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宁燕
这两天法国电视老在播放有关戴安娜的报道。上午,我穿过弗朗索瓦一世大街走到了塞纳河边的Invalid桥,本来想按照习惯沿着塞纳河往奥赛博物馆方向走去,突然想到今天好像是戴妃的纪念日,应该看看人们在她离世的地方是怎样祭奠她的,于是掉转方向向下游的阿尔玛桥走去。
塞纳河上阿尔玛桥右岸旁边的快速道隧道便是戴妃10年前出车祸辞世的地方,我很快看到了离桥不远那个在阳光下熠熠泛光的火炬雕塑,以及火炬四周聚集的人群。
这个火炬雕塑位于隧道的上方,叫做“自由火焰”,它是法国1879年赠送给美国独立百年的礼物——“自由女神”——所高举的火炬的火焰部分的复制品,由法美友谊协会捐助,1987年所立。火炬立好之后,并不出名,没有多少巴黎人注意到它。然而,自1997年8月31日戴妃在火炬下方的隧道辞世后,由于“自由火焰”所在位置的特殊性,这个火炬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人们常常来此献花。
由于人们不可能在隧道内停留凭吊,而火炬刚好位于戴妃出车祸的隧道的上方,并因此这个火炬从她1997年去世那天开始就成为了祭奠戴妃的地方,不明火炬历史的人真还误以为这火炬就是法国政府为纪念戴妃所立呢,而实际上,火炬在戴安娜王妃出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自由火焰”与戴安娜王妃——是巧合!
火炬周围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很多。有一组似乎正在直播前,播音员正紧张地背诵着直播词。我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英国天空卫视新闻频道(Sky News)正在作直播前的准备。作报道的记者虽然讲的是英文,但一听就是法国人说的英文,口音很重。他紧张得很,头上冒着冷汗,词儿似乎还没有背得很熟。我估计可能直播时间马上就回到,于是边观察火炬周边的人群,边等了一会儿,头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了所谓直播报道的整个过程。
法国记者中间忘了两次词,但是他没有停顿,其他人也没有跟他提示,最后还向他祝贺过程进行顺利呢。我猜想也许转播过程中会做一些处理。我大概听懂了他所说的,最后他指出这个火炬不是为戴妃所建,而戴妃在巴黎去世,应该在巴黎建一个专门的悼念场所。
报道完,一个英国人把他身上的直播设备摘下来,然后马上握手说谢谢和再见,原来这个法国记者不过是为英国天空卫视新闻临时雇佣,事情完成后马上走人。我猜想之所以一个英国电视台要用一个法国人作英文报道,也许不过是为了突出事故发生在巴黎这个背景。英国人马上把设备戴在自己身上,跟那一头沟通起来,估计该电视台在这个地点还有一个直播镜头,是这个英国人自己报道,他等着节目的下一个直播指令。
“卸任”的法国记者转身准备离去,刚走两步却被另一家媒体拦住了。显然这是家法国媒体,也许谈得较好,我后来看到他们开始用摄像机采访他,换了母语,他侃侃而谈,没有了先前的紧张和冷汗。这边的英国媒体直播还没有开始,英国人也觉得法国人很好玩,扭头看了一眼他眉飞色舞面对法国媒体的样子。
除了天空卫视新闻和这家法国媒体外,还有好几家记者呢。我看到了BBC的标志;有一家日本电视台在离火炬较远的地方报道;但离他们还远的地方还有好几架摄像机。——今天这里还真热闹,这是平时所没有的。
火炬的四周有一圈拴着铁链的栏杆,不断有人往栏杆内火炬下方的地上放置各种各样表达哀思的纪念物,火炬四周的东西越来越多:鲜花、绢花、纸花、卡片、画像、照片···持照相机的人很愿意抢拍人们放置纪念物的镜头。
正当一个小女孩将自己写的一张纸往栏杆里面放的时候,刚好被我看到。她把纸放在离栏杆最近的地方,并小心翼翼用石头将纸压住,然后很快转身离去,奔向可能不远处的妈妈那里。
我很好奇,想看看这样小的孩子会写些什么,于是仔细辨认了一下她写出的那歪歪扭扭的极其稚嫩的字。这是一个英国小女孩,她说她十岁,戴安娜去世时她只有五个星期,她从父母的话语中觉得戴安娜是个善良的人,因此她用文字跟她说她爱她,并想念她。
这样的话语听上去似乎很好笑,因为这个小孩子从未在戴安娜的时代生活过;然而从她写的字和画的画却又让人感到她的情感是十分真诚的,不含杂念的,是受到大人们的真挚情感的感染。这就像76年周总理去世时全国人民痛哭一样,绝大多数人都与周总理素未谋面,然而人们却都真心痛哭,为什么,是具有真挚情感的人感染了周围的人,而这样的“感染”也只有真正的深入人心才会发生。
下午1点到2点法国电视2台直播了英国皇家在伦敦为戴妃举办的悼念活动。6点左右我又到“自由火焰”旁看了一眼,人群比上午的时候更多了,鲜花几乎铺满了整个地面,我想这两天可能每天早上环卫工人把花儿拿走,否则第二天新来的人没有地方放置纪念物了。
另外又增加了一些尺寸较大的照片。戴妃穿着红十字衣服和怀抱非洲黑人儿童的照片给我印象最深。我想,戴安娜常被称作“人民的王妃”,也许正因为戴妃贴近人民,人民才这样爱戴她,而不仅因为她美丽。
十年了,人们对她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减弱,也许就像阿尔玛桥隧道上方美丽的“自由火焰”,直到永远···
(本文作于2007/9/1 5:24:30,巴黎·华盛顿街20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