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杂感
(孙启高 2015年10月30日宁静的夜晚写于新英格兰寓所)
相关背景和线索,参见:
穿越时空的爱:张幼仪∩徐志摩∩林徽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2268.html
2015-10-31 00:24
==============================================
(一)有钱公子哥--徐志摩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且在中国年轻结婚生子
1897年徐志摩出生在中国浙江的海宁,他的家境很殷实,他家开有钱庄,为当地首富。他是在中国长大的有钱公子哥。你看:
徐志摩1910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
徐志摩(18歲)1915年夏,時於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徐志摩1915年12月5日(農曆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經由父母安排,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徐志摩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
徐志摩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長子徐積鍇(徐积锴)於1918年出生。
徐志摩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他家有钱庄,还有别的生意)。
-----
从上经历看,徐志摩在杭州完成中学教育,到上海、天津、北京上过大学。这在当时对于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徐志摩是很幸运的,他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了,也是有知识的人了。当然,这和他的富裕家庭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
可是,那时候的中国在整体上是很穷很落后的。中国男人把辫子剪掉,还没有多少年的时间;中国女人不流行裹脚也还没有多少年。那个时候,中国的基础建设很落后,教育很落后,而且,整个社会很动荡,战乱也频繁。
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学生开始流行到国外留学了。那时候有钱的中国人家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没有钱的人家的孩子寻求机会到国外“勤工俭学”。
徐志摩的家庭条件不错啊。徐志摩在中国国内已经结婚生子。但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就像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也是包办的。1918年徐志摩从上海坐船前往美国学习,当时计划学金融。
(二)徐志摩在美国留学
徐志摩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Worcester, MA)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徐志摩1919年9月(22歲)入位于纽约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1920年9月20日之前徐志摩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0年9月20日徐志摩放弃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离开美国,第一次前往英国,目的是要师从英国剑桥大学的名流大学者---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徐志摩认为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的福禄泰尔[==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
------------
从以上经历看,徐志摩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两年。1918—1920年的美国东北部和当时的中国几乎是有天壤之别的。Clark University私立文理学院的校园所在城市是--Worcester (MA)[J18, J66],在地理和人文上属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它是马萨诸塞州的第二大城市,在波士顿西边,离波士顿约1个小时吧。Worcester (MA)离宋美龄(May-ling Soong,1897—2003)留学的母校Wellesley College(女子文理学院--卫斯理学院)[H23, U49]也很近了。Wellesley College紧邻大波士顿,是波士顿的一个卫星小镇。(注:[J18, J66]这东东是Worcester在马萨诸塞州地图上的经纬标号,便于查找。1900年之前,Clark University是男校;1900年之后该校开始招收女生了。)
徐志摩和宋美龄是同龄人,他们都是1897年出生于中国的。宋美龄和她的哥哥宋子文以及两个姐姐来美国留学较早。大概,1908年,宋美龄先来位于美国佐治亚州Macon小地方的Wesleyan College(私立--威斯里安女子文理学院)学习,但不是正式的大学生,因为她很小啊,当时只是11岁的小姑娘啊。根据公开文字,宋美龄在Wesleyan College学了5年,最后一年是正式的大学生身份。1913年,宋美龄从佐治亚来到波士顿旁边的Wellesley College开始大学生活,因为她哥哥当时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念书。1917年毕业于Wellesley College,主修英语文学,辅修哲学。那时,徐志摩还没有来美国呢。
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在气候上和文化传统上特别像英国。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很早就从波士顿登陆,来到这片曾经是印第安人主宰的美洲大陆。到20世纪20年代初,新英格兰地区的现代文明之基本格局已经成型了。胡适来美国留学的时间(1910年)比宋美龄晚一点,都比徐志摩早得多。胡适在康奈尔和哥大留学,和徐在美国留学的有交集啊,胡对美国的印象很深刻,有过著名的感叹。可是,我不清楚徐对于美国的具体评价。胡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没有结婚,但有个未婚妻江冬秀在安徽老家邻近的村子里,胡艳遇了Ms Williams—,她比胡要年长6岁吧,是曾在耶鲁、后来在康奈尔的地质古生物学Williams教授的女儿。胡在美国留学时的情感生活似乎是很丰富多彩的啊,而且康奈尔那个大农村好像是艳遇很多的地方啊。
古植物学的故事233期[总第234期]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No.233) [The 234th issue in total]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4: Cornellianlegend of Devonian palaeobotany
美国康奈尔大学:辉煌的泥盆纪植物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1184.html
2014-11-505:53
徐志摩21岁时,1918年秋来美国留学之前,他在中国早已结婚了,妻子是张幼仪,也生了一个儿子。根据公开文献,这种婚姻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徐志摩如愿以偿的事情。现在,我不十分清楚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情感经历和挣扎。也许他那个时候的功课很紧张,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吧。再说,徐在美国逗留的时间还是很短暂。他很可能很匆忙,没有“单独的机会”和美国相处。依照我的经历体验和思想看法,徐志摩只是匆匆地路过了美国。但是,徐志摩的性格和聪明、智力(intelligence )使他在两年的美国留学时间里增强了他的眼光(vision)和taste,这样,他才有明确的判断(judgement)—去英国,“要从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并下决心放弃“哥仑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注:==伏尔泰(1694--1778))]认真念一点书去。”
关于福禄泰尔:==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
伏尔泰(法语:Voltaire,发音:[vɔl.tɛːʁ],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法语:François-Marie Arouet,法语发音:[fʁɑ̃.swama.ʁi aʁ.wɛ],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三)徐志摩在英国留学,和林徽因相识于伦敦
关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太有名了,不必多说,但是还要写一点。
徐志摩那个时代,称“剑桥大学”为“康桥(Cambridge)大学”。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的校区地名也叫Cambridge!坦率地说,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剑桥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上要比波士顿的剑桥要好得多。可以这么说,90—100年以前的中国人从中国到英国的剑桥大学的剑桥,会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的。即使今天,也会大致如此的。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坦率地写道:{这里不比中国,那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转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在康桥骑车是普遍的技术;妇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在康桥听说自转车是不怕人偷的,就为人人都自己有车,没人要偷。)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这里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期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黑啤如太浓,苹果酒、蕃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
(四)罗素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从学生时代起,我本人对罗素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就很膜拜,如同膜拜康德一样(Immanuel Kant, 1724—1804???我记不清了 )。在他们的著作面前,我是多么无知和苍白,几乎读不懂他们的令人敬畏的系列著作。我也只是从地理学上走近过他们曾经生活的国度而已。
1910年罗素(Bertrand Russell)获得剑桥大学Trinity(三一学院)5年期聘任;
1915年罗素(Bertrand Russell)获得剑桥大学Trinity(三一学院)5年期聘任之续聘;
1916年罗素(Bertrand Russell)--1916年6月因为反战言论被罚款110英镑,同年7月被剑桥大学Trinity(三一学院)解聘;
1918年--罗素(Bertrand Russell)1918年5月开始入狱,同年11月出狱;
1919年12月底,剑桥大学Trinity(三一学院)却又给了罗素(Bertrand Russell)新的5年期聘任,但要在1920年7月开始。
1920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剑桥大学Trinity(三一学院)让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1920年放假1年[1920 Trinity College grants Russell aone-year leave of absence ];1920年4月—6月,罗素(Bertrand Russell)到苏联去了,拜见了伟大的列宁同志等人啊。
非常有趣的:罗素 (Bertrand Russell)在1920年10月—1921年8月在中国讲学,在我的第二故乡—北京待了很长时间。
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在1920年9月离开英国前往遥远的中国的,10月份到达中国。1920年10月底,罗素(Bertrand Russell)还在中国的时候他就辞去了三一学院的教职(Trinity lectureship)。而,徐志摩是1920年9月20日,“买船票过大西洋”,离开美国第一次前往英国的。从美国“买船票过大西洋”到英国,用不了多长时间。事实上,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巧遇林徽因了!
在徐志摩留学时代的通讯很落后啊,主要靠通信联系,电话电报等很不普及,即使在美国和英国,根本没有今天发达的网络email、手机、视频等极为实时的通讯联络手段啊。由于联系不畅徐志摩到英国“从学(罗素)的始愿”落空,可他又碰到上了小才女林徽因![如果徐志摩有今日发达的手机、网络email,很清楚大学者的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实际情况,那又是什么结果呢?!]
1926年,徐志摩可能是凭借写作时脑子中的印象和回忆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关于罗素等某些具体细节是不准确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凭记忆往往并不能完全靠谱的。徐诗人是追求纯粹唯美的诗人,他不是自然科学家。即便是科学家,我们也不能靠回忆做科学研究,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好这种观察记录、实验记录等—属于最原始的、最第一手的科研data!对于自然历史的研究者来说,最原始的文献极为重要。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在19世纪就某个化石标本早已发表过新种,如果21世纪的研究者面对同种(same species)标本但没有看到19世纪的那篇文献而发表了另一个所谓的新种,这就麻烦了。有时候,证伪比证实要困难。当然,我们不必过于吹毛求疵于他人,不能过于苛求于他人。但,这不等于说,细节就不重要。也不等于说,专业训练不重要。
罗素(Bertrand Russell)确实很睿智,他的思想和情感既单纯善良,又很曲折复杂。最早研究英国学者Bertrand Russell的中国学人是张申府先生(1893--1986),“罗素”之中文名最早出自张申府之手。张申府是一位很重要的历史名人和学者。似乎张申府先生最有权威解读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之行的动机和成果。
The front cover of Russell's (1957) book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文如其人。”这个罗素真是直肠子,像是童言无忌。譬如,后来,罗素(Bertrand Russell)1927年搞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小册子---pamphlet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张申府不能不知道这个东西吧。我不晓得,徐志摩生前是否注意到这个东西。一年后,也就是1928年夏徐到英国登门专门拜访过罗素的。再后来,也就是1957年,罗素把这个册子增加了一些内容,专门写了序言,正式出版了一本书。
(五)《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和后来的名作《再别康桥》(1928)
1921年春--1922年8月,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留学。关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可参见:
King's College is a constituent college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Cambridge, England.Formally named The King's College of Our Lady and Saint Nicholas inCambridge, the college lies besides the River Camand faces out onto King's Parade in the centre of the city.
King's was founded in 1441 by Henry VI, soon after he had founded its sistercollege in Et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ng%27s_College,_Cambridge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写道:{他[注:系狄更生先生(Galsworthy Lowes Dickinson,1862--1932)]看出我的烦闷,劝我到康桥去,他自己是王家”学院(Kings College)的fellow。我就写信去问两个学院,回信都说学额早满了,随后还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学院里说好了,给我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讲。从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也被我占着了。初起我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注:英文名为“Sawston”)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从前的夫人张幼仪女士与郭虞裳君。[注:张在Sawston,和徐并没有正式离婚。相反,张在康桥怀孕。他们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正式离婚。这儿的语气是诗人1926年元月写作时的语气。]}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还写道:
{每天一早我坐街车(有时自行车)上学,到晚回家。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春(注:1921年春),但我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康桥的生活,可以说完全不曾尝着,我知道的只是一个图书馆,几个课室,和三两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狄更生常在伦敦或是大陆上,所以也不常见他。那年的秋季(注:1921年秋)我一个人回到康桥整整有一学年,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见”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
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极为复杂、变化多端(very protean),谁能总是与高尚思想为伍而不寂寞?!人的理想经常会拐弯和迷失。面对情感、婚姻、baby,还有学业和理想,徐志摩在康桥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选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似乎并没有学有所成,他于1922年8月从英国启程回国,10月15日他乘坐的“三岛丸号”船抵达上海。
也就是在1922年,徐志摩创作了《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写于1922年8月10日,1923年3月12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
------------------
1925年春—夏,徐志摩第2次游学欧洲,从中国到欧洲,到其他地方,最后返回中国。1926年1月15日徐志摩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原载1926年1月16—25日《晨报副刊》。《我所知道的康桥》主要写1921年春--1922年8月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留学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
1928年6月徐志摩第三次访问欧洲等地方。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徐志摩“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Bertrand Russell)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1928年11月6日,诗人在归国途中---即在中国海上写就了他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最初刊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这是1926年徐志摩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两年之后的重要故事。我在此只提及3个问题:
(1)文学诗歌的原始创作(原创)是被逼出来的吗
胡适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的确如此,徐志摩是多么地率真!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注:是啊,我对自己的第一故乡也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很陌生]。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但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我不曾写,我就知道这回是写不好——况且又是临时逼出来的事情。但我却不能不写,上期预告已经出去了[注:文学创作也是被逼无奈啊]。我想勉强分两节写: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天然景色;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学生生活。我今晚只能极简的写些,等以后有兴会时再补。}
(2)民族性和世界性:普世价值
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诗歌《再别康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学。热爱徐志摩诗作的人何止是成千上万,可能已是数以亿计。当然,这个影响本身就是世界性的。
不过,在华语以外的世界里,譬如,与美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的作品影响力相比较,徐志摩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又是如何呢?熟悉教堂和城堡文化的欧洲人如何感受《再别康桥》呢?这些也许是很愚蠢的问题吧。
(3)艺术与科学:思想启蒙
“我今晚只能极简的写些,等以后有兴会时再补。”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