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成都都江堰

已有 1474 次阅读 2024-8-14 22:58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都江堰堪称成都的地标,有所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虽然“拜水”有些费解似不通。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公元前256251年间(战国秦昭王时)由蜀郡守李冰修建离碓,就是岷江分流。司马迁《史记·河渠志》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目前都江堰的核心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鱼嘴作为分水提将岷江分流为外江(泄洪用)和内江,宝瓶口作为引水口使内江水流平稳流入平原灌溉,飞沙堰是溢洪道可将内江淤沙排至外江并平衡水旱两季水量。从系统理论角度看,都江堰是由多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对不确定性和时变性各种扰动具有鲁棒性。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受控,枯水期不少,丰水期不多。

 

众所周知,都江堰有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嵌刻在都江堰二王庙的石壁上。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主要有李冰建堰之时、南北朝和宋朝三种主要观点。所谓淘滩是指清理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淤积,其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既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能保证灌区用水。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于1576(明万历四年)1856(清同治三年)1927(民国十六年)1994年埋下。在都江堰入口离堆古园内喷泉处,有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旁边还有竹笼和杩槎,竹笼又称“竹篓”“竹落()”“篓石蛇”,以当地产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置卵石,以护岸和作堰。杩槎也称“闭水三角”,用原木作为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接,用于截流、防洪、调剂水量、围堤抢险等。

 

 成都都江堰01.jpg

 成都都江堰02.jpg

 成都都江堰03.jpg

 成都都江堰04.jpg

 成都都江堰05.jpg

 

路过伏龙观未入。现在的建筑为1959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观前有历代名臣塑像,推测是地方官,曾为都江堰作出贡献。

 

 成都都江堰06.jpg

 成都都江堰07.jpg

 成都都江堰08.jpg

 成都都江堰09.jpg

 成都都江堰10.jpg

 成都都江堰11.jpg

 成都都江堰12.jpg

 成都都江堰13.jpg

 成都都江堰14.jpg

 成都都江堰15.jpg

 成都都江堰16.jpg

 成都都江堰17.jpg

 成都都江堰18.jpg

 成都都江堰19.jpg

 

水利工程有离堆、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所谓鱼嘴是弯月形分水堤,前端扁平入水,如鱼的嘴巴,故得名。鱼嘴据说具有“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的神奇功能。

 

 成都都江堰20.jpg

 成都都江堰21.jpg

 成都都江堰22.jpg

 成都都江堰23.jpg

 成都都江堰24.jpg

成都都江堰25.jpg 

 成都都江堰26.jpg

 

安澜桥是著名古桥,分内江和外江两端。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都与所用材料有关。古代又名珠浦桥,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1803(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两旁有扶栏。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为安澜桥。为纪念何氏夫妻,又称夫妻桥。桥上方是秦堰楼,据说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初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8年地震后拆除重建。

 

 成都都江堰27.jpg

 成都都江堰28.jpg

 成都都江堰29.jpg

 成都都江堰30.jpg

 成都都江堰31.jpg

 成都都江堰32.jpg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镜湖

 

成都都江堰:景观

 

成都都江堰:二王庙

 

成都都江堰之松茂古道

 

成都都江堰之仿古街区与南桥

 

成都都江堰某饭店

 

成都青城山

 

成都高楼丛中的仿古街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46536.html

上一篇:知新2023
下一篇:根管治疗2
收藏 IP: 223.166.218.*| 热度|

5 许培扬 郑永军 杨卫东 杨正瓴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