的地球迈入了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间),全球当时的气温皆下降,各地出现严寒的冬季,甚至连伦敦泰晤士河也结冰了,以致开始有在结冻河面上,举办“冰雪节”博览会的传统。

       于去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萨柯华(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认为,于2020年左右,地球就会再次进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温会达到巅峰。太阳的表面活动至第25活动周期时,就会变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动周期,期间约30年,地球皆会维持在低温。

       同时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及气候网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阳黑子之活动情形之后,它们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应该会出现在2019或2020年。

       《SpaceWeather》称,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以一万年间罕见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现今的情形而言,太阳黑子的活动将 于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现在开始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情况,将会愈来愈频繁,并且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将会增加,从几天增加至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0998744&ver=2373&signature=whnvA5YgPWipIFIIJozXA*TMHjPUr-6-O1RC0MBXyKsi0hB6WGZ1lYbh*Jf*O2tVVUdcsW7v295VfQXMdBNAF9l1NuS890ohwMdYPaMpVxZUKsLcd5GkTAojyn4o4tfx&new=1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1)。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图2  1955-2014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1660-2000年太阳黑子曲线.png

图3 1600-200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太阳黑子11年周期.jpg

图4  1975-2020年太阳黑子曲线

       图2-4显示了1600-1750 蒙德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1790-1830道尔顿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时期和瘟疫大流行期。2010-2020年太阳黑子低值期对应2019-2022年新冠疫情爆发期。     

表2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参考文献

1.刘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氏定律》http://yuhaiyi.blshe.com/post/8050/266126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471页。

3.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第28卷第4期1998年8月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27。

9.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2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597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367.html


相关报道

被忽视的警报:五年前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

2022年06月08日 07:03 澎湃新闻


  2017年9月22日,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接到通报,一名11岁的男孩疑似感染上了猴痘。这是时隔39年,再次出现人类猴痘病例。

  当时,这名男孩已经发烧11天,皮肤、口腔和鼻粘膜上出现水疱和脓疱疹,并伴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随着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启动全国猴痘疫情监测,各地报告了更多的病例,截止到2018年9月,有17个省报告了122例确诊病例,其中7例死亡,病死率6%。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病毒之一天花的“近亲”,感染猴痘后会出现相似的症状,但更为温和。猴痘病毒1958年在实验室中的动物身上首次被发现。1970年在刚果发现了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1980年代初,随着人类宣布根除天花后,猴痘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种痘病毒。但多年来猴痘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其较弱的传染性和较低的病死率。

  在发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之后的8年里,人类猴痘病例仅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现过几次零星暴发。1978年开始,长达39年时间里,猴痘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17年,它开始再次出现。

  2017年后至今的五年内,非洲暴发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猴痘疫情。2022年5月,世卫组织证实猴痘首次在非洲以外全球各地引发了大范围疫情。

  201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年的猴痘疫情对于之后有着怎样的影响?对于应对今天的猴痘疫情又有怎样的帮助?

  错失的警报

  在2022年的这一次猴痘疫情暴发之前,猴痘主要出现于非洲。

  非洲的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是刚果盆地毒株和西非毒株。最初,只有刚果盆地毒株记录有人传人的病例,而刚果毒株也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更高的病死率。1978年以前,尼日利亚只有过零星几个较温和的西非毒株病例的报告。

  在沉寂了近40年后,尼日利亚在2017年突然遭遇了一波不同寻常的由西非毒株引发的人类猴痘疫情。

  尼日利亚科学家在2019年发布在《柳叶刀》上的一份报告中回顾了2017-2018年该国这场猴痘疫情。当时在17个省记录了122例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例死亡(病死率6%)。感染者年龄中位数为29岁,其中84人(69%)为男性。所有患者均出现脓疱疹,发热、瘙痒、头痛、淋巴结病也常见。皮疹影响到身体的所有部位,其中面部受到的影响最大。

  7例死亡病例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27岁。根据主治医生的报告,死亡病例中有4人艾滋病毒(HIV)呈阳性。这四人中,三人在感染猴痘病毒前三个多月就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一个人从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这四名HIV携带者病情都迅速恶化并死亡。其他两例死于因皮肤病变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还有1例是1个月大的婴儿,其母亲在2周前死于类似疾病(疑似猴痘)。

  病例和接触者的流调情况表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人畜共患传播和人传人(次要)。基因测序分析表明,在一些密闭设施如监狱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上述研究发现了猴痘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的迹象——许多患者是年轻男性、生殖器官出现症状、有过性接触。此前,一般认为猴痘通常通过飞沫和身体溃疡和结痂接触以及与野生动物接触传播,而性传播没有引起过太多的关注。

  上述研究作者指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探索了解猴痘病毒的天然动物宿主和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从2017年到2022年至今,尼日利亚陆续发现了500多例确诊的猴痘病例。然而这一警报始终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人们对猴痘鲜有关注,大多数人认为这一疾病“只在非洲传播”。

  直到今年5月,英国报告了首例猴痘病例,此后,突然之间,猴痘病毒开始在全球各地开始传播,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范围出现,人们才纷纷开始对其高度关注。

  “2017年尼日利亚的疫情绝对是一个警告信号。”人类猴痘流行病学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流行病学家安妮·里莫因(Anne Rimoin)在接受《大西洋》杂志采访时说。“可能有许多重要信息被错过了,这种信息的局部现在终于被检测到了。”

  五年间的“跳跃”

  2017年前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没有报告一例猴痘病例。2017年后的五年内,非洲暴发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猴痘疫情。2022年5月开始,猴痘首次在非洲以外全球各地引发了大范围疫情。

  由此可见,2017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的尼日利亚疫情发生后,猴痘病例一直没有消失,在非洲各地不断传播,并有小规模的“溢出”非洲传播到其他大陆的事件发生。

  此次疫情发生前,英国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发生了7例零星的猴痘病例。其中4例为境外输入,2例为确诊病例的家庭接触者,1例为参与护理的医护人员。根据今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上一项对上述7例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人均痊愈,但住院时间10至39天不等。

  所有感染者都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不过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因为缺乏对痘病毒的免疫力而感染的。一位病人在一次性行为六周后复发,腹股沟的淋巴腺肿大。上述研究的作者推测,猴痘病毒可能在生殖器官内存活。

  2018年的英国和2022年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猴痘疫情,都与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猴痘毒株在基因测序上最为接近。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对猴痘病毒基因组测序,将其在病毒进化树上定位,并对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追踪本轮猴痘病毒的传播路径。

  5月30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安德鲁·兰博特(Andrew Rambaut)团队将猴痘病毒在2017年-2022年变异情况与2017年之前的变异情况对比推断,相较于动物宿主,本轮病毒的基因变异更有可能是在人体内发生。此外研究者还推测,猴痘病毒至少从2017年开始,已经持续地开始在人群中进行传播。

  上述研究的初步基因分析表明,西非分支猴痘谱系的进化在2017年到2022年间的某个时候突然加速。通常,痘病毒的突变速度较缓慢,每年出现一两个突变,但到2022年出现了惊人的47个突变,且其中42个是特定类型的,兰博特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是通过随机复制错误发生的;相反,它类似于一种免疫系统机制的特征——这种机制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引入突变,试图使病毒失去功能。

  兰博特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解释说,“你可以把这些突变看作是与宿主免疫系统斗争的‘疤痕’或‘脚印’。”

  可能的推测是,猴痘自2017年以来找到了一个新的宿主:要么是可以直接在人类当中感染传播,要么是通过一种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人类。

  未来的担忧

  目前,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例如猴痘的天然动物宿主究竟是什么仍没有公论。虽然它在啮齿类动物中更为常见,但是它也可以感染包括灵长类和兔子在内的多种物种。

  此外,尽管此前的研究显示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强,但这一波疫情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仍令人担忧。此次猴痘疫情中性传播的可能性也还没有被完全证实。

  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研究已经指出了性传播的作用。近日,欧洲权威医学杂志《欧洲监测》(Euro Surveillance)关于5月在意大利、葡萄牙、英国和澳大利亚诊断出的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诊疗过程也显示,大部分患者都是此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轻男子,部分患者艾滋病毒(HIV)呈阳性。此外,研究者还首次在意大利3名猴痘患者的精液中检测出了猴痘病毒。但是这依然不能作为准确的证据证明病毒会通过性途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尽管目前大多数病例是男男性行为者,但是任何人,无论其性取向如何,如果与患者、患者的衣服或床单密切接触,都有可能感染猴痘。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猴痘可能不会停留在目前的以男同性恋为主的群体中,而且病例数可能被低估了。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疾病和人畜共患病部门负责人玛丽亚·范·科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近日在接受美国卫生新闻网站STAT采访时表示,“我们担心的是,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感染的程度。可能还有更多的病例被遗漏了。”

  科克霍夫说,“目前似乎大多数病例都发生在男同性恋群体中。我们还没有看到扩大到高危人群,如孕妇、弱势群体、儿童。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严重的病例。如果病毒扩散到易感人群,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所担心的。”

  无论如何,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不寻常模式和规模,本应是一个信号——猴痘已经发生了某种改变。但是世界忽视了它。5年后,有着新特征的新一波人类猴痘疫情在欧美多国大范围出现。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最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月7日,全世界报告的猴痘病例已超过1000例,一场全球性的疾病暴发仍在进行中。

https://news.sina.com.cn/w/2022-06-08/doc-imizirau713511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0&r=0&rfunc=23&tj=cxvertical_pc_hp&tr=1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602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2077.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历史上的灾害预警
下一篇:6月8日午报:厄尔尼诺来势汹汹与6月7-9日弱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