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周期理论指导下的地震预测:5次大震验证预测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频发期
当地时间2012年4月15日中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4级地震,当天,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印尼亚齐省及周边地区2012年4月11日遭遇里氏8.5级强震。墨西哥、美国等地近日也接连发生6级以上地震。环太平洋地区不断发生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频发期的担忧。
苏门答腊岛北端的亚齐省可谓多难之地,因为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界处,该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海啸频发。2004年,印尼亚齐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50多万人无家可归。
印尼11日强震之后,各方最为担忧的是环印度洋地区会再次出现2004年那样的剧烈海啸。为防止当年那样严重的情况发生,亚齐当地政府在地震后以最快速度将百姓疏散到高地。然而,除了零星不到1米的微型海啸之外,人们担忧的大型海啸并未出现,当地政府也在当天晚间8时左右取消了海啸预警。
对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专家表示,此次地震属于走滑型地震,也是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此类型地震。走滑型地震属于地壳板块的水平碰撞,破坏性相较于垂直碰撞小得多,不会形成大量海水涌动,因此很难形成大型海啸。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学家萨金特的话说:“这次地震的运动是水平的,不是垂直的,因此没有造成海床的明显移动,而海床运动是引起海啸的原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主任克里·谢伊称,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的强震增加了该地区发生毁灭性地震的风险。研究表明,2004年发生的亚齐地震仅仅缓解了该地区一半的地壳压力。此次地震则增加了亚齐临界板块附近的压力,有可能造成2004年地震区域在不远的未来再次出现强震。
地震专家认为,地震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重新分配压力。地震发生时,没有受灾的地方或许会因为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而承受更多压力。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因跨越多个断层线,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印尼苏门答腊过去几个世纪内积累了大量能量,因此或有发生强震并引发海啸的危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此前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发生另一场大地震只是时间问题”。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15日的报道说,马来西亚气象局地质物理学与海啸组主任莫哈末罗赛迪表示,许多科学家都担心,西苏门答腊省巴东不久将发生强烈的地震。据马来西亚《星报》网站日前报道,马来西亚地震专家巴克利分析称近期全球发生的地震多处在板块交界处,长期以来地壳运动一直较活跃,属地震多发带,而巴东区的地震带正位于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
另据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网站15日报道,马来西亚气象局资深总监穆罕默德表示,一些人为活动,如水坝修建或海床钻井或导致诱发性地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11日报道称,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表明,大量油气从地下被抽出会改变地质构造,因此油气钻井作业也存在引发地震的可能性。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发生的地震都属于正常能量释放,但近期印尼、墨西哥等地震级较高、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强,无疑将在短时间内引起全球板块的不稳定性。
美国地质勘探局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4月13日表示,并无证据表明全球地震情况异常,也不能得出今年地震次数会比往年增加的结论。她认为,“地球已开启震动模式”的说法并无确切根据。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日前刊文澄清称,尽管近期看似全球地震频发,但7.0级及以上地震的数量并没有变化。美国地质勘探局协调员迈克尔·布兰皮特表示,纵观1900年以来的记录,全球平均每年5级以上地震发生1471次,其中7.0至7.9级地震15次,8.0级以上强震1次。虽然地震数量有差异,但全球每年发生的7.0级以上地震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未超出历史常规和正常范围。
(责任编辑:李群)
发表日期:2012年4月16日 来源:人民网
http://www.dahuawang.com/gundong/showfirst1.asp?CNo=1103&Id=51463
专家:目前全球处于8级以上大地震活跃期
2016-04-17 10:19 来源:科技日报
16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人们敏感的神经再次被牵动,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张晓东称,从历史数据看,地球目前确实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这一结论不是根据近几个月7级地震频发的状况得出的。
张晓东说,全球地震资料的记录时间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从这100多年的数据来看,有三个阶段8级以上地震比较集中,分别是:1900年前后,1950年前后和2004年至今。在第二个大震活跃期内曾发生全球最大的地震,即1960年5月21日智利9.5级地震,当时智利地震诱发的海啸横跨太平洋袭击了日本沿岸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的这个大震活跃期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8级以上大地震呈“丛集分布”,有平静期有活跃期,现在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张晓东说:“平静期并不是说没有地震,只是说8级以上地震,尤其是8.5级以上地震非常少。”
对于网络上对短期内发生多次5级、6级、7级地震的情况的总结,张晓东表示,无法根据短期的几次地震判断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用一两个7级地震来判断整个地球是不是处于地震活跃期,科学依据不足。7级以上地震每年都有20次左右,地球构造板块长期运动,在其边界带积累能量,当承受不住时就要释放发生地震。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于33个7级地震的能量,一个9级地震的能量等于1000个7级地震的能量。”因此他认为不能用短期内几个7级甚至6级地震来判断全球是否处于地震活跃期。“近些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非常活跃,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这次日本7.3级地震也是这一过程中的地震,能够印证这一点。”张晓东说。(记者刘莉)
http://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地震活跃期之争: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进入活跃期
2015-4-28 13:42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黄堃林小春郭爽吴晶晶)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震,一些专家就此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也有专家持谨慎态度,学术界的观点尚未一致。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事实上,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并不具有随机分布特征,以此标准划分可以得到反映地震趋势的活跃期和间歇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我们在2005年就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我们在2005年撰文指出,拉马德雷冷位相与海洋强震海啸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6],2004年以后,8.5级以上地震强烈[7]。
我们在2006年撰文指出,8.5级以上地震在2004-2005年已经发生了2次,今后还将多次发生[2]。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统计数据表明,9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发生,
表1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
表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30 | 6(6) | ?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抓住关键特征才能准确预测。地震周期理论指导下的地震预测得到5次大震验证。
地震发生的随机理论是不作为理论,关键在于没有掌握地震发生的本质规律:起伏变化无处不在,稳恒不变难以持久。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6.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7.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