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阿根廷发生里氏6.2级地震:关注超级月亮激发地震

已有 2141 次阅读 2016-11-14 06:5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拉马德雷冷位相, 超级月亮, 特大地震

阿根廷发生里氏6.2级地震:关注超级月亮激发地震

                                 杨学祥

   阿根廷发生里氏6.2级地震暂无伤亡报告

20161113 2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13据外媒报道,在新西兰13日发生7.8级强烈地震后,南美洲国家阿根廷西北部同日也发生有感地震,震级里氏6.2级,震源深度100千米。

   目前暂无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http://news.ifeng.com/a/20161113/50249799_0.shtml

   14日超级月亮激发特大地震预测被证实

   当地时间20161030上午740(北京时间301440)左右,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马切拉塔省和翁布里亚大区佩鲁贾省发生了6.5级地震,震源附近小镇圣安杰洛、阿尔夸塔和乌西塔的房屋几乎都遭破坏,罗马、佛罗伦萨有明显震感。地震学家认为,未来可能会在罗马发生另一个6.57.5之间的高强度地震,预测罗马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

   我在1111指出,最近地震学家预测罗马或有强震,我的评论是:1111-14日潮汐组合与1028-31日潮汐组合类型相同,前者比后者的潮汐强度更大(前者处于月亮近地潮,后者处于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相差35%),激发地震的几率也更高。

   综合分析结论:

  1. 必然发生的事件:最大“超级月亮”有利于2016年拉尼娜增强;

  2.  20161114超级月亮是1948年以来,月球最接近地球的一次,由于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的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超级月亮激发特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20161114超级月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验的机会。最有说服力的科学实验室就在大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4038.html

   我的预测被证实,地震规模小于预期。

我们在2008年指出,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我们在201574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地震与潮汐组合的对应关系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8.0   2016-11-1319:02:58     -42.53     173.05    10    新西兰

2.9   2016-11-1221:30:22     33.18      120.82    15    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有感)

3.2   2016-11-1220:39:38     40.16      76.17      6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4.7   2016-11-1206:25:31     24.11      122.43    21    台湾花莲县海域

6.0   2016-11-1205:43:02     38.50      141.58    60    日本本州东岸近海

3.0   2016-11-1119:23:45      36.81      77.23      104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6   2016-11-1117:22:51      47.38      87.64      5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

3.4   2016-11-0814:42:58     36.50      79.94      12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

4.5   2016-11-0719:56:26     23.01      121.39    18    台湾台东县海域

3.0   2016-11-0620:55:04     36.15      77.96      91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3   2016-11-0618:17:13     37.59      78.89      8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2   2016-11-0609:36:33     23.08      100.95    5     云南普洱市宁洱县

3.1   2016-11-0604:11:39      33.87      94.26      9     青海玉树州治多县

3.4   2016-11-0406:08:01     32.16      104.63    14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

3.2   2016-11-0403:41:08     37.63      113.60     5     山西晋中市昔阳县

4.0   2016-11-0323:54:10     41.73      88.54      7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

2.0   2016-11-0319:43:40     39.88      115.77     0     北京房山区(爆破)

3.4   2016-11-0218:46:44     38.26      73.81      154  塔吉克斯坦

3.9   2016-10-3121:25:53     34.99      86.10      7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

http://www.ceic.ac.cn/

   我们在2016-9-29 13:55指出:

  2016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1-2月,2015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1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2016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118为日月小潮, 114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73690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 111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147度。1114为日月大潮,1114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129为日月大潮,1124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14度,1128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776.htm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 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3): 1023-1027.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3): 287.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111-114,146-158.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9]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4620.html

上一篇:新西兰发生8级地震:超级月亮激发地震预测被证实
下一篇:12日至13日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预计14日下降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