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请看他们如何想象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引力波

已有 2262 次阅读 2016-2-17 14:58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请看他们如何想象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引力波

 

   本博客有博文,例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956481.html

已具分析,各种“波”的特性,和引力的实际作用,断定:仅由引力,不可能产生任何的“波”。

却有不少想像存在引力波的奇思妙想。

兹举一些于下,供赏:

 

1引力产生“时空弯曲”就会产生“引力波”。

 

  哈!

  非惯性(有力作用)的牵引运动系都有“时空弯曲”。

  有任何力的牵引运动系都有“时空弯曲”。

  但是,“时空弯曲”本身并不是形成、产生“波”的条件、原因。

  不是任何力都能形成、产生“波”。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已具体证明:实际上,一切波都只是大量粒子的两种表现:

(1) 大量粒子的集体震荡,例如:各种物体分子在相应的弹性力作用下,产生的的集体震荡。水波,敲锣、打鼓,和音叉,等的震动,就都是实例。

(2) 大量粒子的时空统计结果,例如:各种大量微观粒子的时空相宇统计结果。

特别是,大量的静止质量=0,的两类粒子(即光子和声子),的时空相宇

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就是,也才是,光波和声波。

   这种静止质量=0的粒子,只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粒子有不同的能级时,才会产生。

当电中性粒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例如:各种原子、分子以及各种电中

性的基本粒子,在弹性力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而相应发出声子;

当带电粒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例如:各种原子的外层各电子,在相应

电磁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能级的跃迁,以及各种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核子,在强力或弱力作用下产生、演变、转化的粒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的改变,而相应发出光子。

但是,引力作用下的物体,例如:

各行星主要受其恒星引力作用下,包括所谓“双中子星”,也主要由2星相互的引力作用下,的运动,它们即使因摩擦产生热能损耗,运动轨道发生变化,也不会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不能产生引力子、引力波。

即使,探月的人造卫星,在主要受地球引力作用,围绕地球运动时,和因其所带火箭附加的动能,而转变为主要受月球引力作用,围绕月运动时,乃至因其所带火箭附加的反向动能而逐渐降落月面,的所有过程,也都是始终保持其动能(包括其所带火箭附加的动能,和行进过程中与太空粒子摩擦产生的热能)加位能不变的轨道运动,都不能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不能产生引力子、引力波。

再例如:雨滴受地球引力落到江、河、湖、海,表面,也只是“带有热能的非弹性碰撞”与后者融为一体,也不能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不能产生引力子、引力波。

只是由水分子间的弹性力,才能在雨滴的冲力,风吹或船行搅动下,形成水波,并发出相应的声波。

任何情况下,仅由引力都不可能形成波,也不能产生静止质量=0,的任何粒子,不可能产生所谓“引力子”,也不可能有由大量引力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引力波”。

   因此,弹性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都能形成或产生各自相应的“波”,但就是仅由引力,不能形成或产生任何的“波”。

 

2引力波本身造成的时空弯曲很小,引力波非常微弱,因此很难发射、接收、

探测到引力波。

 

哈!

不是引力波造成时空弯曲,而是只要牵引系间有力作用,即:牵引系是非惯性的,就有时空弯曲。

在小的时空范围内,时空弯曲确实很小。

3维空间,对于一般问题,可以忽略时空弯曲,但是,对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等的问题,就也不能忽略时空弯曲。

探测不到引力波不是因为它小,也与时空弯曲的大小无关,而是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引力波。

 

3.如果将时空看成一张大橡胶膜,用小球代替天体,当小球被放上橡胶膜时,球的质量会把橡胶膜往下压。这时,如果在旁边再放一颗球,两颗球分别造成的“时空弯曲”就会让它们逐渐滚向对方。当它们互相加速运动时,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

 

哈!

两个小球在一张大橡胶膜上,球的质量所受重力,是会把橡胶膜往下压,

两个小球会渐滚向位能的低处,而与对方相聚。

这主要是地球对两球的引力作用,两个小球彼此间的引力相对很小。

 

牵引系间有力作用,当然就有“时空弯曲”,但也不能因此而产生任何的“波”。

 

至于那张大橡胶膜上,因此而产生的“涟漪”,却只是由于橡胶膜的弹性力产生的,也根本不是“引力波”。

 

4.超大质量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等都是引力波的强有力来源。

 

   哈!

这正是本博客博文已经说明了的问题:

黑洞会因其巨大质量间的强大引力,而发生“接近”、“碰撞”、“融合”。

但是,如果仅是引力的作用,也只能是引起“带有热能的非弹性碰撞、融合”,而不可能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和产生任何静止质量=0的粒子。不可能产生所谓“引力子”,也不可能有由大量引力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引力波”。

只是,黑洞碰撞后,它们的各种基本粒子,就会强力对撞,而在强力和弱力的作用下,造成大量基本粒子的演变,形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引起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改变,相应发出大量光子,而由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的“光波”。

   根据报道所说,突然发现LIGO仪器探测到有0.5秒(ms)的一段波形很像他们所设想波形数据库中“双黑洞融合模型”计算出来的“引力波”波形,但是,没说明它怎么会是“引力波”,就宣称:那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而且,两个黑洞合并,各种基本粒子可能的演变所产生光子的所有频率,以及各频率红移对波形的影响,怎能从仅0. 5秒(ms)的一段波形就能判定?仅由引力不能形成、产生任何波,他们探测到的不可能是引力波,如果他们能充分证明测到的确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光波,就也确有分析研究的价值。

   当然,也不是“引力波”。

 

   脉冲星仅由“自转”,不会产生任何的“波”,其中因强力和弱力作用,而发生的基本粒子演变,可形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引起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改变,相应发出大量光子,而由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的“光波”。

   当然,也不是“引力波”。

 

   超新星爆发,引力会对其中各粒子的聚集有作用,但是,仅由引力,也只能是引起“带有热能的非弹性碰撞、融合”,而不可能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和产生静止质量=0,的任何粒子。不可能产生所谓“引力子”,也不可能有由大量引力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引力波”。

但是,其中的各种基本粒子,会强力对撞,而在强力和弱力的作用下,造成大量基本粒子的演变,形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引起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改变,相应发出大量光子,而由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的“光波”

   当然,也不是“引力波”。

 

5.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被证明是13亿年前两个巨大的黑洞猛烈撞击并融合所产生的。

 

  哈!

  这正是本博客有博文,例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956481.html

已具分析说明了,它既根本不可能是引力波,甚至,也不可能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可能产生的光波。

虽然,黑洞会因其巨大质量间的强大引力,而发生“接近”、“碰撞”、“融合”。

但是,如果仅是引力的作用,也只能是引起“带有热能的非弹性碰撞、融合”,而不可能形成波,也不能同时存在不同能态,和产生静止质量=0的任何粒子。

不可能产生所谓“引力子”,也不可能有由大量引力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引力波”。

只是,黑洞碰撞后,它们的各种基本粒子,就会强力对撞,而在强力和弱力的作用下,造成大量基本粒子的演变,形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引起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改变,相应发出大量光子,而由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的“光波”。

所以,即使他们测到的确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信号,也只能是在强力和弱力的作用下,造成大量基本粒子的演变,形成由激发态向非激发态的转变,或引起由静止质量表达的结合能改变,相应发出大量光子,而由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结果的最可几分布,的“光波”。

根据报道所说,突然发现LIGO仪器探测到有0.5毫秒(ms)的一段波形很像他们所设想波形数据库中“双黑洞融合模型”计算出来的“引力波”波形,但是,没说明它怎么会是“引力波”,就宣称:那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而且,两个黑洞合并,各种基本粒子可能的演变所产生光子的所有频率,以及各频率红移对波形的影响,怎能从仅0. 5秒(ms)的一段波形就能判定?仅由引力不能形成、产生任何波,他们探测到的不可能是引力波,如果他们能充分证明测到的确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光波,就也确有分析研究的价值。

当然也不是所谓“引力波”。

 

6.宇宙的早期暴涨以后有一个弱电相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会发生宇宙尺度的引力波,这个引力波的幅度很大,比暴涨阶段产生的原初引力波要容易被探测到。

 

   哈!

所谓“宇宙的早期暴涨”是由观测各星体发出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统计的频率红移量按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得出的结论。但是,各星体的运动与惯性牵引运动都相差甚远,应按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就根本得不出所谓“宇宙膨胀论”、“宇宙的早期暴涨”,就根本谈不上,以后有一个弱电相变的阶段,会发生宇宙尺度的引力波。

 

7.爱因斯坦按他的引力场方程预言了引力波,只是它太小,没测到

 

   哈!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采用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表达物体的位置,无需所谓“长度收缩、时钟变慢”,而自然地导出洛仑兹变换,才圆满地解决了迈克尔逊(A.A.Michelson)实验具体表明:伽利略变换不符合光的实验结果的问题。

这就彻底打破了“绝对时间”的错误概念,将经典物理学3维空间的矢量改变为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而3维空间的伽利略变换被4维时空的洛仑兹变换取代。

经典物理学,只是当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光速,的3维空间分量相比,可以忽略,的低速近似。

进而明确,由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 (各牵引运动系之间有相互作用) 时空的弯曲特性,通常欧基里得平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已不适用于时空各点。

通常就不得不放弃使用矢量,而采用曲线坐标直接表达时空各点的位置,并找到数学中已发展了的黎曼空间微分几何、张量运算作为工具,利用黎曼时空“度规张量”的各“元”作为参量,类比由库伦(Coulomb)静电定律转变到马克斯威尔(Maxwell)方程组的变换规律,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而由牛顿 (Newton) 引力定律转变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用以处理一些按牛顿理论与实测结果显著偏离而长期未能解决的(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或者分别按两种理论,其结果有显著差异,且可提出实测检验比较的,精细天体运动引力问题 (例如;光子在引力作用下频率的红移和运动方向的偏折)

后经实测检验,都表明:即使计及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如果不计及时空的弯曲特性,是都不能正确求得大时空范围内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运动规律,而创建了广义相对论。

 

经典物理学,只是非惯性牵引运动系,小时空范围内时空弯曲可以忽略的近似。

 

   对认识物体基本运动规律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相对论,有如下严重不足:

1)因时空位置矢量多了非常重要的时轴项,通常3维空间的矢算(主要是点乘和叉乘),就已不适用于4维以上矢量,而必须,但未能,创建适用于任意维矢量的矢算。因而,不能区分时空1线矢力和各种多线矢力的重要差别。不能正确给出,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矢量表达式,及其各自不同的特性。

2)必须,而未能,创建能适用于非惯性牵引运动有时空弯曲特性的矢量和矢算,而不能正确解决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有关问题,特别是与各种多线矢力的问题。

3)必须,而未能,创建由时空多线矢组成“相宇”统计的相应场论物理学,不能正确认识静止质量=0的粒子,光子、声子,的产生和运动规律。

正因如此,就会误认为:引力也能产生“引力子”、“引力波”。

探测不到它,不是因为它小,而是它根本不存在。

LIGO测到的根本不是引力波。

 

还有想象引力波会有的种种性质与作用,例如:

1.假如有引力波向你扑面而来,你会看到你前方的空间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时而被拉伸,时而被压缩的效果;当引力波迎面通过你,你会不断发生拉伸和压缩,你会先变高变瘦,再变矮变胖,再变高变瘦,再变矮变胖,它能帮我们洞悉整个宇宙的源头。

 

2.引力波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能引发天文学革命。

 

3.对于科学家来说,我们需要把眼睛睁得更大,引力波将让我们看到更多未曾想象的世界

 

3是不是意味着高中物理课本又要厚了?

 

4.引力波的研究对测量地球矿藏及水资源分布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此外还能极大地推动激光物理和航天技术等发展。

 

5.引力波能让时空穿越成真吗?

 

620158月底荣获雨果奖(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人类用来和三体星人抗衡的武器,就是引力波发射装置。引力波在刘慈欣的小说中,能够成为通信工具的原因,是它可以轻易地穿透物体,并且不会发生任何衰变。

 

7.“天琴计划”主要在空间中测量引力波。地面和空间探测引力波是不同波段,探测到的源不同,学到的知识也不同,好比用不同波段的光来探测天文一样,不同波段是不同现象,观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本身没有矛盾。

 

   等等,就都因根本不存在引力波,而毫无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56793.html

上一篇:美媒:中国大力研发微芯片技术 美国颇感担忧
下一篇:东盟不欢迎在南海推销“美国规则”
收藏 IP: 114.252.209.*| 热度|

3 马德义 陈辉 N2N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1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