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首颗微重力返回式卫星成功升空19项多为国际首次科学实验

已有 1904 次阅读 2016-4-6 13:44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首颗微重力返回式卫星成功升空19项多为国际首次科学实验

  4月6日凌晨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发射升空。此后,实践十号卫星将在轨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为什么要发射这颗卫星?这些实验有哪些科学价值?为保障科学实验科技人员又做了哪些工作?

  在太空营造微重力环境做科学实验,可揭开重力面纱

  实践十号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科学上讲的“微重力”,就是通常说的“失重”。这种环境中有效重力水平极低,仅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万分之一。

  实践十号卫星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胡文瑞院士说,地球上发生的许多物理现象,都有重力的原因。微重力环境能观察到很多地球上不可能出现的独特现象,在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技术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等,这些实验平台可以提供几十秒、几分钟的微重力环境,但由于时间太短,这些平台都很难进行生命科学实验。“而实践十号卫星能实现的微重力水平高,相当于在太空中搭建的一个科学实验室。”胡文瑞说。

  “发射实践十号卫星,就是要揭开重力这层面纱,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真面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说。

  不久的将来,我国要发射载人空间站,为什么还要发射实践十号卫星?胡文瑞说,空间站有实验时间长、有人参与等优势,但机械干扰和参与重力等可能给实验结果带来影响。“实践十号卫星微重力水平很高,机动性能好。此外,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双舱式结构,也可以让一些比较危险的实验分开做,这些是在空间站里做不到的。”

  19项实验均为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前沿课题

  实践十号卫星总设计寿命为15天。在此期间,卫星将在轨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其中,微重力科学实验项目10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9项。据介绍,19项科学实验任务是从200多项申请中精选而出,依照创新性、可行性、必要性等标准筛选,确保每一项都是全新探索,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

  “我们绝不会做别人完成过的实验,空间科学上重复研究没有价值。”胡文瑞说,全部实验项目均为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前沿课题,多项科学实验为国际上首次开展,对于推动我国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科研人员将首次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的造血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三维培养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等,为人类疾病的有效预防以及长期空间活动的生殖发育健康和繁衍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对生命体生理稳态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为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首次引入了流体回路控温技术

  实践十号卫星总质量约3400公斤,由有效载荷、结构、热控等共11个分系统组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师赵会光介绍,该卫星的形状和其他卫星相比非常独特。比如,卫星的星体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因此发射过程中不需要整流罩。从外观看,形状类似于“弹头”。同时,由于飞行时间短,卫星主要采用的是化学电池,而没有采用常见的太阳能帆板这样的供电方式。

  19项实验在同一个卫星上开展,如何让多实验载荷在太空协同工作且互不影响?特别是生命科学项目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如何严格控制卫星的发射阶段、在轨运行阶段和返回阶段的温度?赵会光说,每个实验环境的物理环境是相对独立的,避免了相互干扰。同时,科研人员在卫星上首次引入了流体回路控温技术,解决了空间材料设备和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同处返回舱,温控要求高的技术难题。

  作为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在卫星技术方面,实践十号卫星实现了三大技术飞跃:一是姿态控制采用小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的推力器,可以保证较好的卫星微重力水平;二是以与国际接轨的数据管理系统替代原先的程序控制器,使得遥控指令和遥测数据的安排以及改变飞行程序的数据注入都更加灵活;三是增设流体回路的热控分系统,使卫星回收舱内部的热能有效排到星外,以确保生物样品的温度环境。

  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师唐伯昶表示,实践十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为我国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使我们国家的空间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术手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6日 04 版)

 

实践者”上天要干哪些“大事”?

我要评论20160406 02:29:5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酒泉4月6日电题:“实践者”上天要干哪些“大事”?

  6日1时38分,搭载着19个“特殊乘客”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开始了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

这19个“特殊乘客”就是装载在卫星内部的19个实验载荷,它们会在太空利用地球上没有的微重力实验环境完成19个创新实验,涉及28项科学实验任务。

实践十号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说,这些实验具有很强的潜在科研意义和应用意义。

  ——这位科学“实践者”将在太空试验场里办哪些“大事”?先来一睹为快!

  【大事一:小鼠胚胎细胞在太空如何生长发育?】

  随着人类走向太空,未来,哺乳动物能在太空正常繁衍吗?

  ——为了回答这个疑惑,实践十号把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它能否在空间环境下正常分裂、发育?其发育过程与地面有哪些不同?

  “我们以小鼠细胞胚胎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并显微实时跟踪观察,看它在微重力环境中能否继续分裂到8个细胞、16个细胞……观察在微重力情况下,哺乳动物胚胎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正常发育。”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段恩奎说。

  日本研究人员几年前曾在美国网络科学杂志《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发表报告称,在太空微重力等环境下,哺乳动物正常的胚胎发育可能会受到阻碍,因此哺乳动物要在太空繁衍难度较大。

  这一次,中国将利用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以小鼠早期胚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空间环境条件下动物早期生命活动规律,为未来长期太空飞行中保障人类生殖发育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太空“实践者”还有望在世界上首次获得空间小鼠早期胚胎是否能发育的实时摄影图片。

  【大事二:向太空火灾事故说“不”】

  载人空间飞行过程中,存在多种威胁航天器和航天员安全的潜在风险,其中航天器舱内火灾事故是最严重的一种。这次“实践者”要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为今后载人空间飞行探索更安全的防火规范和材料选用、使用规范。

  “内部起火是有氧环境卫星、飞船、载人航天器等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实践十号卫星首席科学家胡文瑞院士说,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都有过惨痛教训。

  微重力环境比地面更容易着火,而且着火点不易发现,很难扑灭。那么,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材料不能用?如何发现火情?怎么灭火?这一系列问题都要靠太空实验去解决。

  这次实践十号计划开展的“导线绝缘层着火实验”和“典型非金属材料着火实验”,会在特殊的设备中通过大电流发热或加热丝进行引燃,观察微重力条件下特定材料的着火和燃烧特性,了解环境流动、氧气浓度和材料形状等因素对火焰传播的影响规律,并与重力条件下的燃烧进行对比。

  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康琦介绍,目前我国航天防火还不规范,主要是借鉴航空和地面的防火标准。现在我国航天器因为在轨时间短,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如果将来建空间站,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标准,后果不堪设想。

  【大事三:当太空辐射遇上微重力,基因组会不会变?】

  《火星救援》被喻为一部太空生存指南,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里面对辐射的描述相对较少。并不是太空辐射问题已经破解,而是由于至今还没有完备的手段能够解决太空辐射的风险。

  太空环境中,既有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时产生的太阳高能粒子,也有长期存在的能量高、穿透性强的银河宇宙射线,即使是数十厘米的铝板也难以防护。

  目前各国开展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主要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寻找对策。这次实践十号搭载了3个生物辐射盒,携带了水稻种子、拟南芥种子和线虫等样品,研究空间辐射引起生物基因组变化和空间辐射损伤的分子网络调控,建立辐射风险评估体系,为我国空间站辐射评估和防护提供基础。

  项目负责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野青说,这一实验将为载人航天中的深空探测任务和舱外暴露试验提供技术基础。

  空间环境中的高放射性辐射和微重力是人类空间活动面临的两个有害因素。那么在微重力环境下,辐射对人体基因组的损伤是叠加、抵消还是乘积作用?应如何评估风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实验项目组负责人杭海英介绍,此次实践十号将开展的“空间辐射对基因组的作用和遗传效应研究”实验,以小鼠细胞和果蝇为样本,定量研究空间辐射对基因组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就是希望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把小鼠细胞模型放置在培养装置里,地面可以控制培养温度、更换培养液。”杭海英表示,可以把细胞固定在某一个成长状态,等到返回后专门研究不同时间点基因活动的改变。

  杭海英说,必须对这两个因素的危害性作出客观评估并据此寻找恰当的应对方法,才能保证人类长期空间活动的顺利进行。

  【大事四:地面看不见的“冷焰燃烧”,煤炭能实现吗?】

  美国空间站十大成果之一,就是通过棉花团点燃观察到“冷焰燃烧”,而这一低温状态下的燃烧是地面无法看到的。胡文瑞院士介绍,此次“煤燃烧及其污染物生成实验”也期待看到微重力条件下煤的“冷焰燃烧”实验效果。

  实验将选择2至3种我国典型煤种,在实验装置中点燃,观测不同炉温、不同煤种、不同粒径和环境气体成分条件下的单个球形煤颗粒和煤粉颗粒群的燃烧全过程,记录下单颗球形煤粒火焰形状、颗粒表面变化、挥发和释放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这样的实验放在地面听起来普普通通,但放在遥远的太空,却意义大不同。

  康琦说,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其燃烧带来的污染较大。在地球上,受浮力、热对流等因素影响,煤燃烧的系数无法准确测得。而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煤燃烧实验,则可以避免这些干扰,有望获得一些地面无法得到的基础数据。这对完善煤燃烧理论和模型,帮助人类更好利用煤炭资源有重要意义。

  这些只是实践十号要干的“大事”中的一部分。

我们期待在未来十五天里,这位科学“实践者”通过19项实验,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不为人知的科学秘密——这不仅将加深人类对自身生命和物质的研究,同时将为未来空间站或在外星建立长期居住基地提供生态环境和生命保障体系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准备。

请见附件(图):()1 首颗微重力返回式卫星成功升空19项多为国际首次科学实验(图) .do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68213.html

上一篇:外媒:中国核威慑力激增更多贡献联合国维和行动
下一篇:怎样就是,也才是:幼稚和片面的!
收藏 IP: 114.252.2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