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辽宁财政数据造假:雾霾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7-1-21 07: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雾霾, 数据造假, 质检, 假货废品报复周期

辽宁财政数据造假:雾霾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

                                杨学祥

关键提示:120,财政部网站发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答记者问》,其中提到,辽宁省此前搞假数字、带水分的财政收入,严重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预算法的规定,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导了中央决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同时也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的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我在2017118指出,堵死假货和废品的生产和销售,不仅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是治理雾霾的基本国策。

假货、假数据、假质检既是假货废品横行的原因,也是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雾霾已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虚假的数据都会在雾霾现实面前暴露无遗:村镇有那么多造假工厂,它们的污染排放是否在统计数据之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8291.html

辽宁财政数据造假与辽宁雾霾高发有关吗?

辽宁进入造假数据的废品假货报复周期。

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

我在201188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市场经济遵从的是价值规律,“为金钱服务”是经济价值规律,“为人民服务”是政治道德信仰,哪个更具有吸引力?这是贪官奸商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guancha.gmw.cn/2011-08/08/content_2417304.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634.html

瑞海公司安评造假、环评造假、危化品经营资质造假,其目的就是廉价牟取暴利。红顶商人也并未改变资本家的贪婪本性。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市场经济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才能正常运转,检查和监管缺失或形同虚设,必然导致重大灾害的发生。

严查假货、严把质量关、严守安全底线,这是百姓之福,也是政府的责任。

积极预防假货废品报复周期迫在眉睫!!!

忽视假货废品报复周期后果不堪设想!!!

瑞海公司短期暴利,瞬间毁灭,残酷验证人祸报复周期。

天津港爆炸事故再次敲响质检和安检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4413.html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和深圳市柳溪工业园的“假山体滑坡”,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

严查质量、严查隐患、严格执法,是保护改革成果的当务之急。

必须把惩治腐败和严查造假同等看待,它们都是断送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大敌。

中国发达地区为什么险象丛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4780.html

雾霾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

我们在2017116指出,中国雾霾污染已形成区域性灾害,污染企业外迁作用不大。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应该是治本之策。事实上,过度整容、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度装修、能源浪费、资源浪费几乎随处可见。摒弃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65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7944.html

事实上,中国假货和废品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商业激励机制:真货的促销夹带假货和废品的流行,大量假货和废品以赠品和奖品的形式逃过质检,它们不在商家的质量三包的范围之内,大量假货和废品通过赠品堂而皇之地与正品一起进入商家的流通领域,实现不良商家的正品和假货的共赢策略。

应该规定:商家的促销赠品必须保证是正品,打折出售的次品不可以作为赠品。

堵死假货和废品的生产和销售,不仅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是治理雾霾的基本国策。

假货、假数据、假质检既是假货废品横行的原因,也是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雾霾已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虚假的数据都会在雾霾现实面前暴露无遗:村镇有那么多造假工厂,它们的污染排放是否在统计数据之内?

天津独流调料造假窝点聚集,大量假冒调料流向全国。

http://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170116/30176810.html

天津雾霾与之有关吗?大量假冒调料流向全国的同时,是否也增大了污染物的排放,污染了蓝色的天空?

国家和人民的安危需要需要一个守得住关口的质检监督部门,婴儿奶粉事件、天津港爆炸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独流假冒调料事件,质检漏洞导致环境安全事故频发,雾霾高发已进入废品假货的报复周期,相关部门应该严阵以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8056.html

相关报道

辽宁现史上最严重雾霾环保部赴辽宁督查要求减排限行

20151110来源:京华时报

   持续了近3日的辽宁省大范围雾霾仍没有消散。辽宁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9日上午介绍,此次雾霾是2014年辽宁全面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污染最重的一次雾霾。当天上午,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省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黄色预警。

   7日开始,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等1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20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以上。8日,全省14个市中11个城市均为重度污染以上,其中沈阳、鞍山、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6个城市AQI日均值达到500(微克/立方米)爆表级别。9日,全省空气质量稍有好转,但仍有8个城市重度污染,截至8时,5个城市为严重污染。8日,沈阳市遭遇六级严重雾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

   9日上午,辽宁省环保厅主要负责人表示,受区域天

   气条件影响,未来两天,辽宁省仍处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污染物累积造成的环境空气质量无法得到明显改善。辽宁省政府决定正式启动省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黄色预警。

   辽宁全省环保部门将全员上岗,实施24小时工作制度。全省环保系统全面进入应急状态。全省将实施24小时环保巡查制度,对大气重点排放企业要24小时驻厂监察。12369环保举报电话要24小时畅通,对人民群众举报的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要立即到场处理。辽宁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表示,省环保厅已派出14个督导组前往各市指导抗霾工作。

   ■环保部

   要求相关省市减排限行

   昨天,环保部通报称,116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排放的影响,东北地区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受大气及供暖排放影响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说,116,全国338个城市中,10个城市空气质量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均位于东北地区。117,空气污染持续,东北地区空气质量达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数量由10个增加至18个。118,空气污染范围有所扩大,东北地区有2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

   罗毅说,预计111014日期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主要城市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受供暖期污染排放影响,东北大部地区空气质量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为PM2.5

   北京三天内仍受污染困扰

   昨天白天,北京也被雾霾困扰,空气质量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之间。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预计,今天白天,扩散条件仍不利,空气质量将维持在中度污染。此后三天一直到13日,北京的空气质量将徘徊在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之间。昨天下午4点半,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预计9日夜间至10日上午,本市将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将低于500

   罗毅表示,针对本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环境保护部已要求相关省(市)密切关注污染形势,全力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采取减排限行措施,尽最大可能减轻空气重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现场

   赴沈阳督查“治霾”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有没有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各部门在执行环保规定时有没有打折扣?”……针对近期辽宁发生的严重雾霾,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分成四组对辽宁的治霾情况进行督查,9日,记者跟随其中一组,在此次雾霾重灾区沈阳体验了一次督查过程。

   915时,在沈阳市环保局801会议室,督查组与市环保局分成两排相对而坐,没有过多的开场白,督查组开门见山地问起沈阳的雾霾情况。

   “此次污染物检测中,代表燃煤指标的二氧化硫含量没有明显上升。”“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大面积的秸秆焚烧在高空聚集形成污染云团后,大范围的飘逸后造成。”“沈阳市81030分启动了重污染天气二级预警,并在当日1530分将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升级为一级红色预警。”“迅速启动了《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学校停止户外活动”“工地要求停工”“三环以内禁止大货通行”“执法人员下到下面检查”……从原因分析到措施举措,沈阳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认真的向督查组人员进行汇报。

   在汇报中,这名负责人也指出,虽然环保、城建、公安等多部门都投入到工作中,但是人手不够,执法检查过程中难免留下死角。以禁止大型货车在三环内行驶为例,一些外地车辆不知道沈阳的预警信息,公安部门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

917时,督查组来到了国电沈阳热电有限公司。面对系列提问,公司工作人员向督查组说明,不仅接到了环保局通知,而且按要求采取了使用低硫煤降低锅炉负荷等措施。据新华社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5-11/10/content_251867.htm

抗击雾霾辽宁“零容忍”态度严打企业超排2016-12-20 07:16来源:综合编辑

  中新网沈阳1219 (张颖)为应对近日辽宁省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保护公众健康,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加强大气污染源环境监管,采取多项措施从严从速查处大气环境违法问题。

  辽宁省环保厅19日透露,严打企业超排的具体措施共有四项。首先,根据本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要求,确定辖区内重点大气污染企业,实行驻厂监管,督促排污企业落实限产限排要求,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确保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其次,充分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实行超标预警、加密监测、强化执法,每日制定大气污染源监管执法计划。环境监测、监控、监察等部门协同联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超标数据为线索,采取明查、暗查、夜查、晨查、突击检查等不同方式,对大气重点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及物料堆场覆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各地将严格执法予以查处。对连续超标排污、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按日连续处罚、限产停产等措施;对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偷排偷放、监测数据造假等适用行政拘留的案件,要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厉打击涉气违法排污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一起。

  辽宁省环保厅将联合公安厅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对重点地区、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巡查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督查督办。

  此外,为严厉打击企业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辽宁省环保厅向社会公布12月以来省内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数据连续10小时超标情况,超标企业共有25家,沈阳的两家企业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热电有限公司、沈阳圣达热力供暖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此外,超标企业还包括4家大连企业、6家鞍山企业、4家抚顺企业、3家本溪企业等。

18日傍晚,辽宁省环保厅曾发布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情况通报称,辽宁省内部分城市19日可能出现严重污染时段。 ()

http://www.ll.gov.cn/news/201612/20265676.html

财政部:辽宁财政数据造假方式4误导了中央决策

2017-01-20 20:16:51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120,财政部网站发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答记者问》,其中提到,辽宁省此前搞假数字、带水分的财政收入,严重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预算法的规定,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导了中央决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同时也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的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既是对自身的反省和鞭策,也可以对其他地区起到警示作用,值得肯定。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严防财政数据造假。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701/t20170120_15461819.htm

辽宁GDP造假的问题有多严重?

20170120 09:49:59 九哥财经

一个简单的消息,揭开了舆论蒸腾已久的盖子,人们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与不信任,似乎找到了最为直接的释放口。

| 今日湖图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IDxiake_island

辽宁省长陈求发在该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言,“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并将辽宁2016年包括GDP在内的多项指标未能完成目标的原因归咎于此。

很有意思。

1辽宁的问题

辽宁的问题严重吗?严重。也不光是辽宁严重,整个东北地区都曾流传这样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财经》杂志描述了一个A省,作为“各地区经济数据统计失真样本中较为严重的一个”,进行了详细分析。

数字有点多,我尽量简单点。

故事开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2010年的A省统计公报中,进出口数据统统“消失”,原因是这些数据均为负增长,直接影响了其GDP增速。在其帮助之下,那两年A省的GDP分别增长了13.1%14.1%。更为过分的是,为了维系净出口为正的“脸面”,整个“十二五”期间,A省的统计公报中,出口额一直高于进口额,尽管事实完全相反。

非常适时的,A省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来要“逆势超车”。同期,广东提出的是“腾笼换鸟”,上海提出的是“超越GDP转型”。与沪广相比几无优势的A省,杠杠的自信不知从何而来。

维护口号自然需要数字的力量。面对考核压力,指标被层层摊派下去,微小的注水,最终汇集成其不可承受之重。

直到2014年左右,国家审计署和国家统计局介入。《财经》杂志的报道说,国家审计署“突袭”A省某核心部门。接近该部门的人士称,国家审计署工作人员不请自到,仅在该部门停留十余分钟,旋风般拷贝关键数据。

自此,统计泡沫开始缩水。此后,相关数字一缩再缩。不知是否巧合,报道中的数字,几乎都能在辽宁的统计公报中找到。

2统计的伤痛

辽宁绝非孤例,这早已是各界共识。对于数据真实性的追求,从中国有《统计法》以来就一直存在。在当下层层上报的体系中,统计失真早已成为系统性问题。毕竟,在以GDP论英雄的年代,统计数据是地方主官的核心利益。

甚至国家统计局也不能幸免。20161月底,中央第八巡视组在向国家统计局党组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数”谋私,搞权力寻租。

曾有专家举过一个例子,几年前统计局希望改善统计数据,搞了直报系统,绕开地方政府,选了一些企业自己填报生产数据。最终却发现数据依然很差,到地方上一看才知道,用户名、密码都在地方手里,企业无需填报。直到如今,无论在新浪还是腾讯微博,这个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呼叫中心的账号,还在孜孜不倦的更新,但无人回复。

统计失真问题,早已引起高层注意。

去年10月,中央深改组第28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文件无处查阅,但会议报道是这么一段话:

“会议指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根本出路在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统计工作规律,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强化监督问责,依纪依法惩处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权不受侵犯,确保各类重大统计数据造假案件得到及时有效查处,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两个月后,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人民日报发文,承认“一些地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时有发生,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这篇坦诚的文章,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外媒注意。此后不久他再次表态,2017年中国将加快构建现代统计调查体系。

19,宁吉喆召开会议,就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文件部署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如果说深改组出台的文件是第一只靴子,宁吉喆部署的具体工作,则无疑是第二只靴子落地,具体措施即将开展。

在看似枯燥的会议报道背后,其实山雨欲来风满楼。辽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挤出水分,一定不是心血来潮。

3忽悠之后的坦诚

许多年前的春晚上,辽宁人赵本山让“忽悠”概念一举成名。自此,这个带着些许幽默与无奈的词汇,开始被东北之外熟悉。辽宁统计注水,用人民日报报道的分析说,也有忽悠文化的影响。

即便如此,我们也得承认,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坦诚。如果舆论只揪着辽宁的辫子,打其过去犯下的错误,并非明智之举。

还得承认,辽宁的问题并不好解决。

早在2014年,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对辽宁进行巡视后便指出,“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此后,辽宁启动整改。然而时隔两年,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并反馈情况后,辽宁省委在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再次承诺切实解决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其中第一句话就是,“针对一个时期全省普遍存在的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有心人或许还记得,通报中还有一句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仍需时日”。

对于辽宁甚至整个东北来说,崛起是个沉重的话题。用一位辽宁官员的话说,这不是平地起高楼,是从坑里先爬出来。在其向多年来的浮夸作风下手之际,我们不妨多些同情之理解,也不妨瞪大眼睛以观其效。

丁日昌说,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对辽宁发表支持看上去是在逆潮流而动,置民意于罔顾,但我们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可能有两个必要的前提。第一,主要问题只有辽宁自己可以解决,外力只能催化、推动却不能主导;第二,承认错误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如果承认问题的结果只是挨骂,很难想象以后像这样的问题还能摆到台面上谈。官非圣贤,坦诚之举对谁都不容易。

在东北的天寒地冻之际,这是难得的春之讯息。

附文:地方GDP是怎么造假的?

文︱瞭望智库特约宏观经济观察员桑言、瞭望智库研究员王芳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20164月,监察部对国家统计局核查移交的5起统计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并做了通报。虽然2010年开始《统计法》已在我国正式施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地方GDP弄虚作假的违法案例仍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统计公信力。为何统计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是造假太容易,还是打假不给力?

统计为何不一样?

地区GDP不是想怎么报就怎么报,这要符合国家统计局的规范和审核:一方面,各地区均要按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GDP核算制度方法和有关规定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地区GDP核算所用基础数据需经国家统计局审核,所需的比重、系数均被限定。

可既然用的是一套方法,又经过了严密审核,怎么国家GDP就不等于地区GDP之和呢?2015年,全国GDP67.7万亿,而31个省(区、市)之和达到了72.3万亿,相差4.6万亿,几乎相当于京沪GDP之和。

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地区计算GDP的基础资料和全国并不完全相同。

国家一级GDP核算,使用的是企业联网直报数据、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其他中央政府部门数据;而地区GDP核算,除了与国家共用数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地区统计资料。

虽然可能存在一家企业被多个地区重复统计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地区统计数据就一定“虚”,有些数据,地区资料的来源状况就是好于全国。例如,我国服务业统计基础比较薄弱,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较早、较快,其掌握的服务业基础资料更加详细和全面。

当然,这并不排除个别地区存在造假行为。

地区数据怎么造假?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打假上没有少下功夫。

一是引入了评估机制,将统计数据与货运量、用电量、税收等相关性较强的外部数据进行比对;

二是收紧了汇总权限,如居民收支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直接汇总生成分省数据;

三是提升对源头数据的把控,实现企业联网直报(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网络直接从调查对象采集数据),企业填报后地方无法修改。

那么,地方到底是怎样造假的呢?

从通报的五起问题来看,均是基层造假。随着中间造假通路被堵死,目前地方数据造假,主要采取在联网直报端虚假填报的做法,代填企业统计报表或者授意企业填报指定数据。

比如通报中显示,“2014年至20155月,卢龙县虚报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4亿元,虚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这种原始数据造假,如果不进行实地核查又无人举报,很难被上级统计部门发现。

此外,由于一些行业增加值核算中需要用到部门数据,某些部门统计人员也常常反映“压力山大”。而国家统计局,对于部门数据是毫无控制力的。

所以说:造假不易,打假更难。

地方造假动力何在?

造假越来越难,地方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地去对数据动手脚?

第一,考核机制决定了造假需求。为了使跟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或者与地方利益有关的指标看上去更美好,地方官员不惜铤而走险,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各级政府都有来自上级的考核指标,完不成任务,受批评是小事,牵扯到政绩是大事,因此,为了拥有瞩目的政绩,有时候不得不通过数据造假来达成。因此,GDP掺水的情况才有了生存的理由。

第二,造假成本不高。在实际中,《统计法》威慑力不足、执法力度偏弱,指引作用和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统计法》2010年才开始施行,与我国其他部门法律相比较新、公众认知度低;另一方面,统计部门没有专门执法队伍,又受到多方利益关系掣肘,强制执行困难重重,统计法常常被戏称为“豆腐法”。正是因为统计法的约束效力不强,惩罚力度较轻,进一步助长了统计数据造假之风。

如何杜绝地方造假?

对于统计部门而言,统计造假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数据之间固有的平衡关系,而且随着时间演进偏误会不断累积,正所谓“一年不平,年年不平”。

而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虚假的统计数据,会影响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而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权衡考量和制定,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

统计造假影响深远,要防止造假,技术手段是辅助,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制度建设。

从国家层面看,只要有考核机制的存在,造假就难以完全避免。而从更本质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涉及到统计独立性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将官员的考核同数据统计工作进行隔离,将有效解绑数据-政绩二者之间的互生关系。

从法律层面看,要加强监管和惩罚。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造假的问题,要加大惩处力度,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因此必须要树立权威,科学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严格督导国家统计政策和指令的执行,努力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提升统计部门整体声誉。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2381596945/150898?cre=sinapc&mod=g&loc=44&r=0&doct=0&rfunc=16&tj=none&s=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8959.html

上一篇:2017年1月21日早报:证实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
下一篇:2017年1月21日午报:证实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魏焱明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