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和企业领袖
精选
已有 20853 次阅读
2011-12-5 14:5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研究生, 美国, 工作, 核磁共振, 科学家企业领袖
很高兴Peter Kim博士今天来北大演讲。
最初,Peter是典型的亚裔好学生, 1979年毕业于Cornell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在Stanford大学,1985年获得PhD,本来他还可以顺带获得医学博士,可能是研究太好了,他放弃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亚裔热爱的医学博士。
1985年,因为研究生工作突出,他获得MIT的Whitehead研究所独立fellow职位、不用给其他人做博士后。Whitehead可能是当时竞争性最强的生物学研究所,其独立博士后令人羡慕。
Peter的工作不仅顺利,而且走上了星光大道,英文所谓stellar。其后留在MIT任教,32岁得HHMI的研究资助、37岁成为MIT的正教授、39岁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Peter在学术界主要的工作是结构生物学。他用过核磁共振(NMR)、也更多地用过X线衍射研究生物结构,包括蛋白质折叠、蛋白质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等。他做了很多优秀的科学研究,如果你在意Nature、Science和Cell三个杂志,那么Peter在它们里面发表了近30篇论文,我们要一一介绍,可能今天下午讲不完了。
Peter还培养了优秀的学生,其中也有当年的学术明星。
2001年,正当学术旺年的Peter Kim,离开学界投身企业。这反抗了亚裔刻板形象。注意,他不是投身亚裔偏好的商业,而是加入需要创新的药物研发,到大药厂Merck工作。先任研发部门副总裁、后任研发总裁,现还任公司执行副总裁。
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如何成为药厂的领袖,同学们可以问问Peter。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一般不来源于科学家,同学们可能需要用自己将来的经历来改变现状。
Merck药厂对中国人民较友好,曾以一美元为象征性价格,将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为中国大规模、高质量生产疫苗,对中国人民健康的改善有贡献。
没有肝炎疫苗的中国,1980年代乙型肝炎感染率,8岁的孩子将近一半。近十年来,同龄孩子只有百分之几的感染率。今天的听众有些可能就是因为有了疫苗才能健康地求学、健康地上北大。
近年,Merck考虑在中国建立研发部门,Peter是做这个决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还有一些我们的朋友在他们的公司也参与考虑在华设厂。
在他们考察过程中,王晓东、施一公和我正面陈述中国--特别是北京--适合全球药厂建立研发部门。我们很高兴Merck选择了北京。
明天,也就是2011年12月6日,他们会正式宣布将以较大的经费,好像是15亿美元,在北京新建研发部门。我想,在全球药厂还不多的北京,这是可喜的一步。
希望这也给我们中国的学生,不仅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仅生物的学生,而是生物、化学和医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多有了一个出路,不仅只盯着出国、或转行,而可以加入高技术企业,先在跨国企业学习怎么研发药物,以后有些人可以独立出来,创立更多中国的现代制药企业,改善中国、改善全球的人类健康。
Peter今天的题目是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治疗的药物。
2011年12月5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15158.html
上一篇:
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下一篇:
高于院士水平的北京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