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海平面上升2米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或被淹没: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已有 9675 次阅读 2019-5-22 21:1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海平面上升, 沿海经济, 海洋灾害, 地壳均衡, 地震高发

海平面上升2米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或被淹没: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融化加速提前了,海平面上升低估,2米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或被淹没

原创环球科学猫9小时前

作者:文/虞子期

最近关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消息还真不少,除了我们常说的极端气候现象之外,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最新科学报告显示,我们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低估了”,低估的时候都能淹没大多数城市,如今的预估可能更多的人或者城市面临更加严重的灾难。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正在融化我们一直都知道,但是速度上的变化就是这次的新结果。

到底有多快?根据科学报告指出,格陵兰岛的冰融化速度比四十年前快了6倍,冰盖每年平均减少2860亿吨冰。在20世纪80年代,南极洲每年损失400亿吨冰。在过去10年中,这一数字跃升至每年平均2520亿吨。不得不说,我们海平面上升淹没城市的情况,可能会提前来临。看来科学家们初期对冰川融化的低估还是少了很多。

科学研究人员表示,在接下来80年之中,在大气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地球会上升5摄氏度,融化的冰可能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超过6.5英尺(约2米),这些水将淹没全球的主要城市如伦敦、纽约,上海也会陷入危险之中,整体情况是到2100年将使1.87亿人流离失所,这说明了我国的发达城市(大城市)也难以避免被淹没的情况,当然如果上升2米的话,也并非所有地区都淹没,最多是低洼区域。

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温暖的气候现象在导致冰盖前所未有的融化,而对于大多数温室气体来说,具有过量的情况,海洋吸收了93%的过剩热量,从而导致海水也出现了升温情况,如果大家想到热胀冷缩的问题,也会想到海水可能出现膨胀的现象,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更多的还是归结于冰川融化产生的水量,融化加速只能说提前了。

根据2013年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碳排放继续有增无减,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或略高于98厘米。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到2100年全球海洋会增加约2米,这似乎是“合理的”。只能说地球是真的越来越热了。那么也意味着,全球总计有约180万平方公里(部分公布为179万平方公里)将会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伦敦,纽约和上海等主要沿海城市不仅会遭受部分地区淹没的情况,还将受到极端洪水的威胁。像瓦努阿图这样的小太平洋岛屿国家将变得无法居住或完全消失。

整体而言,科学报告指出,世界上目前有2.5%的人口可以从家中流离失所。也就是说无家可归的情况,人类何去何从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疑问。其实在如今的气候状态之下,全球就已经面临到了严重的问题,极端气候出现已经让不少的人受不了了,高温,干旱等自然现象了,可以说在全球多数地区出现,所以地球可能算是已经变得很糟了,而并不是在变化,未来地球的样子我们已经无法现象了,保护地球吧,不要真的成为了“流浪地球”的现实版。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3ooW9N


三论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1-14

三论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
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
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
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
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
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
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
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1月13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人死亡,12,132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163,338人
[1]。接近1900-1983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
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
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1933年3月,日本三
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5700多人丧
生,海啸还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
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多人死亡。1998年7月,巴布亚
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多人死亡[2]。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2004年2月和7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3,4]。

2.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
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
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5]。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
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710点,位列所有
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167点,其次是洛杉矶100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18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横滨
圈周围地区居民达3500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
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
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
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
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
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
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
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
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
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
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
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3,4]。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3,4]。

  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
靠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城市,占60%;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
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41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27亿立方米,占60%以上。
预计在21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
市(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
据[3,4]。

3.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
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6]。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
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
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
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
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3,4]。

参考文献
1.周翔。印度洋地震海啸遇难人数上升至163,338人。 2005-01-14 00:46:13 稿源:新华网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1/14/922@422303.htm
2.吴传华。翻开人类的历史:天灾一直威胁人类安全。来源:中国剪报 发布时间:2005-1-10
《环球时报》1月7日 http://www.cinic.org.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862245
3.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2004-2-1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4.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5.黄力颖。灾难指数报告:东京受灾危险指数最高。责任编辑 洪燕华。2005-1-13 9:12:05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15810
6.刘晶晶。沪筹建地震专业救援队 今后将建立基层预警预案。来源:青年报 作者: 2005-1-14
3:06:35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2/node42847/userobject1ai7956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78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0560.html

上一篇:5月22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停滞区间:2019年5月22日晚报
下一篇:5月22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谷值:2019年5月23日早报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