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为什么农村烧煤城市受害:热岛效应使雾霾从广大农村向城市集聚

已有 3871 次阅读 2017-1-2 12:29 |个人分类:科技创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雾霾吸尘器, 城市热岛效应, 农村散煤污染, 雾霾封闭循环

为什么农村烧煤城市受害:热岛效应使雾霾从广大农村向城市集聚

                             杨学祥,杨冬红

河北解析12月份四遇重霾:散煤污染是根本成因

2016122901:51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李彪每经编辑陈旭


河北解析12月四遇重霾成因:散煤燃烧两天 PM2.5浓度可由优良变重污染

  在12月这一个月内,河北省就出现4次重污染过程,背后的元凶到底在哪里?

1228,《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河北省环保厅网站获悉,针对公众关心的一系列关于雾霾的焦点问题,河北省政府近日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专家就这些疑问进行了解读。

  河北省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晓利说:“分析12月以来重污染天气过程,气象条件极度不利是重要原因,散煤污染贡献率大是根本成因。在1216~22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通过污染源解析模块分析,本地民用源贡献率最高,散煤燃烧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

  王晓利介绍,据测算,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仅农村散煤燃烧这一项,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可以使河北中南部PM2.5浓度由优良水平恶化到重度甚至严重污染水平。


  采暖期燃煤污染占比几乎翻倍

  对12月以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后,王晓利认为,除了气象条件极度不利以外,散煤污染贡献率大是根本成因。比如污染程度比较重的石家庄、邯郸等市,其PM2.5PM10和一氧化碳的浓度同步变化趋势非常明显,二氧化硫的浓度也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民用散煤燃烧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的量比较大,而大的工业企业煤炭燃烧比较完全,一氧化碳的产生量比较小。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斌也给出了相同的结论。他认为,从9月以来,石家庄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污染源主要指向煤。煤在大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已由非采暖期的20%多升至现在的40%~60%。在采暖期结束前,河北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散煤污染到底有多严重?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电力行业煤炭消耗量为714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排放量分别为0.8万吨、1.8万吨、0.4万吨和0.3万吨。民用燃煤量虽然只有328万吨,大大少于电煤消耗,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排放量却分别达到2.8万吨、0.7万吨、1.9万吨和0.9万吨。据测算,在民用燃煤集中消耗的采暖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日排放强度分别是电力行业的7倍、1.2倍、8倍和5倍左右。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2-29/doc-ifxzcvfp5081686.shtml?cre=sinapc&mod=g&loc=20&r=0&doct=0&rfunc=16&tj=none&s=0

雾霾从农村到城市的压缩效应:为什么农村烧煤城市受害?

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可以增加冬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几率。热岛效应,即城市中人类生产、居住释放热量比郊区多,加热城市上空空气,且加热范围呈现点状,类似于大海中的岛屿,因此称为“热岛效应”。城市上空空气受热后上升,遭遇郊区的低温后又下沉,以此循环,形成从城市到郊区的环流。

虽然一般情况下,空气形成环流有利于空气中颗粒物的扩散。但因大城市上空逆温层的存在,热岛效应带来的次环流力量不足以冲破逆温层,不能带来干净的空气,一直都是含有大量水汽和颗粒物的空气在来回循环。这样的次环流不仅不能扩散污染物,反而还可能会将郊区近地面的雾霾颗粒物带回到城市中来(见图1)。

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雾霾封闭自循环将农村和郊区的秸秆和散煤燃烟尘从广大的农村集中到相对狭小的中心大城市,烟尘浓度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加,空间压缩导致农村烧煤,城市受害。热岛大气环流就是一架雾霾吸尘器,城市变为收集农村排放烟尘的垃圾场。因此,解决城市雾霾问题,必须从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开始。

农村没有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是周围广阔的绿地和农田,城市绿化和建筑物外墙绿化是消除热岛效应的关键。

1 城市热岛效应是大气污染物吸尘器的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4892.html

上一篇:城市雾霾的元凶:城市热岛效应是大气污染物的吸尘器
下一篇:2017年1月2日午报:拉尼娜指数1月1日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