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海洋中发现流感和新冠病毒:海洋病毒库谁来消杀?

已有 2412 次阅读 2022-4-14 13:0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海洋中发现流感和新冠病毒:海洋病毒库谁来消杀?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海洋中发现流感和新冠病毒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依据最新一项研究,全球海洋中现已发现5500种新病毒!

  目前,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份海水样本,寻找潜在的RNA病毒,或者使用RNA作为其遗传物质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一种RNA病毒。

  该项研究报告发表在4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世界五大洋中121个区域的35000份海洋样本。研究人员称,他们检测了从浮游生物中提取的基因序列,浮游生物是RNA病毒的常见宿主。通过寻找一种叫做RdRp的古老基因,他们锁定了属于RNA病毒的序列。RdRp存在于所有RNA病毒中,但其他病毒和细胞中并不存在,最终他们鉴定发现超过44000条含有该基因的病毒序列。

  总体而言,他们确定了大约5500种新RNA病毒,它们分别属于5个现有门分类,以及5个新提出的门分类,研究人员将分别命名为:TaraviricotaPomiviricotaparaxenviricotaWamoviricotaArctiviricota。其中Taraviricota门病毒种类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水域特别多,而Arctiviricota门病毒集中分布在北冰洋海域。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4-13/doc-imcwiwst1543900.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2&r=0&rfunc=23&tj=cxvertical_pc_hp&tr=12

       祝叶华撰文指出,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一切从无到有。47亿年前地球形成,早期地球如炙热的炼狱,不断受到天外来客的袭击,随着袭击次数的减少,地球逐冷却下来并开始下雨,原始海洋形成了。生命起源的深海热液喷口假说认为,地球形成伊始,陆地环境太过恶劣,所以生命最初起源于深海。而对于生命进化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复杂生命形式是否仍然是在深海中最先形成的?——科学家一直没有搞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他们在最近发表的研究中指出,深海是早期地球上温度唯一稳定的地方。深海为复杂生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维持生命的避难所,让这些蓬勃发展的生命形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氧气供应,使其免受浅滩温度剧烈波动的影响。

  深海热液喷口假说:该假说认为地球早期的大气层是一个相当恶劣的环境,几乎没有氧气,也没有保护地球生命免收紫外线灼伤的臭氧层。所以有些科学家就认为生命是从海洋中开始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最浅的水域,因此生命可能开始在海洋深处。在海底,有一些地区被称为热液喷口。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滚烫”的水下区域至今仍充满着非常原始的生命。相信热液喷口理论的科学家说,这些非常简单的生物体可能是前寒武纪时期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

  深海热液喷口假说认为,太阳的毁灭性射线一直狠狠地折磨着年幼的地球,陆地上几乎没有滋养生命的可能,所以只有在阳光无法摄入的深海才能为生命提供摇篮。而在一个氧气有限的世界里,新进化的生命需要尽可能有效率,而这只能在相对稳定的深度才能实现。

  此前,科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理论,即生命体的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它们可以利用最少的氧气茁壮成长起来。

  在水面上,温度的变化幅度在10℃左右。然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季节的温度变化小于1℃。文章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助理教授埃里克·斯珀林表示,在当时的地球环境下,深海是温度唯一保持一致的地方。他们认为,在氧气含量有限的世界里,新进化的生命需要尽可能有效率的利用有限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而这只有在相对稳定的深度才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动物会出现在那里。斯珀林表示,斯坦福大学此次的研究目的是应用动物生理学知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理解化石记录。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了解未来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种类。

https://www.kepuchina.cn/wiki/geography/201903/t20190315_1027526.shtml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深海稳定的环境可能是病毒的藏身之所。Taraviricota门病毒种类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水域特别多,而Arctiviricota门病毒集中分布在北冰洋海域。南极大陆周围的南大洋未列入地点清单,可能是南极臭氧洞常年出现,更多紫外线进入大陆和海洋,消杀了海洋和大陆表面的各种病毒,使南大洋深海的病毒失去上升到海面的机会。

       深海是病毒的藏身之地,浅海是病毒的传播中转站,海洋生物是病毒的传播工具。这是沿海国家和地区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国、印度、巴西、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南韩、伊朗、越南、土耳其、阿根廷、荷兰、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都排在新冠疫情前18位。而内陆国家相对疫情较轻,如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全球新冠疫情:截至2022年4121801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9747               82103067     79959456      1012461

印度       861                43036928     42504329      521723

巴西       7210               30161205     29076974      661389

法国       107654             26972867     24198650      143466

德国       4507                 22771886     18893100      132311

英国        -                      21641004     19800663      170107

俄罗斯   11855               18018825     17271128      372245

韩国       90928               15635274     969524        19850

意大利    53920               15320753     13927128      160863

土耳其     5609                14965867     14661828       98437

西班牙      -                      11627487     11033321      103104

越南        51924               10250160      8554923       42830

阿根廷     453                  9054126       8886999       128233

荷兰        -                       7995537       7093756        22101

伊朗        3125                 7194768       6922629       140650

日本        33196               7083381       6509598        28726

哥伦比亚   297                 6088335       5921483        139725

印度尼西亚1196               6035358       5811666        155717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9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1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太阳风暴和两极臭氧洞有利于杀灭新冠病毒

2给出了臭氧洞与病毒流行的对应关系,表明太阳风暴和臭氧洞对疫情消失的贡献。

表2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臭氧洞和太阳风暴记录统计表 

  

   

首发地区

拉马德雷

太阳风暴

臭氧洞

1510

英国流感

英国




1580#

美洲土著流感

美洲


1582


1675

1733

流感

流感





1742

-1743

东欧流感

东欧




1837

欧洲流感

柏林,西班牙


1859


1889#

-1894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位相



1890#

EI

英格兰

冷位相        



1900#

EI

 

冷位相      



1918#

西班牙流感

美国

冷位相

1921


1957#

亚洲流感

中国贵州

冷位相

1958






1967


1968#

香港流感

中国香港

冷位相

1972






1975


1977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暖边界

1989

 

1982*

1987*

1992*

1997

Al

中国香港

暖位相


1997*






1998

1999

 Al

中国

暖位相


1999






2000






2001

2002*

非典型肺炎

中国

冷位相

2003

2002*

2003

2004

Al

越南

冷位相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甲型流感

墨西哥

冷位相

2010-2011

2011

2011*

2012#

中东呼吸综合征       

沙特阿拉伯

冷位相

2012-2014

2012*

2015

2016#

中东呼吸综合征

韩国

冷位相

2017

2018

2019#

新型冠状病毒


 冷位相

2021

2020*

2020

注:#为全球大流行,*为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每年都发生,表中例举的是1993-2020年面积最大的前15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835.html   

  表3显示,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前8名都受到较强太阳风暴作用,其中2003年最强烈,2006年、2015年、1998年、2008年和2011年次之。

表3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 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 268缺席 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2缺席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天缺席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2022319日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与此同时,大量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球两极,杀灭新冠病毒,抑制了性冠疫情的发展,形成疫情的季节性波动,对应3-4月和9-11月疫情低谷期。

2020年两极臭氧洞阻碍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 

20203-5月北极出现臭氧洞,20209-12月南极出现臭氧洞。全球疫情爆发低谷在20203-5月和9-12月,臭氧洞扩大导致更多太阳高能粒子进入两极,有利于对病毒的消杀。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125750.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22A03B1Q0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0Q9MGE60534A4SC.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南非、秘鲁、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都是南半球国家,新冠疫情低值期大致相同,特别是每年9-12月南极臭氧洞的影响都客观存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575.html

事实证明,臭氧洞在新冠疫情中保护人类。与太阳黑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表导致皮肤癌相比,利弊斟酌孰为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70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598.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877.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4月15-19日潮汐组合对应:4月14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4月14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周少祥 杨正瓴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