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能用任何方法探测出来呢?!
物理学家组织网、英国BBC新闻网近日发布消息称:
继本月初丁肇中团队公布阿尔法磁谱仪项目首批研究“暗物质”成果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下暗物质实验”——“超级低温暗物质”搜寻计划(Super-CDMS)日前却又报告了“3个疑似暗物质事例”,计算结果表明,其是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可能性为99.81%,这种3西格玛的结果被科学家承认为是一个实验结果。而研究小组也强调了本次结果的“初步”性质,但仍然远不足5西格玛水平,在粒子物理学领域所采纳的达到“5西格玛”(即统计学上为“真”的比率99.999%)标准,的确定性才能算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发现。因而不足以作为“暗物质证据”进行发布。
而BBC新闻网却仍要认为:
丁肇中团队在太空获得证据、此次明尼苏达地下实验室的线索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具备的揭晓暗物质面纱的能力,是已引起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科学家的轰动的近期3个关于暗物质的早期提示。
所谓“暗物质”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基(Fritz Zwicky)按引力定律分析星系团的质量、速度,和其间的距离,发现宇宙间应有的质量与实际观测到的质量大得多,认为宇宙间充满暗物质。暗物质与通常物质一样,有引力作用。
进而,人们观察到宇宙远处某些星体有加速扩张的迹象,而只能认为其间有所谓“反引力”(即斥力)的“暗能量”。
现已判定宇宙间存在大量,大质量的“黑洞”,因为其强大的引力,而使光子也不能逃出相应的视界之外,外界看不见它,就可认为它们是暗物质。
但是由运动星体的红移量判断其速度都是按通常的“都普勒公式”确定的。而得出“星体周围存在所谓‘暗物质’(黑洞)质量还未能完全弥补宇宙间存在的所谓“质量缺失”,和否定有反引力的
“暗能量”。
因而,通常认为:还很可能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与我们已知的,诸如:质子、电子、中子等,完全不同的,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发光,也就是不发出电磁波,所以看不见的,全新粒子。
我们所知的常规物质只占宇宙构成的4%,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占23%和73%。
因而有理论提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简称WIMP)是暗物质最有希望的候选者。目前人们想要将仪器送上太空,或者放在地下深处,的两个办法来寻获这种暗物质。
但是,前不久丁肇中阿尔法磁谱仪在太空中探测了250亿次粒子事件、近日公布的明尼苏达地下实验室即使发现再多个并且达到5西格玛水的所谓粒子、或者大型强子对撞机得到足够高的能量下的新粒子,又怎能说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呢?
其实,通常的“都普勒公式”,仅是惯性牵引运动的红移量公式。而受引力作用的各星体都非惯性牵引运动,按通常的“都普勒公式”
求得的速度,显然,并不正确。而由此得出“星体周围存在所谓‘暗物质’(黑洞) ”的质量,也会显著偏差。
实际上,按非惯性系导出相应推广的“都普勒公式”和时空引力公式,就有可能全面正确地计算出宇宙间各黑洞的具体质量,而完全消除宇宙的所谓“质量缺失”,也肯定不存在所谓“暗能量”。
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能用任何方法探测出来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