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50年里卡斯卡迪亚断层带可能爆发大地震的概率高达14%!

已有 6306 次阅读 2017-10-28 15:43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洲地震, 美国地震

原标题:大地震随时到来,最新研究: 震源在温市中心反而是好事

(加西网综合)地震,很可怕!为此BC省在一周专门前进了地震大演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接下来的50年里,卡斯卡迪亚断层带(Cascadia subduction zone)可能爆发大地震的概率高达14%!

美国的新模拟研究获得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

地球物理学家Erin Wirth博士表示,他们在华盛顿大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地震破裂的方向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力。

地震的破坏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震源深度以及发生地震所在的土壤类型等。但是,地震破裂方向性与震源中心对震感的影响很大!

Wirth说,“如果地震的破裂方向是朝着你...那么这些能量便会堆积起来,造成更大的震感。相反的,如果地震破裂方向背对着你,或从你那儿开始,那么这些能量会朝着其它方向散发,你所处的震源中心的震感不会太过于强烈。”

这表明:如果9级地震真的发生了,那么震源更接近于城市中心反而是件好事!

该模拟实验集中在西雅图,同时也向北延伸。

Wirth表示:“我们的模型延伸到BC省南部,包括温哥华。但是重点还是在西雅图。但是人们可以在未来几个月内用此方式来研究温哥华9级地震的影响。”

下一步是研究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会有何影响。

http://www.sohu.com/a/200732113_162476

美国将发生地球上最猛烈的地震:确实存在爆发的风险 

已有 1069 次阅读2015-10-21 10:37|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美国大震 旱震理论 高温干旱    推荐到群组   

 

 

美国将发生地球上最猛烈的地震:确实存在爆发的风险

              杨学祥


   北晨网2015-05-28报道,3D灾难大片《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大地震》中披露了加州北部出现9.6级强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称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几乎不可能发生如此严重的强震,因为该断层不够长、也不够深,而且地震的预测技术也没有达到电影中呈现的效果。

  根据电影的情节,加州北部爆发了9.6级地震,南部出现了9.1级地震,但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认为虽然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个危险的地方,但还没有可能发生9级强震,因为断层的错位深度不够。美国地震学家也警告,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确实存在爆发的风险,而且没有任何预警。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8808.html

   美国确实存在爆发大震的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7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2760.html

上一篇:10月28日拉尼娜指数接近峰值:2017年10月28日晚报
下一篇:10月28日12时拉尼娜指数接近峰值:2017年10月29日早报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钟炳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