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壟斷霸道不是科學精神

已有 4159 次阅读 2009-4-10 09:16 |个人分类:思考中醫|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医, 传统, 多元化, 科学主义, 科学多元主义

壟斷霸道不是科學精神
蔣勁松
2007-6-24新京報,此為原稿)
多元開放而不是壟斷霸道,才是科學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最近,紛擾多時的中醫論爭,又有了新發展。當然,說的不是借明星不幸逝世的個案來炒作生事的惡俗之舉。那不僅為廣大網民所痛駡,也被有關部門斥為無德,不提也罷。倒是著名西醫淩峰力挺中醫,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神經外科的權威人士,淩峰在長期救死扶傷的醫療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了中西醫結合給病人帶來的好處。所以,她胸懷寬廣,沒有門戶之見,不排斥中醫,真正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是堅持科學精神的楷模。
而某些科學主義者則不然,他們宣稱只有近代科學才是衡量一切知識的標準,將中醫當作偽科學來打擊。這實際上是把科學主義冒充為科學精神,可以說他們是在宣傳一種偽科學精神。畢竟,多元開放而不是壟斷霸道,才是科學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科學主義者截然相反,長期以來,國內所謂科學文化人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堅持多元文化觀。他們認為,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科學,其實也只是無數地方性知識中的一種。因此,必須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對非主流觀點敞開發言管道,尊重科學之外的文化形式。要緊的不是如何才能消除歧見,而是如何才能地豐富人類的思想存量,保全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具體到中醫,他們認為,現代還原論科學並不是真理的化身,不能將現代還原論科學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的唯一標準。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悠久,療效明顯,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過並且仍然在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中醫作為醫療手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容置疑。
以上這些被論敵污蔑為反科學文化人的觀點是否過於偏激呢?不是!今年春天,中國科學院在《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中,明確要求科學工作者避免把科學知識淩駕其他知識之上。這應該說代表了中國科學界的主流心聲。
不是像少數人猜測的那樣,堂堂中國科學院為一小撮反科學文化人忽悠,違反了科學精神呢?絕非如此!這是中國最高科學機構順應時代潮流,與國際科學界先進文化接軌的產物。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世界科學大會在千年之交發表了《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明確指出:傳統和民間知識是認識世界和瞭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歷史上曾經對科學技術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必須保存、保護、研究和發揚這種文化遺產和實際經驗知識。

會議主張,現代科學不是惟一的知識。傳統社會孕育並完善了各自的知識體系,涉及到人類生活的諸多領域。這些知識體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們不僅蘊含著現代科學迄今尚未瞭解的信息,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生活方式、社會與自然之間存在著的其他關係以及獲取與創造知識的其他方式的反映。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科學家們越來越從單一角度看待自然世界。因此,有必要採取特別行動,保護和培育這一脆弱而又多樣化的世界遺產。

在目前中醫論爭中,有人雖然承認中醫的醫療實踐中包含了有效的、寶貴的經驗。但是,他們認為中醫作為知識體系是偽科學,提出要廢除中醫的知識體系,只保留經過所謂科學方法審核後可以為近代科學所認可的某些中藥和治療方法。


然而,世界科學大會對待傳統知識的態度卻與此迥然有別。會議特別提醒,應促進對傳統知識系統的全面瞭解和運用,而不應根據人為的判斷片面來利用對科學和技術有用的成分,應該在科學知識和傳統知識之間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繫,促使雙方共同進步。
會還呼籲各國政府支持有關傳統和本地知識系統的活動,制定鼓勵充分利用傳統學術知識並促進其商品化的政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應該積極支援那些維護和發展傳統知識、傳統生活方式、民族語言及生存環境的團體,從而促進傳統知識的發展。各國政府應支持傳統知識掌握者和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探討不同知識體系之間的關係,並促進互惠的聯繫。

因此,在中國堅定地支持中醫發展,不僅是對民族優良傳統的尊重,更是對科學精神的真正堅持。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225308.html

上一篇:中醫何必抱著金碗討飯吃
下一篇:【偽科學網推薦】:科學主義與宗教神學結合的非典型配置
收藏 IP: .*| 热度|

5 刘进平 杨秀海 孙健钧 白图格吉扎布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