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雾霾锁城 “黑色1月”仍持续 :关注1月潮汐组合

已有 1646 次阅读 2019-1-13 12: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雾霾, 冷空气活动

雾霾锁城 “黑色1月”仍持续:关注1月潮汐组合



雾霾锁城 “黑色1月”仍持续 2019年西安蓝天天数暂为0

要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任婷 2019-01-12 17:38:57  

    [摘要]1月12日,西安仍然处在重度雾霾笼罩之下。华商报记者在陕西省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看到,西安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直在200以上,属于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

  1月12日,西安仍然处在重度雾霾笼罩之下。华商报记者在陕西省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看到,西安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直在200以上,属于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12日下午4时,西安市AQI为224,属于重度污染。同时,长安区、阎良区、高陵县无线电监控中心站点AQI数值已超300,属于严重污染。

  从全省来看,除了西安之外,渭南AQI为329,属于严重污染,韩城、咸阳、渭南、西咸新区处于重度污染,铜川、汉中为中度污染。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蓝天天数暂时为0。根据官方预测,12日上午时段关中盆地内有弱西风,风速小于2米/秒,但午后彻底转入静稳。12日西安无法逃离重度污染,傍晚之后受大气混合层高度降低影响,更有出现严重污染的压力。气象资料预测,14日午后有新一轮西北冷空气南下救场,西、咸、渭三市将在15日迎来今年以来截止目前最有希望争取空气质量合格天的机会。

  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对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月7日期间污染天气的分析,关中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其唯一的开口就只有东北一隅,属于典型的南北砌墙西边扎口的口袋型地貌。受汾渭谷地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挟制,东北风成为关中地区冬季最多的主导风向。关中地区的口袋型地貌,导致平日出现静弱风时,其自身的污染就不易扩散,容易形成污染累积。

  从颗粒物化学组分来看,污染期间二次污染物(硝酸盐、硫酸盐及铵盐)占比较高且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以硝酸盐、铵盐的增长幅度最大,说明本次污染过程为典型的二次污染事件,机动车、工业等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次转化对此期间PM2.5浓度的增长有重要贡献。

  西安市环保局提醒,重污染天气期间,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建议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绿色出行。

  华商记者 任婷 实习生 张亚亚

http://news.hsw.cn/system/2019/0112/1055695.shtml


明天风来雾霾将散气温降

2019-01-13 09:58:05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马冬胜. 

    本报讯(记者马冬胜)昨天早晨,我省平原大部分地区出现浓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一度不足50米,河北省气象台于昨晨4时46分发布了今年以来首个最高级别的大雾红色预警信号,至昨日10时44分,雾情有所缓解,预警信号降级为橙色。大雾导致我省张家口、承德以外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被迫关闭。

    昨晨,邢台的柏乡、广宗、宁晋、巨鹿、平乡、临西、隆尧等县以及石家庄、邯郸、衡水、沧州的部分县市也发布了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另有多地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信号。截至昨日13时30分,大雾导致京港澳、石黄、京昆、大广、青兰、青银、保沧、邢临、衡德、廊沧等10余条高速公路的部分站口依然处于关闭状态。

    今天是腊八节,正值三九最冷的时段。据省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我省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再次开启下降趋势,15日南部最高气温又将降至冰点左右。其中,14日下午到夜间,北部和东部地区有西北风转偏北风5-6级,阵风7级;其他地区有偏北风4-5级;沿岸海域和沿海地区有偏北风6-7级,阵风8级。15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全省空气质量转为优良。

http://news.dzwww.com/shehuixinwen/201901/t20190113_18287714.htm


2019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已有 1087 次阅读 2018-11-8 14:55 

2019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杨冬红


    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为强潮汐时期,2019年5-6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2019年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可能进入地震高潮。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潮汐组合A:1月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1.55292度,1月6日为日月大潮,1月9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暖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B:1月1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50度,1月14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月2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1.54350度,1月22日为月亮近地潮,1月2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D:1月2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3度,1月28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2019年1-4月进入地震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212.html


下半年全国79城曾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进入高潮

已有 948 次阅读 2018-12-3 21: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雾霾,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推荐到群组  

下半年全国79城曾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进入高潮


    我们在2015年10月18日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是导致我国雾霾高发的天文背景,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增强我国的季节性雾霾。2015年厄尔尼诺和高温干旱是雾霾高发的气象条件。2015-2016年雾霾高发不可避免,减轻雾霾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2014年4月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根据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日月大潮的叠加可计算得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月-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杨冬红等,2007a)。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2018年11月26日,多地雾霾沙尘齐袭,其发生受到2018年11月26-30日潮汐组合激发,其终止受到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潮汐组合的阻止。

    2018-2019年正在发生的厄尔尼诺将加剧我国的雾霾污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967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6842.html

上一篇:1月12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9年1月13日午报
下一篇:1月12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峰值:2019年1月13日晚报
收藏 IP: 58.244.1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