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东洪西震:中国中部的发展至关重要

已有 1803 次阅读 2019-11-18 08:2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胡焕庸线, 海平面上升, 沿海危险区, 东洪西震, 中原地区

东洪西震:中国中部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提示: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1998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中国而言,小气候适宜期也存在东洪西震问题。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其独特的优越环境,为中国腾飞提供了千年难遇的机会。


中国8级以上地震分布是胡焕庸线的重要背景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M≥8.0地震共有18次,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M≥5.0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约4500余次(真实记录)。

中国8级地震的重复期有长有短,从表中数据来看,最短重复期为一年,西藏1950年和1951年分别发生8.5级和8级地震,707年以来仅发生过一次。中国8级地震的平均重复期为39年,前436年平均62年发生一次,后280年平均25年发生一次。前600年发生8次,后100年发生10次。8级地震重复期有明显的逐渐缩短的趋势(见表1)。

从表1-2中可以发现,中国8级地震的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小冰期时期集中在中国东部,温暖期时期集中在中国西部(台湾除外)。这为我国抗震防震指明了方向。

据网上资料,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193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2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96%的人口分布在线之东南。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表1中国M≥8.0地震基本信息表(部分为推算震级)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36.3

111.7

8

 小冰期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34.5

109.7

8

 小冰期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25.0

119.5

8

小冰期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小冰期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40.0

117.0

8

 小冰期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小冰期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25.2

103.0

8

 温暖期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40.0

76.5

81/4

温暖期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43.9

85.6

8

温暖期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23.5

122.7

8

温暖期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36.5

105.7

81/2

温暖期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37.6

102.6

8

温暖期

13

1931-08-11

新疆 富蕴

46.8

89.9

8

温暖期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28.4

96.7

81/2

温暖期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31.1

91.4

8

温暖期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23.0

122.3

8

温暖期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温暖期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31.0

103.4

8.0

温暖期

 


(资料来源科学出版社
1977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910页,部分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目录,CEIC.ac.cn制图)

http://www.ceic.ac.cn/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3286.html 

 

表2 中国M≥8.0地震分布的地域特征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

地域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36.3

111.7

8

中国东部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34.5

109.7

8

边界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25.0

119.5

8

中国东部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中国东部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40.0

117.0

8

中国东部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边界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25.2

103.0

8

中国西部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40.0

76.5

81/4

中国西部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43.9

85.6

8

中国西部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23.5

122.7

8

台湾岛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36.5

105.7

81/2

边界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37.6

102.6

8

中国西部

13

1931-08-11

新疆  富蕴

46.8

89.9

8

中国西部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28.4

96.7

81/2

中国西部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31.1

91.4

8

中国西部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23.0

122.3

8

台湾岛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中国西部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31.0

103.4

8.0

中国西部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这个概念渐渐明晰。按西部大开发计划既定以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的范围,西部由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构成。

对比可知,中国西部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大致一致,中国东部与胡焕庸想以东地区大致一致。从地理和经济而言,中国东部的发展对中国复兴至关重要。 

胡焕庸线是中国8级以上地震分界线,地震是关乎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条件。


海平面上升将改变沿海地区经济地位和生存条件

 

2019112,有报道称:海平面上升诸多沿海城市将受威胁 曼谷或被淹没泰国已考虑迁都。

根据新的研究,到2050年,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口可能比以前的估计数增加三倍,从而许多主要的沿海城市将被消灭。

Climate Central最近发表的报告显示,到2050年,预计近3亿人都会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大约全球1.5亿人的居住地将可能被海水淹没。该报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得出上述结果。其中,亚洲国家受影响最大,2.37亿人口面临威胁,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泰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另外,上海、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城市也面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威胁。

而据国际海平面组织公布的全球10个下沉速度最快的主要城市,泰国曼谷高居第五位。2018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曼谷到2030年时,将会有40%的土地面积没入海平面!

数百年前曼谷建立时,市内运河都高于海平面,如今多数运河却位于海平面之下。根据泰国地理信息与信息发展局调查,曼谷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低于海平面,且每年还以12公分的速度持续下沉。

泰国超过10%的人口生活沿海地区,到2050年,受海平面覆盖的地区将是是此前估计的10倍,首都曼谷也在海水覆盖的范围之内。

近日,泰国总理巴育甚至表示,受到人口、污染、交通等困扰,或将考虑从曼谷迁都。这意味着,泰国可能继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之后,成为另一个考虑迁都的东南亚国家。

除泰国外,越南多地也将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目前生活在越南南部超过2000多万人,占越南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50年胡志明市的大部分或将在水下。第一张地图显示了对2050年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预测,但是,第二张地图显示了在涨潮时影响的程度可能会更糟。

上述一些沿海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海岸保护,或将面临被完全淹没的可能,进而将迫使数以百万计人迁徙,因此制定更加严厉的气候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该研究还警告说,各国应开始做好预防准备。国际移民组织的迪娜·伊内斯科说,我们试图敲响警报,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迄今为止最大的移居之一。

http://www.sohu.com/a/351251718_100281682

据新华社北京114 美国“气候总站”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50年将有3亿人每年面临沿海洪水威胁,这一人数远高于此前利用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预测的7900万人。

根据新的计算结果,全球有1.5亿人目前的居住地到2050年时会沉没到海平面之下,远高于此前估算的3800万人。尤其在亚洲地区,风暴和海平面上升会使2.37亿人每年面临沿海洪水威胁。

http://news.e23.cn/guonei/2019-11-05/2019B0500151.html

20191029,据外媒报道,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本世纪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将威胁3.4亿至4.8亿人口,大多分布在亚洲国家。

研究人员指出,关于海平面的上升预测没有改变。这项新的研究使用一种称为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形式,对地面海拔数据进行了修正。在亚洲许多地方,实际海拔比原来预测的要低510,使得旧研究低估了受威胁人口数量。

截止目前,基于卫星的数据预测严重低估了沿海地区在涨潮或大风暴期间遭受洪水泛滥的程度。修改后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考虑使用卫星读数和人工智能进行土地标高,于是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人口生活在我们先前所不了解的不稳定的脆弱地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前曾作出一项预测,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8000万人处于威胁之中。而根据该研究沿海地区最新海拔数据,将威胁3.4亿至4.8亿人口。

大多数受威胁人群生活在亚洲沿海,如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到2050年,每年面临洪灾危险的人数预计在孟加拉国增长8倍,泰国增长12倍,中国增长3倍。

高危地区中包含孟买等人口密集城市,孟买是1800多万人口的家园,在未来30年里,这里可能会被完全淹没。到2050年,中国受到威胁的人数预计在1亿人,印度是3500万人,孟加拉国是4200万人。

研究人员表示,本世纪内,全球海平面预计上升0.6-2.1,而大规模的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将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https://news.mydrivers.com/1/654/654480.htm

海平面上升使中国东部沿海成为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危险地带。

 

以胡焕庸线生态承载力涵义重新划分东部、中部、西部

 

钟茂初提出,从生态承载力视角,应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重新划分。从胡焕庸线就会发现,现行东--西区域划分,仅仅是从经济发展程度来作的粗略分类,如果用于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则存在重大缺陷。从生态承载力角度来看,很显然,真正的西部应当就是胡焕庸线以西区域。进一步分析,中国全域实际上存在生态承载力大小差异明显的三个区域:生态承载力最低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生态承载力中等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东且靠近该线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较高区域,亦即,在胡焕庸线以东且远离该线的区域。在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作为一条生态承载力分界线的基础上,还可以大致在山东烟台与广西河池两点连线画出一条与胡焕庸线平行的生态承载力区域分界线——“烟台-河池线

新东部区域:烟台-河池线线以东的地区,包括:山东黄海沿岸(青岛、威海、日照)、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大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广东、广西大部、海南。

新中部区域:胡焕庸线以东、烟台-河池线线以西的地区,包括: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南部(通辽、赤峰)、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重庆、贵州、云南大部、山东大部、江苏徐州、安徽北部(淮北、亳州、阜阳)、湖北大部、湖南西部(常德、张家界、怀化、湘西州)、广西西北部(河池、百色)

新西部区域: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西北部(阿坝州、甘孜州)、云南西北部(迪庆州、怒江州、德宏州)。

       另一方面,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取决于自然系统所决定的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负载(主要表现为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年来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排名,可知:经常性出现在环境质量较好名单的海口、舟山、福州、惠州、珠海、丽水、深圳、厦门、台州等地,大多处于生态承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区域(垂直距离远离胡焕庸线);经常性出现在环境质量较差名单中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沈阳、郑州、西安、成都、廊坊、邢台、保定、唐山、邯郸、衡水,大多集中在生态承载力低(离胡焕庸线垂直距离近)且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全文见钟茂初:《如何表征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兼以胡焕庸线生态承载力涵义重新划分东中西部》发表于《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967270.html 

如果在三区划分的基础上,再划出中国沿海地区。四区划分中,中国中部是未来中国最适宜人类生存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重视其发展。

忽视中国西部地震活跃期,忽视中国沿海被淹区,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东洪西震,即是环境的挑战,也是中国腾飞的机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6544.html

上一篇:斐济岛地区发生5.8级地震 关注11月16--20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19年11月18日午报
收藏 IP: 119.48.172.*| 热度|

2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