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灾害链:千年一遇"热穹顶" 美国西部遭遇极端干旱 超级火山异常活动

已有 4329 次阅读 2021-7-4 14:2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灾害链:千年一遇"热穹顶"  美国西部遭遇极端干旱 超级火山异常活动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据《华盛顿邮报》当地时间6月30日报道,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气温均创下了历史纪录,“历史性的热浪”导致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数百人死亡。

       就在极端天气发生后,大家都在寻找原因和对策之时,美媒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竟然又在这一问题上硬扯上了中国,标题为——“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这源自中国的降雨”。

       事实上,北美“热穹顶”的形成与中国无关,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地下热能释放有关,我们称之为球面点源能量喷发模式。模式推演表明,不是中国的降雨导致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而是美国地下热能形成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并向东半球推进,造成中国的异常降雨(见图1-3 点源喷发在全球壳a的图解)。

       因果颠倒,嫁祸于人,这是美国新闻报道的特色。科学将还原事实真相。

       此次席卷美国西部的干旱并不是孤立事件。美国西南部地区干旱已经持续了20多年,俄勒冈州、怀俄明州、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等9个州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出现干旱,与黄石公园火山活动加剧对应。

        美国只有两座超级火山:一座在黄石公园,另一座在加利福尼亚的朗谷。黄石公园一号的面积约为34×45英里,而其地下深度仅为3英里(4.8公里)。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17公顷,主要位于美国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其位置与美国高温干旱地区一一对应。     

早在2012220日我就给美国同行发出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9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美国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如此看来,美国干旱不仅与大震有关,而且与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有关。地下的巨大能量蠢蠢欲动,是干旱、大震和超级火山喷发的动力。

我在2012729日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截至到2012年为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8972

20097月,美国黄石公园火山活动加剧,与黄石火山遥相呼应,进入2011年之后,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图伦古超级火山也有了“不安分”的迹象。据英国《每日邮报》披露:乌图伦古火山近些年已进入活跃期,地下岩浆池正在急速膨胀,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地貌。

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超级火山活动加剧值得关注。美国干旱并非只是气象灾害,构造干旱也在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2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2019-2-1 09: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214.html




超级火山异常活动?在黄石公园附近,仅24小时内就记录近12次地震

2020-06-02 17:54:04 来源: 生活七天问举报

  黄石破火山口是北美最大的火山系统。它被称为“超级火山”是因为这个破火山口是由特大爆炸性的喷发而形成的。如今的破火山口就是64万年前发生的灾难性喷发形成的。喷发释放出了1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岩石和火成碎屑物质。形成了一个将近1公里深和84×45公里宽区域的火山口,并沉积了熔岩溪流凝灰岩。该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它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有超过10,000温泉和300多个间歇泉。拥有290多个瀑布。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17公顷,主要位于美国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附近的一个地区周五发生了近12起地震。蒙大拿州西黄石公园周五报告了大约11次地震,其中最强的一次震级为3.1级。据爱达荷州政治家称,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该地区又发生了34次地震。其他几次地震震级在1.6至3.1级之间,震源深度约为3英里(4.8公里)。

  

  该地区经常发生地震。黄石公园是美国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美国国家公园网站介绍,黄石公园每年约发生700到3000次地震。地震往往成群发生。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85年,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公园的西北侧记录了超过3000次地震。

  

  该公园也因其超级火山而闻名。美国只有两座超级火山:一座在黄石公园,另一座在加利福尼亚的朗谷。黄石公园一号的面积约为34×45英里,而其地下深度仅为3英里(4.8公里)。

  

  科学家们认为黄石的超级火山不会很快喷发(至少在未来一千年不会)。尽管它是许多天启幻想的主题,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数据,它在特定年份内爆发的几率是73万分之一。它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4000年前。

  

  然而,在不太可能的情况下,这座超级火山即将爆发——其威力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它将在美国造成大规模破坏,以及包括酸雨在内的其它破坏性自然现象。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E4RJU9M0525MCVU.html


美国西部遭遇极端干旱,严重程度或创1200年之最

许超 华尔街见闻 6月15日


美国西部正在经历严重的干旱天气,干旱程度或为过去1200年以来最大。

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几乎3/4的美国西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是美国干旱监测20年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受干旱影响的人口超过5838万。

加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等州受干旱影响尤其严重。位于内华达州与亚利桑那州交界的全美第一大水库米德湖,水位已跌至1930年代蓄水以来新低。

但目前的状况还不算最糟,美国垦务局(Bureau of Reclamation)预计,米德湖的水位将会持续下降,直到2021年11月。这将影响洛杉矶、圣地亚哥以及拉斯维加斯在内的2500万人的用水问题。为缓解干旱影响,内华达州直接下令禁止给拉斯维加斯地区1/3的草坪浇水,而犹他州州长则要求人们祈祷下雨。

此次席卷美国西部的干旱并不是孤立事件。美国西南部地区干旱已经持续了20多年,俄勒冈州、怀俄明州、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等9个州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出现干旱。

哥伦比亚大学此前研究认为,目前集中在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12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旱。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25374986&ver=3169&signature=n8oj*gtnCu9zZuJT6GJMl236CCYb24BUzbGFGIx0PT6YCwBUB7GX6PsldOFSUpqsgnDuNb7w4LvEpsep8xSSzHHK-AAvPQOHjwLWblFknAEh2*EWq*KQKpBOYGlzl4V*&new=1


千年一遇"热穹顶"已致北美近600人死亡,彭博社硬扯中国

原创 熊超然 观察者网 前天


► 文 观察者网 熊超然


近期,最令北美地区民众感到担忧的可能不再是“高烧不退”的新冠疫情,因为他们正经历一场真正的“高烧”。过去一周,一波极端高温天气炙烤着美国和加拿大多地,还形成了巨大的“热穹顶”,导致热浪无法消散。

在此期间,各地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被接连打破,加拿大一地区甚至出现了近50摄氏度(49.5摄氏度)的高温。糟糕的天气状况还导致美加两国部分地区的“意外死亡”案例激增数百个,至少已有578例,医学专家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和超高气温的出现有关。

高温天严重威胁到了当地民众的生命和健康,部分医院的急救和就诊量激增,让医务人员想起了疫情初期的严重状况。此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用电难、出行难、避暑难、基础设施受损等问题接踵而至。

对于这波极端高温的出现,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是重要原因,美国总统拜登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持相同观点。许多气候专家都敦促必须关注气候危机,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和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和分析近期高温气象时,美媒彭博社援引了一名气象学家的观点作出“分析”,却在标题上故意直接指向中国。标题声称,是中国6月下旬的洪涝暴雨导致了北美形成“热穹顶”并持续高温,可内文里事实上却又提及了其他诸多因素。


图片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图片

最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逼近50摄氏度

据《华盛顿邮报》当地时间6月30日报道,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气温均创下了历史纪录,“历史性的热浪”导致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数百人死亡。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利顿地区(Lytton),气温连续数日刷新历史最高纪录:6月27日46.6摄氏度、6月28日47.9摄氏度、6月29日更是飙升至49.5摄氏度。高温之下,利顿村90%用地被林火吞噬,用当地村长博尔德曼(Jan Polderman)的话讲,“整个村子都着了”。

面对如此极端高温,加拿大“环球新闻”(Global News)的首席气象学家安东尼·法内尔(Anthony Farnell)直言:“作为一个气象学家,这是我从没见过的情况。”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形容,这一波高温天气是“前所未有”的,并警告称,这让人意识到必须解决气候危机了。


图片


当地时间7月1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生野火,升起滚滚浓烟。图自澎湃影像

同样,在美国西北部地区,也经历着高温天气。华盛顿州西雅图6月27日、28日分别创下104华氏度(40摄氏度)、108华氏度(42摄氏度)的高温;而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则在6月26日、27日分别创下108华氏度(42摄氏度)和112华氏度(44摄氏度)的纪录后,气温继续飙升至116华氏度(46.6摄氏度)。

然而,可怕的高温还远远没有结束,华盛顿州东部一些内陆城市以及俄勒冈州的最高气温可能会达到115至120华氏度(46.1至48.9摄氏度)之间,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本周晚些时候也会迎来创纪录的高温。

与此同时,美国东部的气温也在上升,在东海岸“交通大动脉”95号州际公路沿线主要城市,体感温度将达到100华氏度(37.8摄氏度)。

图片

千年一遇的“热穹顶”,持续推高气温

更糟糕的是,据美媒报道,在这些高温地区的上空,还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热穹顶”( heat dome),它像一个罩子一样,完完全全盖住了这些地方,使得热空气被困在其中,热浪无法消散。一些专家认为,正是“热穹顶”导致了多地连日高温。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就在报道中,用“千年一遇”(once-in-a-millennium)来形容目前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比一千年才发生一次的事件还要罕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某个地方生活1000年,可能只会经历一次这样的‘热穹顶’。”


图片


CBS报道截图

“热穹顶”,其实指的是天空中热高气压区域停滞不动,并像泵一样不断排斥冷空气,吸收热空气,使气温越升越高。

CBS分析称,任何热流都是由高度放大后的气流引起的,这些极端气流的扰动是大气自然运动的一部分,但伴随着波动性更强,弯曲度更大和缓慢移动的气流出现,会产生一种被称为“阻塞”(blocking)的现象。

这时,大气气流的波浪会被拉长,以至于发生断裂、静止和旋转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太平洋西北部出现了“Ω块”(Omega Block),顾名思义,“Ω块”看起来形似希腊字母“Ω”,在其内部,热量聚集并加剧,这也就导致了高温不散。


图片


CBS所标识的“Ω块”


图片


北美高温期间气流走向图 图自《卫报》

图片


数百人因高温死亡


医院疫情初期景象再现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首席法医官丽莎·拉普安特(Lisa Lapointe)告诉美联社记者,从上周五(6月25日)至本周三(6月30日),该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已报告至少486例“突然和意外死亡”案例,这一数字比通常五天内全加拿大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出数百人。

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虽然现在断定这些死亡案例和高温有关还为时尚早,但据信,报告死亡人数的明显增多可能是因极端天气造成的。”

当地警方透露,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死亡案例中,有98例出现在温哥华市,三分之二的死者年龄在70岁及以上。英国广播公司(BBC)则报道称,温哥华市自6月25日以来,已有130多人突然死亡,当地政府指出,和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许多房屋一样,由于没有空调,居民很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温哥华的一名警官史蒂夫·艾迪森(SteveAddison)说:“我当了15年警官,在这么短时间内,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突然死亡(的案子)。”


图片


当地时间6月28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当地迎来高温,一名男子戏水消暑。图自澎湃影像

俄勒冈州法医办公室则表示,经初步调查显示,自6月25日以来,该州至今已有72人的死亡“可能与太平洋西北部的热浪有关”,其中至少有45人在该州最大的县——马尔特诺马县(Multnomah County)。

马尔特诺马县法医称,死者年龄在44岁至97岁之间,许多人有潜在健康问题,45人中暑死亡的数字,明显高于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12人。

华盛顿州也报告,包括该州金县(King County)和斯诺霍米什县(Snohomish County)等地,至少已有20人死于高温天气,政府官员表示,这个数字预计还将会上升。

持续飙升的气温还影响了美国其他地区,比如在亚利桑那州,气温曾一度超过118华氏度(47.8摄氏度),当地数十人的死亡也被怀疑与极端高温有关。

《华盛顿邮报》称,高温天气导致数以千计的各地民众拨打紧急急救电话以及前往医院就诊,有医务人员还将当下的病人涌入现象和去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的情况联系在了一起。

西雅图港景医疗中心(Harborview Medical Center)急症部主任史蒂夫·米切尔(Steve Mitchell)告诉《西雅图时报》:“这种感觉非常像疫情暴发初期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医院的呼吸机等基础设备用量已经遇到了困难。”

图片


高温天,多地电力不足


道路受损,生活困难

连续高温除了给民众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之外,还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极大不便。酷热之下,华盛顿州第二大城市斯波坎市(Spokane)的22万居民却不得不面对停电的情况。

据法新社6月30日报道,受高温天气影响,电力需求大增,令供电系统难以负荷。斯波坎市的最高温度达到了109华氏度(42.2摄氏度),这是该地区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度。

当地电力公司“Avista”总裁兼CEO丹尼斯·维米利奥(Dennis Vermillion)说,近期公司不得不实施停电,因为“电力系统经历了一个新的需求高峰,高温造成的供电压力影响了系统,要求我们主动关闭一些客户的电源。这比预想的来得要快。”

另一边的美东地区,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在推特上敦促市民节约用电,根据纽约市政府官方的通知,即便是高温天,市民也应该少用电,不然可能会面临被限电或断电的情况。


图片


图自推特

美国网络杂志媒体“Slate”6月30日刊文称,为缓解高温对民众的影响,俄勒冈州的一些城镇放宽了对游泳馆、电影院和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疫情限制措施,试图给公众提供可以集中避暑的场所。


图片


当地时间6月28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当地空调数少,民众待在集中供冷中心避暑。图片来源:东方IC

可刚刚想到“好办法”,却又遇“拦路虎”。对于想要前往那些场所避暑的民众来说,还有其他的障碍:高温导致一些地方的路面受损、变形弯曲,出门都成了问题;一些暴露在室外的电网线缆也被高温熔化,许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图片


图片

图自社交媒体推特

此外,还有一些群众抢订酒店“吹空调”,导致当地酒店宾馆房间的价格飙涨;另一些人选择自费买空调,许多电器商店排起了长队,公共部门也担心电网无力负担这么多空调运行。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2019年的美国住房调查数据,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只有44%的家庭安装了空调,这一比例在全美前15大城市中是最低的。

图片

众人再提“气候危机”,美媒又硬扯中国

对于出现这场高温天气的原因,外界都有不同的观点,除了有专家认为“热穹顶”的产生是一大原因之外,还有人认为干旱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后者。

美国总统拜登30日就表示,是气候变化导致了高温,这还可能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白宫国家气候顾问吉娜·麦卡锡(Gina McCarthy)也赞同拜登的观点,她告诉美国有线电新闻网(CNN),这种极端天气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教授、《新气候战争》一书作者迈克尔·曼恩博士(Michael Mann)认为,情况可能比“新常态”更糟糕,只要人类继续使用化石燃料和碳排放导致地球变暖,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和洪水发生。

他表示,北极的急剧变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候的稳定,现有的气候模型还是低估了气候变化对一些事件的实际影响,比如现在北美地区所出现的高温天气。

英国《卫报》援引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顾问大卫·金(Sir David King)的观点称,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警告极端天气的发生,现在能够采取行动的时间不多了。“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谁能预测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气温会达到48、49摄氏度?”


图片


《卫报》报道截图

就在极端天气发生后,大家都在寻找原因和对策之时,美媒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竟然又在这一问题上硬扯上了中国,标题为——“热穹顶打破西北部高温纪录,这源自中国的降雨”。


图片


彭博社报道截图

可是这篇文章的内文却提出了一种有别于标题的猜测性分析,是由于中国的暴雨、横跨北太平洋的暖流和急流交织汇聚,使得太平洋西北部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热浪,并创下了历史最高气温的纪录。

文中,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Yale Climate Connections)的气象学家杰夫·马斯特斯(Jeff Masters)进一步分析称,6月23日中国各地的洪涝暴雨,导致了如今北美西北部的高温热浪天气,这给横穿北太平洋的急流注入了能量,使其比往常更强劲,引发了气候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在分析这一气象科学问题时,尚无准确的定论,有关专家在分析时虽提及中国,但也谈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存在。而彭博社在最吸引人注意的标题处,不提其他因素,只谈中国,明显暴露出了想要营造中国是“问题源头”的意图。

来源|观察者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4MjA4MA%3D%3D&mid=2654886446&idx=5&sn=fc2864203850c7c904e0305f8f1eff7b&scene=45#wechat_redirect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2019-2-1 09: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214.html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杨学祥

受极地涡旋影响;129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寒潮,气温下降至零下53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干旱、山火、暴雪、寒流,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Q/S = Q/ (Cl) = Q/(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1和图2)。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2004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80,南纬0)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100,南纬0)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和图2)。

20032322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26日上午推迟到27日上午10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2004925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360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由此看来,20031223重庆开县井喷、200492-7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2006年重庆大旱高温和2008年四川强震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


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2014)

 


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全球对流(杨冬红,2009,2014)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本文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严格的论证。证据在于更多资料的积累[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87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8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6746.html

       地震造成的地球排气,根据其震级的大小,可造成局部的或全球的大气循环。地震前的喷气形成当地干旱,地震后的喷气增大影响范围,伴随气流在球面的传播和返回,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也可以引来极地涡旋导致致命寒潮。

 


3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区域对流(杨冬红,20092014)

 

       2009年以来的云南连续干旱是由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地球强烈排气造成的,7级以上地震空区是地下热能积聚的原因,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影响值得关注。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导致地壳均衡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地震火山活动导致海啸和气候变冷,气候冷热异常导致大风、沙尘、雾霾、暴雨、暴雪、旱涝、流感。因为这一系列时空有序的灾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们称之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8.   杨冬红,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7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03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4014.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7月4日午报
下一篇:智利中部沿岸近海发生5.8级地震:关注7月5-10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许培扬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