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黄河发生大水的可能性: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已有 4493 次阅读 2017-3-13 06: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灾害预警, 地震周期, 南旱北涝, 黄河大水

黄河发生大水的可能性: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杨学祥

2009717下午,黄委会河南河务局防汛办公室副主任、防洪、防汛高级工程师成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河自孟津出峡谷进入华北平原,由于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悬河,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灾害也极其深重。河南黄河的治乱往往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安定密切相关,因此,河南自古以来都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黄河也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赢得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岁岁安澜。”

黄河历史上的几次水灾

       

  “黄河中下游发生的大洪水,除了有实测资料的1933年、1958年和19823次以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洪水痕迹调查,尤其是近年来的分析估算,业经整理审定了的还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两次。”成刚介绍说,“17618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1761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成刚接着介绍说,1843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1933年的八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1933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下游多出决口。

1958714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黄河花园口站717日晚,出现了自1919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接着,成刚详细介绍了1982年黄河大水灾的情况。

1982年黄河大水灾

198272982,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8218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滞削了洪峰。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历经7天,洪峰于89入海。

  这次天气过程,自729开始,当晚深入黄淮地区的九号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风急流与冷槽相遇,三花间开始出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30日雨区有所扩展。31日至81台风低压移入三花间南部,并与陕西低涡结合,暴雨和特大暴雨面积继续扩大。82雨区北移至沁河、汾河一带,直到3日台风低压消失,暴雨过程基本结束。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中心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成刚说,“其最大暴雨中心位于伊河中游嵩县陆混,729日降雨量达544毫米,其中11个半小时降雨535毫米,最大强度为一小时87毫米,连续5天最大降雨量为782毫米。”

  连续暴雨,形成三花间干支流接连出现三次洪峰。第一次形成花园口站198273164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第二次形成花园口站82洪峰流量11200立方米/秒。第三次洪峰即1982年最大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由于夹滩和两岸洪泛区进水,淹没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滞蓄水量约4.6亿立方米,小浪底、黑石关、武陟三站洪水与小花区间(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来水,汇合形成花园口站15300立方米/秒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

834,洪峰到达夹河滩站,洪峰流量14600立方米/秒,较1958年的削减量增大7.2%

  为了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东平湖老湖分蓄洪水,林辛闸和十里堡分洪闸先后于6226分和71110分开闸分洪,92012分和92318分先后关闸,总分洪量4亿立方米

  这次洪水的含沙量较小,花园口站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2.1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63.4公斤。花园口以下河道“上淤下冲”。花园口至孙口段共淤积0.8亿吨,其中67.6吨的泥沙淤在高村至孙口段。孙口以下共冲刷0.382亿吨。

  成刚分析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范围和三花间的洪水总量均大于1954年和1958年。洪峰略大于1954年,小于1958年。洪峰沿程消减大,传播速度较慢,洪水位多数站高于1958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较大,而洪峰流量较1958年为小,其主要原因有:1.三小间(三门峡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强较1958年小,所以1958年三小间洪峰流量为11000立方米/秒,而1982年只有47603520立方米/秒。2.降雨时程分布不如1958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间均产生连续洪峰,先后下泄,而1958年只产生一个洪峰。3.陆混水库蓄水和夹滩滞洪削减作用较1958年为大,1958年到黑石关削减30%1982年削减50%55%,即有白马寺、龙门镇合成流量71009070立方米/秒,到黑石关减小到35404040立方米/秒。4.干支流洪峰遭遇情况不同,1982年干流小浪底洪峰与伊、洛、沁河黑石关、武陟洪峰没有完全遭遇,而1958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与黑石关洪峰相遇而成。

1982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1982年洪峰流量虽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年,一般高1左右,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2左右。由于东平湖滞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1958年低0.4左右,而利津又高于1958年。

http://newpaper.dahe.cn/jrab/html/2009-07/20/content_201822.htm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不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曾中在整理父亲李宪之先生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海啸的预测资料。李宪之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灾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95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1966(原文误写为1996年)年3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19758月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21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1]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19605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1]

中国南涝北旱与南旱北涝的转换

美国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23]GBN报告的结论与2003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值得深入研究。

2003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以下四个报道代表主要观点。

  其一[4],中新网2003322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其二[5],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2003-4-2

  其三[6],未来5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200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10年将会有所改变

其四[7],近一段时期,有关我国气候将发生根本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该传闻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从今年年初始),我国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会向北方推移。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

针对这一说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与一年前漠视赵振国研究员的“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反,GBN报告激发了中国科学家重新审视中国气候突变的热情,一些新的“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继出台[2]。然而,一年前的主角赵振国研究员却默默无闻。中国科学家之间的沟通确实很难。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海委水文局在最近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海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最多,90年代降水最少。课题负责人陈菊英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将进入一个新的变冷周期。20世纪50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和全球降温期,90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全球增温期,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的冷位相,这意味着全球将进入降温期,海河流域将进入多雨期。中国整体降水规律是,30年代、50年代和90年代降水偏多,洪涝灾害偏重。事实上,中国北方与南方有不同的降水规律,陈菊英等人的研究首次打破整体划分,找到海河流域特殊的降水规律,该规律与拉马德雷周期明显对应,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8]

经过1950年以来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至少在海河流域,气候类型已从少雨期向多雨期转变[8]。在经历了长期的黄河断流之后,预防黄河水灾又进入灾害预防的议事日程。这是李宪之教授“黄河灾害”预警的基础背景。它可能蕴含着历史上黄河灾害的演变规律。

新一轮的强地震和强台风周期

全球气候和强潮汐都有准60年周期。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冷暖变化影响其上空的高速气流,形成太平洋十年涛动。“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从2000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使厄尔尼诺强度减弱[910]

台风是强灾害天气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强风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我国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1]。地震也是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李愿军[12]总结了1819年至1982年间全球震级M8级的地震后认为,每当地球自转加快时大震次数减少。而任振球等[13]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减慢之后厄尔尼诺年发生。李崇银等[14]指出厄尔尼诺年的台风数偏少。统计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7.0级以上地震活跃,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减少。地震、台风和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太平洋板块节律性运动在岩石、大气和海洋等不同圈层中的表现[15]。我国东部沿海在厄尔尼诺年台风减弱,在拉尼娜年台风增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现象强烈,近20年我国台风活动逐渐增强[1617]

1897~1912年为中国及其邻区第一强震幕,1920-1937年为第二强震幕,1946-1957年为第三强震幕,1966-1980年为第四强震幕,1991-2002年为第五强震幕[18]。“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18901924194619772000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2008年。第六强震幕大约在2020-2040年。相关预测表明,2004(或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1年的误差),2005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2005200720132019-20202029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第六强震幕大约在2020~2040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20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为1976.7.28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1920.12.16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0.1.5通海7.7级地震(死亡1.56万人)1902.8.22阿图什8.25级地震(死亡1万余人)1921.4.12固原6.5级地震(死亡1万人)1933.8.25迭溪7.5级地震(死亡0.9万人)1966.3.7邢台6.8级地震(死亡0.81万人)1950.5.15墨脱8.6级地震(死亡0.43万人)1927.5.22古浪8.0级地震(死亡0.4万人)1975.2.4海城7.3级地震(死亡0.2万人)。这十次强地震都发生在五个强震幕内,其中有八次发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内。冷周期内中国的强震频发值得关注[19]。特别是1966.3.7邢台6.8级地震,对黄河已经构成了威胁。

日本地震专家在神户市联合国自然灾害研讨会上正式发出警告,宣称今后数年或不远的将来,东京可能会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在地震破坏力上,可与造成14万东京居民死亡的192391关东大地震相提并论。日本筑波大学地震研究所应东京市自然灾害预防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了地震预测性研究,并于200412月公布了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2035年,届时至少会导致1.3万名东京人死亡,80万所房屋倒塌,最大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5-10万人[20]

192391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1920-1937年),处于拉马德雷第一周期的“冷位相”(1890-1924年)。预测中的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2035年,最后时限2035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2020-2040年)和拉马德雷第三周期的“冷位相”(2000-2035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其中,2020-2030年发生的概率最大。较危险的年份是:2007-200820112018-20202028-2030年。192391关东大地震发生在厄尔尼诺年,上述年份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其地震机制就是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21]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事实上,2011311日本发生了9级特大地震,2004-2012年全球发生了68.5级以上特大地震,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4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我们在2005126的结论

在日本专家发出东京大地震预警的时候,中国专家也发出了全球重大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在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1]。中国不是世界灾害的看客,相反,中国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我国北方也将进入洪涝、台风和地震的强烈活动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李宪之教授所指出的河北邢台地区在19663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19758月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这两个事件都分别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认真做好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这是中国专家的责任。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参考文献

1. 郑金武。安第斯山可能是未来海啸促发器。2005-01-25 10:37:19。科学网-国际-科学纵横。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col46/article.htm1?id=51686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http://news.tom.com 200407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杨学祥。网络监督: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气候突变。 7-10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66

4. 马力。中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2 13:34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3-22/26/285832.html

5. 责任编辑:潆绕。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2003 04-02 07:53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6.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7.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8. 杨学祥。海河流域降水量的拉马德雷周期。 1-9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734

9.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10.             杨冬红,杨学祥, 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2004, 23(4): 407-410

11.             王继志.近百年来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 1-3.

12.             李愿军.地球自转速率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1): 2-3.

13.             任振球,张素琴. 地球自转与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通报, 1985, (6): 444-447.

14.             李崇银.厄尔尼诺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科学通报,1985, (14): 1087-1089.

15.             韦志刚,刘晓东.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我国大震的相关分析. 高原气象, 1995,14(2): 226-231.

16.             杨学祥。近20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将不断增加。 8-23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48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期间的台风和拉尼娜事件。 9-2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621

18.             马宗晋,杜品仁.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0, 99-102.

19.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冷周期的地震记录。 7-2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97

20.             春风。日专家预测2035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78级地震。http://www.sina.com.cn 2005011920:41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w/2005-01-19/20414886023s.shtml

21.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0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108.html

上一篇:2017年3月13日早报:3月11日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下一篇:2017年3月13日午报:3月11日厄尔尼诺指数下降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4 钟炳 周少祥 陈吉球 houzheny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