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不是恒温器:巴黎协定或将难以实现
关键提示:尽管环境科学家一直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呼吁,但形势似乎从未有过积极改变。本周,联合国发布一份新报告,指出即便是《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减排量,也不足以防止北极气温升高引发的全球海平面上升。
地球不是恒温器,气温波动变化是自然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间尺度,即地质构造尺度(10万年至亿年) 全球温度变化10℃以上、地球轨道尺度(10万年至万年) 冰期与间冰期温度可以相差6℃至8℃、短时间尺度(万年) 存在千年尺度、百年尺度和十年时间尺度上小于1℃的温度波动。
有证据表明,一亿年以前海洋底层水温度高于现在15℃,大气温度高于现在10-15℃,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是现在的10倍,处于热带雨林繁茂和恐龙盛极一时的生物大繁荣时期。气温提升2℃的危险没有历史根据。
相关报道
原创大狗说3小时前
我要分享
尽管环境科学家一直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呼吁,但形势似乎从未有过积极改变。本周,联合国发布一份新报告,指出即便是《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减排量,也不足以防止北极气温升高引发的全球海平面上升。
也就是说,即使全球达到了协定中规定的基准,到2050年,北极的气温也将上升3-5摄氏度。
更重要的,按照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的话说:“北极地区的情况不会只留在北极地区。”
科学数据表明,现在需要更加紧迫的气候行动来规避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为糟糕的“临界点”。
从温度变化的情况来看,迅速减少的海冰仍在急剧减少,这已经导致了世界各地地貌的变化。
根据报告,全球估计有400万人将受到极地“解冻”的影响。
芬兰环境能源和住房部长基默介绍,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紧迫性在北极地区得到了明确体现,因为那里是世界上最为脆弱,变化也最快速的地区之一。
“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黑碳和其他所谓的短期气候污染物。”
自1979年以来,世界海冰减少了40%,如果排放率继续保持下去,研究人员指出,到2030年代,北极可能将完全不再有海冰。
随着海冰融化,被困在永久冻土层中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速了变暖过程。而这一切将进一步加剧北极海冰的迅速融化,这种现象即所谓的“正反馈”。
科学家表示,目前北极永冻土和海冰中总共大约保有16.7亿吨的碳。
如果这些碳被释放出来,那么这很可能会危及《巴黎协定》中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2摄氏度的标准 。
地球不是恒温器:自然变化幅度在10℃以上
地球不是恒温器:自然变化幅度在10℃以上
杨学祥
地球不是恒温器,气温波动变化是自然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间尺度,即地质构造尺度(10万年至亿年) 全球温度变化10℃以上、地球轨道尺度(10万年至万年) 冰期与间冰期温度可以相差6℃至8℃、短时间尺度(万年) 存在千年尺度、百年尺度和十年时间尺度上小于1℃的温度波动。
有证据表明,一亿年以前海洋底层水温度高于现在15℃,大气温度高于现在10-15℃,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是现在的10倍,处于热带雨林繁茂和恐龙盛极一时的生物大繁荣时期。气温提升2℃的危险没有历史根据。
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战乱和民族大迁移。
当代人们把“温室效应”看做是灾难,事实上,如果没有温室效应,人类就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正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表维持在15℃的平均温度上,否则地表温度将是-18℃,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圈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这个效应主要归因于水汽的作用。
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二氧化碳(分子式为CO2)和水汽等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重新发射红外辐射,其中有一半返回到地表,在夜间持续辐射,使地表不致因缺乏太阳辐射而变得太冷。温室气体这种保护地热量散失的作用,叫温室效应。一百多年前大气中的浓度是非常稳定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CO2的大气浓度由1800年的280ppmv(即一百万单位体积气体中含有280单位体积的CO2)增加到2000年的380ppmv。气候学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温室效应对小冰期的消失作出了贡献。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而最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9月27日在斯德哥爾摩發布最新報告,警告稱未來幾百年全球變暖或無法逆轉;持不同意见科学家们又发出了小冰期到来的预言。
把地球变为恒温器是一种不懂科学和历史的幼稚幻想,使用有争议的手段使地球降温可能导致加快小冰期到来的人为灾难。
相关报道: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9月2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警告說,如果沒有大幅減排或用有爭議的技術修復氣候,全球變暖很可能在整個21世紀繼續下去,進而極大改變地球的自然環境以及數十億人的生存條件。
相對於1986年至2005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預計到本世紀末將進一步增加0.3攝氏度至4.8攝氏度,這取決於未來的經濟和科技發展。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n/2013/0930/c1007-23084728.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近日表示应辩证看待气候变暖现象。他还指出,所谓升温2℃后,陆地生态系统中约30%的物种将灭绝的“托马斯预言”没有坚实的科学根据。
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间尺度,即地质构造尺度(10万年至亿年)、地球轨道尺度(10万年至万年)和短时间尺度(万年)。在地质构造尺度上,由于岩石圈变动,自650万年前的新生代以来,全球温度降低了10℃以上,海面下降了约70米。
从260万年开始,随着北极冰盖的形成,地球在万年尺度上,进入冰期和间冰期有规律波动。冰期与间冰期温度可以相差6℃至8℃。
从距今1.1万年开始,地球进入间冰期。地球温度变化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趋势性,即从1万年到8000年前是增温时段;从4000年前开始,温度逐渐变冷,出现小冰期;小冰期在距今100年前结束,地球开始变暖。二是波动性,即存在千年尺度、百年尺度和十年时间尺度上小于1℃的温度波动。
现在地球温度增加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丁仲礼说,现在温度肯定为800年来最暖,但是肯定比6000年前冷。
丁仲礼认为,现在100年以来的增温与太阳活动有关,但是人类排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在其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自然变暖叠加了人为因素。
“气候永远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如果非得比较,则变暖比暖冷要好一些。”丁仲礼说。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18/110226865220.shtml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90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