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再生型梯队与研究生培养 精选

已有 19434 次阅读 2011-1-9 15:10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等教育, 导师, 研究生培养

   
对于研究生培养,我提倡的模式是:再生型。
 
其相反的模式是:退变型。
 
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是很重要的问题。建实验室,是要一个退变性的实验 室还是要再生型的实验室?是递减型的梯队还是倍增型的梯队?
 
这里主要针对实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比如生命科学、化学、实验物理等。这些学科基本都是一个导师带着一个小型研究梯队(实验室、课题组),学生是研究梯队的骨干力量。
 
传统中国文化造成一个不良习俗,年纪大的喜欢管年纪小的,职位高的喜欢管职位小的,掌握决定权 和资源者喜欢管不掌权者。再加上目前一些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里很多导师很喜欢做管别人的老板。
 
我很反对老板模式。当导师把自己放在管别人的位置上且希望别人都听话时,整个梯队容易出现退变、递减。
 
退变性的模式原因可能多样,包括导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眼光、习惯等。这样的导师和领导者在选人和支持人的时候,常喜欢“听话”的人。中国有些地方招聘的时候,看重应聘者是否听话、不喜欢有主见的人。以这样的文化、靠这种眼光选出来的人,将来也常变成学生不如导师、教授不如院长/所长。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梯队,退变性的梯队不是最好的运行模式。当学生都不如老师的时候,梯队难以越做越好?
 
我最早对这个事情起反感,是在美国的时候,一个华人告诉我,一定要管学生、让他做你要他做的事情。对于这句话,我很不以为然。研究自然科学的教授,希望学生在这个梯队里的作用完全是和教授互动,推动实验室不断更新、不断向前。我希 望研究生要在两三年内,能表现出比我强的部分。如果他一来的时候就比我好,我当然更高兴。如果他一开始不显得一定比老师好,但有这个潜力,我也很高兴,而且支持他在两三年之内,某个或者多个方面超过我。
 
自然科学所探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当然包括老师想到的问题和办法。但最有趣、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还有一小部分是我们想到但无法解决的。如果一个学生加入实验室,都是做老师想到的东西,或者是技术上都是老师会的东西,我 会觉得很无趣,课题组进展也会很慢。
 
每个领域都会形成一定的固定思维,还有由于能力有限、时间有限,老师了解的东西就有局限。我敢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实际上认为我了解的东西很多,特别是在生命科学相当多的领域,我的知识面不能算窄,而且不是很浅。但是,我常常明显感觉 到自己不够。
 
我觉得自己不够,就希望学生比我厉害。一个课题组在招学生的时候,应该看他是否思维活跃,是否在某个地方有特长。
 
对于再生型梯队来说,学生前期是老师支持多,后来明显是学生对梯队积极影响多。在希望建成再生 型而不是退变性梯队这一总体思维下,招学生带学生,方式就和退变性的不一样。
 
我自己的学生中,每过一两年会发现有学生比我聪明很多。我就会很高兴有优秀的学生,高兴到他们 骂我的时候我不吭气。这样挑选和支持的学生有些不同于其他实验室。
 
对于申请进我的实验室,我先用email跟 他谈,问他为什么感兴趣,要把科学讲清楚。一般的学生不能经受三次这样的来回,因为当第三回合讨论到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去搞懂科学,只是一般性谈天。
 
中国和有些亚洲国家文化中培养一些确实学生,不要自由,喜欢琢磨老师。对于不相信他有自由、专门希望听话的学生,在我实验室待着很无效率。有过一个韩国人揣摩我的心思,到最后还是揣摩不到,因为我没有什么特别心思,我的心思就是希 望他有思想、有能力。这个人做实验的时候,把不符合预期的结果都丢掉,我发现了,他的结果全部不用,重新让人做。他也从来没有和我联合发 表过论文。另外有个韩国人就很好,靠自己扎实的工作。
 
我发现中国有一批学生很厉害,这些学生不一定是原来考分很高的学生,考分高的学生有厉害的,也 有不厉害的。2003年我在北京招了两个学生,他们都是考分在中间的学生。 刚来时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说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就问他们到底对哪些方面感兴趣,要提出可以做的实验。这两个学生后来发展相当好。当时我实验室还没有完全运行,我把一个学生放在科学院一个人的实验室。那个老师很聪明而且很会做,所以他对很多学生要求很高。他对我这个学生意见很大,告诉我负面意见。等我实验室开始运行的时候,这个学生回来了,我自己观察,发现事实上这学生很行。
 
我回到中国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改变了,我以前做神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来北京后我 决定换一个课题,因为原来课题做了十年,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做新的课题,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看其神经机制、分子机理。很多题目、有些方向,是学生提出的,我参与讨论和判断。如果老师只要听话的学生,实验室就少了新的研究方向。再生型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成长,也促进实验室长远发展。
 
除了使全面型的学生发挥才能外,也要让有偏才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我实验室有一个技术员,他多才多艺,体育、音乐都很好。他跟他太太是同学,太太博士毕业了,他还是技术员。他太太去美国做博士后,他跟着去,一般的老师都不要他,觉 得他是个纨绔子弟。他在我实验室一开始做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提取DNA。 他做得极差,做了几个月,人家都不要他做了。我说换一件事,有一个直观的实验,是做神经的发育。我请他试试。他很快就上手,第一个结果其实很模糊,但他兴高采烈。我支持他继续做下去,没过多久就出成果了。后来他在《Nature》 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
 
年轻老师可以注意,不要觉得某个学生一个方面不行,其他都不行。生命科学至少分四类:DNA和 生化,电生理和成像,遗传,生物信息。做这些需要不同的能力。有些人这几类都行,多数人只是某些方面比较强。所以当学生在某方面不行时, 你给他换一个课题,说不定会发现和用到他的特长。
 
对年轻的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应该鼓励学生做你不会做的东西。一个做实验科学的人,新开实 验室的时候常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自己会做的实验,等学生来了你只要带他们做,这很自然。但这个自然的想法并不全面。学生做课题或提出课题 的时候,你应当支持他们,包括支持他们到外面学,支持他们买仪器。学生实际上给实验室带来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使你的实验室成长。因为整个领域都在发展,一个实验室要进步、要真正发展的话,一定会有新的东西是你不会做、还有你不知道的,要支持这些带来新东西的学生。否则,限制学生的结果,减慢实验室发展。
 
对于学校、学院的研究生工作,有几个政策,可能要跟我们一起推广一下。首先是应该提倡轮转制 度,招生不按导师招,学生进来后在课题组轮转,轮转后再定导师。这听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推行起来不容易,多数单位导师不愿意,习惯于以前小作坊带徒弟的方式。因为按导师招,导师就没有竞争的压力,导师对学生的权力很大,有时权利过大,有些单位连研究生结婚都要导师 签字同意。其实谁赋予老师管学生结婚的事权力啊?学生进了实验室以后导师辅导他的学术,导师应该是不具有答辩委员会的投票权,要求回避投票表决。导师和研究生会存在潜在的冲突。如果学生认为学业完成了但导师不让他毕业,怎么办?应该有独立于导师的委员会来裁决。目前中国体系内,研究生导师的利益常有人保护,但也要保护学生。
 
我的观点是对学生好,就是对老师好。用再生型模式的话,老师要支持、鼓励学生,发掘学生的才能 和特长,提供智力环境、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发挥。
 
我认为中国大学的教学需要很大改革。其它学科我不知道,但在生命科学,凡是我看过的研究生教 学,除了少数课程在少数地方是好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不好、甚至极其糟糕。我认为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有轮转。导师没有必然的学生时,就 可能有压力要教好研究生课,这是导师吸引学生的途径之一。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跟某个导师的,导师教他一个就是了,而不愿意教别的 学生。这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 相反的,中国的导师现在对于教课、教育研究生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我不希望为人人,所以人人也不为我”。 你不愿教其他老师的学生,所以也就其他导师不教你的学生。
 
部分导师比较重视研究,对开研究生课程则不大在意,以为教课是浪费时间,逆“磨刀不误砍柴工”常识而行。今天的听众是年轻导师。我鼓励大家开课,开好的研究生课。有些年轻老师 以为要年资高的人来做,说他们有号召力,有影响。其实年轻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是很好的,很可能比年资高的人还好。有些人可能知道科学院有个 课是我和科学院的老师十年前开的,最近得了科学院教学的最高奖。但是建立这门课的时候,我还是副教授。我积极做教学最开始其实是在美国华 盛顿做助理教授时,当时学校并没要求我教学。我与另外两个美国人当时年轻气盛,都觉得自己懂得最新的东西,而学校其他课不够好,我们就一起开课。我们教的是选修课,当年却成了全校上课人最多的研究生课。2000年 在科学院开课,当时科学院没人愿意教课,我们教了以后,反馈很好,没参加教课的老师也都知道这门课,因为这批学生后来在实验室的表现也很 不一样。他们在实验室讨论科学。如果每年有200个 学生来听课,只要有20个学生能显出不一样来,就算成功了。对于这门课本身,到现在已10年了,我觉得应该可以被革命掉了,应该有更好的课替代它。10年不被革命,不是这门课好,而是后来的年轻导师,没有起来花力气,推翻这门十年前可以说好的、而现在不够好的课。
 
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因为中国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生涯特别短。以前那种在国内做科研工作,后来做上院士的模式对现在的青年导师极不合适。因为当时国内环境很差,要花五年、十年建实验室,得到支持也难,所以他们有一大部分的时候不 是花在科研上,等到稍有一些成就,就可以做院士,还有很多时候去做行政,所在整个研究的时间可能只相当于外国的几年。迄今为止,很多国内的研究人员可能不到国外十年有效的研究期,这样的话能够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就都很有限。顶戴花翎来了以后,又被要求去做很多其他事情,整个 学术气氛没有起来。
 
没有学术气氛的一个简单的表现是,我观察到国内绝大多数的教授、研究员常规性不听学术报告。我希望大家在推动学术活动上多用心。国内的学术会议学生是可以去的,但有时国内的会议是不体面的会议,是政治会议,不是学术会议。这时候需 要老师保护学生,当你有经费的时候(现在有经费的导师很多),应该把学生送出国去参加学术会议。我在国内实验室里的学生和技术员都有多次 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不仅他们自己得益,也给实验室带来各种信息。
 
老师们做的工作,教学,科研,对学生的支持,都反过来会支持老师的发展。
 
 
 
(2009年5月25日,复旦大学中青年导师培训会)
 
2006年《科学时报》通讯员贾宝余曾就相似问题有专访《怎样培养一流研究生--访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2008年转载于博客: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02656.html

上一篇:代代相传:吴瑞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内研究生
下一篇:对病人的责任:应该对肖传国所用技术有效性给明确结论
收藏 IP: 114.253.249.*| 热度|

71 刘云 王晓东 杨迎国 罗淼 孙志伟 牛文鑫 毛飞跃 郭向云 王琛柱 陈儒军 朱志敏 沈妙根 武永军 张亮生 文杰 陈国文 逄焕东 杨洪强 钱俊斌 李民 唐小卿 杨轩 李鑫 刘凡丰 吉宗祥 许先进 吕喆 牛丕业 熊英飞 柳东阳 孔晓飞 郑波尽 王凯 刘诗 陈青春 郭桅 唐常杰 许新裕 姜洪洲 王萌杰 何红伟 李宇斌 林涛 王家刚 文强 李建明 杨华磊 张贺桥 张亦放 吕杰 魏晨 刘马峰 龚路路 zsy1207333 hjddmsh XY littlejoy countryroad imdoublel xuqingzheng herocaleb xu1987125 wenfeng xchen wangguoxun jlphy opticssim oceanusbliss xqhuang weibin314 odey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