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如何将中国植物学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会?

已有 5463 次阅读 2010-12-16 12:59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植物学会

 [按语:与古植物学研究有关的学会(society / association)历史与问题是“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的一个专题。在系统开展这一专题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于2010年11月撰写了一份学会发展与建设报告----《光荣和梦想:如何将中国植物学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会?》。考虑到项目总结的系统性,我将这份报告主体内容纳入《古植物学的故事》(第82期),供关心中国学会工作的广大同仁及社会公众参考。孙启高 2010年12月15日晚]
 
古植物学的故事(82
关于学会发展与建设报告----
-
光荣和梦想:如何将中国植物学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会?
 
孙启高
2010年11月22日
 
学会工作显然是事关全局的一个大问题,它可以透视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历史面貌和真实现状,可以反应我国科学家群体素质和整体水平,进而体现我国科学研究的软实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应该沉下心来、静下心来从国家层面并从整体上认真思考我们熟视无睹但又至关重要的学会工作之种种问题。
 
我在梳理和分析中国古植物学研究所面临的学会历史与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会工作的一般性问题作了系统性的思考,并提出了“关于学会工作的一揽子问题” (详见附件1附件2)。在系统开展这项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植物学会的历史与现状,我撰写了一份报告----《光荣和梦想:如何将中国植物学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会?》。
 
一、学会工作的重要性及实际作用
 
毫无疑问,中国的学会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整体科学素质有待提高、且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我们的学会工作具有政治性、学术性和社会性服务功能。政治性功能表现为学会制度化服务于政治目标,我国科技社团和全国性学会承担着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会的学术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出版学术刊物和组织学术会议为学术界提供服务。社会性功能体现在学会以非营利组织姿态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活动和其他公益性活动。
 
事实上,我们的科学活动和切身利益与学会工作是有极为密切联系的,学会的学术作用和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植物学同行经常利用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刊物(如: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旧称《植物学报》(Acta Botanica Sinica]发表论文,也选择利用美国植物学会主办的刊物[如:《美国植物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发表论文。中国植物学会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是我国植物学教学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青年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这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学会工作与目前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制度也有密切联系。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植物学会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已多次成功推选出植物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并且有多位学者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二、中国植物学会发展历史之回顾
 
 1.  成立中国植物学会的意义
 
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植物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开始独立自主地从事祖国的植物学研究事业。
 
中国植物学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开始于1933年仲夏。发起人为胡先骕、辛树帜、李继侗、张景钺等19人(见附件3)。成立学会的目的是“互通声气、联络情感、切磋学术、分工合作,以收集腋成裘之效,并普及植物学知识于社会,以收致知格物,利用厚生之效”。
 
中国植物学会在成立之时仅拥有会员10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会员分别为29人、17人和42人。当时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会员几乎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会员们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了植物学研究的很多领域。但是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会员居多(约有50人),占会员总人数的48%。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会员为13人,从事应用植物学研究的会员为35人。
 
1934年3月中文《中国植物学杂志》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出版,该科普刊物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1935年6月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Bulletin of the Chinese Botanical Society)第1卷第1期正式出版,该学术刊物也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
 
特别注意的是: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 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这些重要举措决定着该刊从一开始就有便于国际交流的特点,对提升该刊的国际水准和提高我国植物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众所周知,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充满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危机四伏。然而,我国植物科学界的前辈们不畏艰难,高瞻远瞩,为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而披荆斩棘,背城借一。中国植物学会成为广大植物学工作者沟通信息的桥梁。它所编辑发行的学术刊物成为我们中国科学家可以自己主宰的学术阵地,尤其是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而且是中国植物学与世界植物学接轨的纽带,也是我国植物科学家走向世界的舞台。
 
2. 中国植物学会的曲折发展历史
 
中国植物学会的发展历史不仅是20世纪中国现代植物科学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20世纪中国专业社团发展历史的缩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植物学会的许多会员随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校内迁。抗战期间,中国植物学会的学术活动大大减少。由于经费和印刷等困难,《中国植物学杂志》和西文《中国植物学汇报》被迫停刊。解放战争期间,局势动荡,条件十分困难,中国植物学会的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解放战争获得决定性胜利,学会工作逐步得到了恢复。1949年7月14日,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大学理学院举行大会,选举张景钺为第五届理事长。1950年,《中国植物学杂志》复刊。1951年7月24—28日,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2人,代表了全国700多名会员。大会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在国内分地区设立植物园、植物分类研究所、工作站和建立鉴定植物标本的服务机构等六项建议。1952年中国植物学会开始编辑出版《植物学报》,还分别在北京、哈尔滨、青岛、武功、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桂林等地设立了分会。1959年开始编撰中文版《中国植物志》。1963年10月,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年会在北京举行,选举钱崇澍为第七届理事长。同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辑的《植物分类学报》和《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改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出版。
 
1966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国植物学会的工作被迫中断,学会编辑的刊物被迫停刊。后来由于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植物学报》和《植物分类学报》于1973年同时复刊。1974年创办科普刊物《植物学杂志》,1977年改名为《植物杂志》(但最近又改名为《生命世界》)。
 
“文革”后中国植物学会逐渐恢复学会工作。学会于1978年10月在昆明召开了45周年年会,到会代表269人,盛况空前,大会推选汤佩松为第八届理事长。在本次会议上,成立了8个植物分支学科的专业委员会:种子植物分类学、孢子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植物形态学、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和古植物学(即:时称“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专业委员会”,现已改称“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为了促进植物知识的普及,学会还成立了科普委员会。
 
1979年,中国植物学会成功组织了“中国植物学代表团”访问美国,为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促进中美科学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见附件4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植物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1983年学会在山西太原召开50周年年会,汤佩松先生连任第九届理事长,并提出了“创新植物学”的新概念。1988年学会在成都召开了55周年年会,王伏雄当选为第十届理事长。1993年学会在北京召开60周年年会,张新时当选为第十一届理事长。1998年学会在深圳召开65周年年会,匡廷云当选为第十二届理事长。2003年学会在成都召开70周年年会,韩兴国当选为第十三届理事长。2008年学会在兰州召开75周年年会,洪德元当选为第十四届理事长(见附件5)。
 
三、关于学会工作的一揽子问题
 
针对中国古植物学的实际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近年来我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以研究兴趣和学术使命并重的自主研究项目---“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并将这一工作纳入较为紧迫的个人研究。直面学会工作是该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初步梳理了中国地区两个并存多年的“古植物学分会”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及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的历史和现状。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我对中国学会工作的一般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就以下12个方面提出了64个问题(见附件1附件2):
 
 (1) 关于学会工作的中国模式;
(2)关于组织形式与结构;
(3)关于学会公信力;
(4)关于会员;
(5)关于挂靠单位;
(6)关于学术刊物;
(7)关于学术会议;
(8)关于社会化;
(9)关于学术奖励与人才推荐;
(10)关于国际化;
(11)关于财务;
12)关于中国科学院与学会。
 
例如,关于“会员”方面,我提出了如下问题:
 
学会能为会员提供哪些服务?
学会如何吸引会员?
如何吸纳国内会员?
如何吸纳国际会员?
谁现在对学会感兴趣?
谁愿意交会员费?
会员有哪些责任与好处?
如何管理会员费?
如何把学会办成“科学工作者之家”?
 
毋庸讳言,会员是学会工作的群众基础和中坚力量。我提出的上述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据我所知,美国植物学会(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BSA, www.botany.org)是国际植物学界最大、最重要的专业社团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会员。其会员的种类有很多种,包括专业会员(Professional Member)、博士后会员(Post-Doctoral Member)、学生会员(Student Member)、资深会员(Emeritus Member)、退休会员(Retired Member)、社区学院专业人员(Community College Professionals)、家庭会员(Family Member)、幼儿园至高中教师(K-12 Classroom Teachers)、Affiliated Professional 、业余植物学家(Amateur Botanist)、 Associate Membership, 还有集体会员(Corporate Member)和通讯会员( Corresponding Member)。
 
美国植物学会的“通讯会员”之学术称号在国际植物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见附件6)。也许由于科学研究的文化氛围之差异,中国植物学界和古植物学界对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的较高学术声誉可能不太了解,也不太敏感。根据我的知识,汤佩松先生是获得这一学术称号的第一位中国人。我认为,美国植物学会关于会员的吸纳和管理经验值得中国同仁借鉴和学习。
 
四、结语
 
学会工作涉及到我国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和民政管理诸多部门,涉及到很多体制性问题。学会工作好像是难啃的“硬骨头”,属于“牵牛鼻子”之类的工作,它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科学的事业是神圣的,学会的声誉是崇高的。努力提高学会的公信力是我国学术共同体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进入和平发展和全面崛起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国际一流的学术团体。中国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提高科学研究的硬实力和学会工作的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植物学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唯有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才是积极推动学会工作现代化、信息化与国际化的良药和法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会事业在国内与国际学术舞台上全面崛起,并使之最广泛地服务于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大众。
 
----------------------------
 
附件清单:
 
附件1 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到底有什么用?
 
附件2 中国亟需世界一流的新型学术社团:关于学会工作的一揽子问题
 
附件3 胡先骕与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期刊的创办
 
附件4 中国与美国(植物学及)古植物学交流与合作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
 
附件中国植物学会第14届理事会及相关机构组成名单
 
附件6 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领域的通讯会员
 
[En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94125.html

上一篇:关于严谨考证林徽因在耶鲁求学经历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