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首先应弄清楚暗物质是什么?是否有?再创新执着探寻!

已有 2266 次阅读 2016-5-31 21:46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首先应弄清楚暗物质是什么?是否有?再创新执着探寻!

 

在南京市中心摩天大厦旁一座不起眼的小白楼里,高性能计算机的绿色灯光一刻不停地闪烁着,接收着5个月前成功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太空传来的数据。

目前,暗物质卫星已经探测到8亿个高能粒子,完成了90%天区的扫描。

但是,仍然没有找到任何1例他们认为的“暗物质”。

却还要宣扬他们如此的“创新执着探寻”!

 

早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上天时,本博客就已经指出:

“悟空真有火眼金睛上太空也不应去找根本不存在的暗物质粒子”

 

所谓“暗物质”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基(Fritz Zwicky)按引力定律分析星系团的质量、速度,和其间的距离,发现宇宙间应有的质量与实际观测到的质量大得多,因而,认为宇宙间充满暗物质。

当然,这就认为:暗物质与通常物质一样,有引力作用。

 

1998年有两组天文学家报告说,宇宙远处(约70亿年前)观测到几十颗显得异常昏暗的Ia型超新星,由其辐射光频率的红移,超过了按引力和通常“都卜勒”公式分析,各星体的距离与速度成正比的所谓“宇宙膨胀”,而得出:宇宙(70亿年前)在加速膨胀。因而,只能设想有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充满宇宙各处,正在猛烈拉开宇宙。

 

现在,按引力定律分析宇宙间各星系团的质量、速度,和其间的距离,已判定宇宙各星系间,包括,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中心,存在大量,大质量的“黑洞”,因为其强大的引力,而使光子也不能逃出相应的视界之外,外界看不见它,就可认为它们就是暗物质。

 

但是,按现有理论公式和观测数据,得出“星体周围存在所谓‘暗物质’(黑洞)的质量还未能完全弥补宇宙间存在的所谓“质量缺失”,甚至,相当于,常规物质只占宇宙构成的4%,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占23%和73%。

也未能否定有反引力的“暗能量”的存在。

 

因而,通常就认为:还很可能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与我们已知的,诸如:质子、电子、中子等,完全不同的,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发光,也就是不发出电磁波,所以看不见的,全新粒子。

有理论提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简称WIMP)是暗物质最有希望的候选者。

 

因而,目前人们想要将仪器送上太空,或者放在地下深处,的两个办法来寻获这种暗物质。

 

具体分析现有对各运动星体位置和速度的观测方法,可知:运动星体的位置,按其随视角的变化,经其他影响因素的适当修正,是可以较精确测得的,而运动星体的速度是由其光频率红移量按通常的“都普勒公式”判断确定的。

按此观测结果,就得到各星体,位置与速度成正比的所谓“哈勃定律”,也因而,得出所谓“宇宙膨胀”。以及由于宇宙远处速度超过“哈勃定律”,而得出所谓“宇宙加速膨胀”。

   但是,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新理论体系,已具体导出包括非惯性牵引运动系运动物体的辐射红移量的公式,表明:它是运动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复杂的非线性函数。而通常的“都卜勒公式”却只是惯性牵引运动系的简化特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976 )

 

显然,各星体的牵引运动,却远非都是惯性的,按通常惯性牵引运动系的“都卜勒公式”就显然并不适用,而会得出错误结果。

必须根据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都卜勒公式”,并确定其中各必要的有关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通常的“都普勒公式”只是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情况,而由此得出的,各星体,位置与速度成正比的所谓“哈勃定律”、“宇宙膨胀”、“宇宙加速膨胀”等结论就都是根本错误的。。

  对于“星体周围存在所谓‘暗物质’(黑洞) ”质量的估算,也会因此而显著偏差。

 

实际上,按非惯性系导出相应推广的“都普勒公式”和时空引力公式,全面正确地计算出宇宙间各黑洞的具体质量,就有完全可能消除宇宙的所谓“质量缺失”,除了巨大质量团的“黑洞”而外,肯定不存在所谓“遍布广袤寰宇,甚至每一秒钟都穿透人体的无数‘暗物质粒子’”,更肯定不存在具有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

 

“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即使有再厉害的“火眼金睛”怎能找到其“存在的证据”?

 

一切探寻、研究目的,必须:明确、正确、准确,才能实际有效。

   怎么能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太空中的“暗物质粒子”,而“创新执着探寻”?!

 

打开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中国科学家探寻暗物质的创新与执着

 

2016年05月31日 15:40:0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喻菲)在南京市中心摩天大厦旁一座不起眼的小白楼里,高性能计算机的绿色灯光一刻不停地闪烁着,接收着5个月前成功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太空传来的数据。

 

  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学机构——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与空间天文实验室的科学家正从这些数据中探寻着隐秘的暗物质,努力破解“宇宙幽灵”的黑暗之谜。

 

  带领这支团队的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说,目前,暗物质卫星已经探测到8亿个高能粒子,完成了90%天区的扫描。

 

  “我最好奇的是天上究竟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现在,我们要把卫星传回的原始数据变成科学数据,再一步步分析,这就像一个复杂的游戏,很有趣。但更有趣的,是能把那么多厉害的人团结在一起做一件事。”常进说。

 

  创新打开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1992年刚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常进意识到,宇宙高能电子、伽马射线是人类天文观测的空白,然而这种观测需要昂贵的仪器。他认为,科学研究不能只跟着欧美、日本等国家走。

 

  他提出了独特的空间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的方法,并从2000年开始与美国合作开展南极ATIC气球实验。从中,他发现了宇宙高能电子的异常,这种异常有可能与暗物质的湮灭相关。

 

  常进的学生胡一鸣从小对天文感兴趣。2004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他考入紫金山天文台成为天文仪器制造与方法专业的研究生。2007年底至2008年初,胡一鸣作为唯一一名中方研究人员去了南极,参与了ATIC项目最后一次气球放飞实验,从南极高空窥探宇宙之谜。

 

  他说:“在南极实验中,由于常进老师提出的想法,美国科学家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对探测器进行改造,适应常老师的探测目标,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创新理念的巨大肯定。”

 

  由于气球实验无法排除宇宙高能粒子与大气碰撞产生的“噪音”,从2002年起,常进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太空探测暗物质,但都石沉大海。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参与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探测器研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赢得无数奖状、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他也在为太空探测暗物质研究努力着。

 

  常进坚信申请不成功不代表他的方法不行。没有经费支持,常进就一边做技术上准备,一边积极与美日开展合作探测。美国和日本的卫星都使用了常进的探测方法。

 

  基于几次南极实验的数据,常进作为第一作者于2008年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有关宇宙高能电子异常的发现。这一发现被美国物理协会和欧洲物理协会评为当年世界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并引发了一轮国际探索暗物质的热潮。

 

  正是由于这一成果,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终于在2011年正式立项。

 

  探究神秘星空需要脚踏实地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有效载荷副总设计师郭建华回忆道,刚刚开始研制卫星时,团队没有航天经验,几乎是从零开始。“探测器该用什么样的芯片,我们都一头雾水。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地面实验,但是要发射上天的仪器需要达到太空环境更严苛的标准。为此,我们走访了上海、西安、烟台等地的很多航天单位,与专家进行交流。”

 

  科学家们将探测器运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做束流实验,以验证暗物质卫星的性能。“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大型探测器送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做实验。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实验的各个环节都要一点点去摸索。”郭建华说。

 

  为了第一时间掌握探测器的工作状态并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前三天郭建华一直呆在实验现场,总休息时间不到8个小时。长时间持续工作引发了胃部的严重不适,但郭建华一直咬牙坚持。

 

  试验队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一系列实验,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卫星探测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索未知宇宙过程中,困难与摸索一直持续不断。

 

  最终,科学家们将暗物质卫星打造成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它的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让科学家执着自由地追求创新

 

  郭建华说,科学家应该具有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现在社会更多元化,即使在科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热门方向出现。但是我觉得一个科学家,要长期坚守自己的爱好与擅长。”

 

  常进认为,科学家要求真务实,求真是目的,务实是方法。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科研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科学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行政管理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浪费科学家时间的事情太多。“我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忙着应对各种检查和写项目申请书,有的申请书要写两百页。”

 

  “做科研与搞工程是不一样的,不能把科学家都变成会计、律师。科学研究要有创新,很多时候科学探索是未知的,无法把今后的任务都像工程计划一样制定出来。要给科学家自由的时间,搞科研需要连贯性。”常进说。

 

  他认为,中国正处于科学研究成果爆发的前夜。“现在中国还缺少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但不用着急。只要大家埋头苦干,水到渠成,中国的科学家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81556.html

上一篇:中方无意出演美军方自编导的美式霸权大片
下一篇:朝鲜反美霸核威胁讹诈再次发射的舞水端导弹可能仍不成功
收藏 IP: 111.196.73.*| 热度|

3 周少祥 姚伯元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