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太阳光能灭活新冠病毒不全是UV-B的功劳,UV-A也有份且对人风险更低

已有 126 次阅读 2024-7-25 08:16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太阳光能灭活新冠病毒不全是UV-B的功劳,UV-A也有份且对人风险更低 2021-03-31 17:06 许多有科学依据的预防 COVID-19的理念至今仍未改变:用肥皂和温水洗手会破坏病毒的脂质膜。保持社交距离可以减弱病毒的传播,理想情况下,在病毒退化之前,可以让它远离宿主。当新出现的证据显示在特定条件下,病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时,一些观点,如接触飞沫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更改了。

 在《传染病杂志》的一封信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俄勒冈州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SARS-CoV-2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特征——它对阳光的脆弱性。他们提出,太阳光下SARS-CoV-2的灭活可能不止是因为UV-B射线。 该研究小组对比了2020年7月的一项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报告了在实验室环境下,SARS-CoV-2在阳光下的快速灭活,以及一个月前发表的冠状病毒被太阳 辐射灭活的理论,从而产生了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机制的想法。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机械工程教授、主要作者Paolo Luzzatto-Fegiz说:“该理论假设,灭活是通过UV-B攻击病毒的 RNA,破坏它。然而,从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预测之间的差异判断,研究团队认为,UV-B导致的RNA失活可能不是全部原因。”

根据这封信,实验证明病毒的灭活时间约为10-20分钟,比理论预测的要快得多。 Luzzatto-Fegiz说:“该理论预测失活的发生应该要慢一个数量级。”在实验中,模拟唾液中的病毒和暴露在UV-B灯下的病毒的灭活速度比理论预测的快8倍以上,而那些在暴露在UV-B之前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的病毒的灭活速度比预期的快3倍以上。根据这封信,为了使理论的数学符合数据,SARS-CoV-2必须超过目前已知的任何病毒对UV-B的最高敏感度。 Luzzato-Fegiz和他的同事推断,除了UV-B射线导致RNA失活之外,可能还有另一种机制在起作用。例如,UV-A,另一种阳光中能量较低的成分,可能比之前认为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人们认为UV-A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它可能与介质中的一些分子相互作用。”这些活性中间分子反过来可能与病毒相互作用,加速灭活。对于那些在废水处理和其它环境科学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概念。 “所以,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Luzzatto-Fegiz说;“我们的分析指出,需要额外的实验来分别测试特定波长和介质组成的影响。” 这些实验的结果可能为广泛采用UV-A和UV-B辐射管理病毒的新方法提供线索。虽然UV-C辐射被证明对SARS-CoV-2有效,但这种波长不会到达地球表面,必须人工制造。

此外,UV- C目前用于空气过滤和其他环境,但短波长和高能量也使UV- C成为紫外线辐射中最具破坏性的形式,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并引发了其他安全问题。

 “UV-C对于医院来说非常有用。”合著者Julie McMurry说,“但在其他环境中,比如厨房或地铁,UV-C会与微粒相互作用,产生有害的臭氧。”虽然单一的干预措施无法消除风险,但这项研究将提供一种进一步的工具来减少接触,从而减缓传播并改善健康结果。 该研究的合著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机械工程教授Yangying Zhu补充说,UV-A能够灭活病毒可能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便宜的LED灯泡,它们的强度比自然光强很多倍,可以加速灭活时间。 

报告的共同作者Fernando Temprano-Coleto表示,UV-A可以在对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广泛地用于增强空气过滤系统,特别是在医院和公共交通等高风险环境中,但每种环境的具体情况值得考虑。

 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3-urge-closer-sunlight-efficacy-inactivating.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43641.html

上一篇:2024年7月25日早报: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4年7月25日午报: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收藏 IP: 221.9.97.*|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