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植物学的故事(106)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一)
丁文江(1887--1936):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截止到1949年,中国古植物学家的数量屈指可数。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地质勘探事业)与学科自身发展(如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迫切需要直接推动了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兴起,尤其是古孢粉学的研究。然而,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2003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我开始写作一篇英文文章,初步表达一些思想观点。最近,我在整理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谈到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过程,我们不能不提及丁文江(1887--1936)的历史贡献。他是20世纪中国地质学早期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一位探路者。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可能需要一个更漫长、更曲折的历史过程,因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需要慢功夫、硬功夫和真功夫,也需要一批百折不挠的探路者。
孙启高
2011年3月13日写于北京
============================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一)
丁文江(1887--1936):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
孙启高
丁文江(1887--1936)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包括学会建设、期刊出版、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卓越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地质学事业(包括古植物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丁文江是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他是云南曲靖泥盆纪陆相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最早发现者,也是该地层植物化石的最早采集者。丁文江为中国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培养人才、创办学术期刊。他的学生周赞衡(1893--1967)是用现代科学思想与方法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02年秋,赴日本留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 1904--1906年在英国斯帕尔丁(Spalding)镇中学学习。 1907年在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工业学院预科学习。 1908--191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08年丁文江专修动物学,兼修地质学。1910年专修地质学,兼修地理学。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 Walter Gregory(1864--1932)是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和地质学家,对丁文江一生的科学追求有深远的影响。
1911年,丁文江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两个专业的文凭。同年,丁文江回国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中国地质事业,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徒步考察。
1912年,丁文江任教于上海南洋中学,讲授化学、地质学、动物学、英文和西洋史等课程,他还以生物进化论观点编写了《动物学教科书》(该书1914年正式出版)。当时周赞衡在该校求学。
1913年,丁文江赴北京工作,担任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商部矿政司地质科长,并筹建“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兼任所长。同年,该所招收了包括周赞衡在内的30名学生,丁文江、章鸿钊(1877--1951)和翁文灏(1889--1971)担任主力教员,丁文江讲授“古生物学”等课程。
1914年,丁文江邀请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质学家Johan Gunnar Andersson 教授(1874--1960)来华担任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注:J. G. Andersson 教授在中国工作了12年,采集了很多植物化石,取得了很多重要科学发现)。同年2月,丁文江只身一人赴云南、贵州和四川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地质考察。丁文江在这次艰苦的大区域野外工作中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古植物学研究方面,他进行了一些先驱性的工作。丁文江在云南曲靖、霑益和宣威,贵州威宁和四川会理等采集了植物化石。其中,他对滇东曲靖地区陆相泥盆纪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开创了中国地区早期陆地植物研究的先河。
1916年丁文江但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同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有18名学生毕业,周赞衡等大部分毕业生加入了丁文江主持的地质调查所工作;丁文江邀请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古植物学家Thore Gustaf Halle(1884--1964)来华工作,为期1年。丁文江安排周赞衡跟随T. G. Halle在中国工作。1918年,丁文江派遣周赞衡到瑞典留学,跟随T. G. Halle专门学习古植物学。周赞衡在瑞典学习5年之久。
1919年初,丁文江随梁启超(1873--1929)、蒋百里(1882--1938)、张东荪(1886--1973)等赴欧洲考察,然后访问美国。丁文江邀请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Amadeus William Grabau (葛利普, 1870–1946)教授来华工作。葛利普教授于1920年来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葛利普教授将他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嗷嗷待哺”的中国地质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包括著名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斯行健(1901--1964)。
1922年,丁文江积极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工作,并创办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西文期刊,如:《中国古生物志》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丁文江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中国古生物志》按生物门类分甲乙丙丁4种,甲种为古植物学、乙种为无脊椎动物学、丙种为古脊椎动物学、丁种为古人类学。《中国古生物志》成为发表中国地区古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刊物,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古生物志》的早期编辑出版为当前中国学术期刊本土化与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丁文江为中国地质学的兴起不辞劳苦,殚精竭虑。他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丁文江将采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化石交给T. G. Halle鉴定和研究。T. G. Halle用英文在《中国古生物志》相继发表了《中国西南古植物化石》(1927年)和《云南古生代植物化石》(1936年)。这些论文不仅反映了丁文江对中国古植物学早期发展的贡献,也见证了中国与瑞典两国科学家在古植物学领域的成功合作。
1935年12月8日,丁文江在湖南衡阳因煤气中毒而患病。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湖南长沙病逝,终年49岁。
丁文江部分论著(按年代排列):
丁文江, 1914. 动物学教科书(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学用书), 商务印书馆.
丁文江, 梭尔格, 王锡宾, 1914. 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农商公报, 1(1-2)
丁文江, 1919. 地质汇报创刊序言.地质汇报, 1(1)创刊号: 中文1-3;英文1-3
Ting, V. K., 1919. 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the Yangtze Valley below Wuhu, Whangpoo Conservancy Board, Shanghai Harbor Investigation, 1(1):1-84, figs.1-30, Geological map 1.
丁文江, 翁文灏, 1920.矿政管见,附修改矿业条例意见书.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单行本. 1-49
丁文江, 翁文灏, 1921. 中国矿业纪要. 地质专报, 丙种, (1): 1-46(中文);1-36(英文).
Ting, V. K., 1929. The orogenic movements in China (Presidential address of the 6th annual meet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8(2):151-170
Ting, V. K., 1931. On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Fengninian System.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0:31-48. pls.2
丁文江, 曾世英, 1931.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地质专报, 乙种, (4):1-85 [附英文摘要]
丁文江, 翁文灏, 曾世英, 1933.中国分省新图.申报馆印行.
Ting, V. K., Grabau, A. W., 1933.The Permian of China and its bearing on Permian classification. Reports on the 16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Washington, D.C., 1-14, pl.1, figs.1-2
Ting, V. K., Wang, Y. L., 1937. (Compiled and partly arranged and completed by T. H. Yin) Cambrian and Silurian Formations of Malung and Chüsing Districts, Yunnan.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6:1-28, figs.1-30.
========================
深入问题:
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 Walter Gregory(1864--1932)是如何影响丁文江的?
丁文江是如何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如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4--1960)、Thore Gustaf Halle(1884--1964)和Amadeus William Grabau (葛利普, 1870–1946)]来中国工作的?
Johan Gunnar Andersson 为何能在中国工作12年(1914—1926年)?
Amadeus William Grabau为何能在中国工作后半生?
==============
主要参考资料:
段淑英, 1990. 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 见:王鸿桢(主编)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历史--纪念丁文江100周年,章鸿钊110周年诞辰(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p.214—224
王鸿祯(主编), 1990.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纪念丁文江100周年,章鸿钊110周年诞辰(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294
Li, X. X. 2000. General history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palaeobotany: a century review,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39 (Supp.): 1-13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abstract)
古植物学的故事(2):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05
发表于 2009-8-29 22:31:13
[En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