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来了,干旱、暴雨、沙尘、地震也来了

已有 2174 次阅读 2017-5-10 08: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极端事件频发, 地震火山活跃年

厄尔尼诺来了,干旱、暴雨、沙尘、地震也来了

                                  杨学祥,杨冬红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厄尔尼诺又要来了

2017-04-30 01:35:24 来源重庆晚报(重庆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预测,今年年中到年末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约为50%60%。继2015-2016年全球出现强厄尔尼诺事件后,这个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很可能又要卷土重来。

据气象组织介绍,在结束去年下半年的弱拉尼娜状态后,海洋表面温度和多数大气状况今年1月回到中性状态,并延续至今。目前,多个气象模型显示中性状态将持续至今年6月,不过今年下半年,这一状态发展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较高。

该组织指出,远东太平洋热带海洋表面温度较1月至3月的平均温度升高了2摄氏度甚至更高,造成大量降水。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到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的信风也中断了。这一出现在秘鲁附近的“滨海厄尔尼诺”虽与广义上的厄尔尼诺升温方式不同,但仍对当地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预测与适应司司长马克斯·迪利说:“(我们)对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事件仍记忆犹新,它与全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的干旱、洪水和珊瑚白化现象紧密相关,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在2015年和2016年创下新高。”

迪利认为,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事件的精确预测挽救了无数生命,在农业和食品安全领域、水资源管理和公共卫生、减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http://news.163.com/17/0430/01/CJ80SH0G00018AOP.html

 

厄尔尼诺带来地震火山活动

 

20171月、3-7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75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全球进入地震活跃高峰:9天之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9   2017-05-09 21:52:08     -14.57     167.35    140  瓦努阿图群岛

6.0   2017-05-09 09:54:15     24.47      126.29    20    琉球群岛

6.2   2017-05-09 01:00:49     51.81      -178.53   20    阿留申群岛

5.8   2017-05-08 23:47:33     51.12      -177.10   20    阿留申群岛

5.6   2017-05-08 23:31:25     51.10      -177.08   20    阿留申群岛

6.0   2017-05-05 13:09:36     39.45      71.50      20    塔吉克斯坦

6.2   2017-05-03 12:47:15     39.42      71.58      30    塔吉克斯坦

6.2   2017-05-01 22:18:17     59.74      -136.61   20    加拿大

6.3   2017-05-01 20:31:56     59.92      -136.61   20    加拿大

http://www.ceic.ac.cn/

 

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62.html

 

沙尘暴影响13省份多地方PM10破千

2017-05-05 12:23:18来源:财新网作者:周泰来责任编辑:高昱

  【财新网】(记者周泰来)昨日在北京肆虐一整天的这轮沙尘暴虽然渐离京城天空,但其蔓延范围已经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环保部54日晚通报称,53以来,受北方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影响,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13省市自治区受影响,影响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多个地方PM10的小时浓度破1000微克/立方米。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54,沙尘影响范围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

  环保部称,此次沙尘天气来自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同时受到来自北部蒙古国和内蒙古西部的沙尘影响。地面监测显示,53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甘肃北部等地区开始出现沙尘天气,阿拉善额济纳旗当日上午8时起PM10浓度开始上升,至中午14时达到8992微克/立方米。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境内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

  53日下午,沙尘影响地区逐渐向东扩展,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地陆续受到影响。到54,影响区域扩展至华北、东北等地区。截至54日下午,新疆南疆盆地、甘肃中部、宁夏中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内蒙古、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等地先后出现浮尘或扬沙,内蒙古和黑龙江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局地强沙尘暴。其中547,吉林白城市PM10小时浓度达到3855微克/立方米,10时,大庆市PM10小时浓度达到4006微克/立方米。

  中央气象台称,预计556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大部、山西大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大部、河南、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辽宁中西部、苏皖大部、湖北中东部、湖南西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伴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东部、河北西北部局地有沙尘暴。为此,中央气象台55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责任编辑:高昱 | 版面编辑:邱祺璞(ZN026)

http://china.caixin.com/2017-05-05/101086580.html

 

济南的气温下周连续三天的35℃高温

 

  济南的气温就会坐着小火箭直线上升,

  超过30℃是轻轻松松的事儿,

  看到下周连续三天的35℃高温了没?

3  20175819日济南气温预报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5/t20170508_15895451.htm

 

广州暴雨转移6925

2017-05-08 12:47:01 来源法制晚报(北京)

 

2010年,广州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1小时最大雨量达99.1毫米,打破了广州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纪录。

201757,这一纪录再一次被刷新,增城新塘镇录得1小时雨量184.4毫米,几乎翻了一番。

184.4毫米是什么概念?广州平均年降雨量是1801.4毫米,也就是说,一年1/1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1小时内降下了。

巧合的是,这两场特大暴雨都下在了57

http://news.163.com/17/0508/12/CJTQG1A400018AOP.html

 

干旱、大风、沙尘:极端事件频发

 

早在2017321我们就指出20175月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事实证实了这一预测:

气象监测显示,从53开始的此次沙尘天气覆盖范围广,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的10余省(区、市),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此外,沙尘强度大,多地空气质量爆表。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出现57级风,阵风达89级。

http://tech.sina.com.cn/d/n/2017-05-05/doc-ifyeycfp9251023.shtml

环保部54日晚通报称,53以来,受北方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影响,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13省市自治区受影响,影响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多个地方PM10的小时浓度破1000微克/立方米。

http://news.163.com/17/0506/00/CJNAAOE1000187VG.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4048.html

上一篇: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6.8级地震:关注5月地震高潮
下一篇:日本遭遇50年来首次沙尘暴:证实拉马德雷周期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