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潘学峰文论-为什么喜欢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人越发少了?

已有 1405 次阅读 2023-9-3 18:23 |个人分类:潘学峰诗选|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一、五四运动是个转折点

     五四运动的本质是“西学东进”,在反封建、反军阀提倡新文化等方面功莫大焉!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我们的现代化,但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丢儿的不尽如人意,那就是对诗歌文学的伤害。

   五四之前的诗词被归类为“古体”,这些古诗词的体例、美学元素的配置和妆饰技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育,很地道,很成熟。它们不只被中国人民喜爱和推崇,也早自大宋年间就对西方诗歌写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颇受世界人民认可,甚至还受到过仿效和追捧!而五四运动打造的新文化标识之一的“新诗”就另说了!五四之后,中国人学着用白话文写诗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诗词更接近劳苦大众的阅读理解力,但不曾想善良的劳苦大众却并不怎么买账!落得个很尴尬,很窘的境遇!因此,虽历经百年,但真正被人认可和喜爱的新诗很少很少,以写新诗被人记住的诗人寥寥无几。

二、现代诗歌创作的问题

   为此我总想弄明白个中原委,于是,拜读了当今被诗歌圈主持们推崇的一些获奖诗人的作品。我发现,其实这些诗人朋友们一直都在试图用白话文诗写,对接或延续传统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习惯。他们一直都在尝试用重新规定了“内涵”和“外延”的现代汉语词汇搭建诗歌的“意象”。在这种创作实践过程中,他们最惯用的手法是卖力地把市井中的“白话”的句子打乱,以重组意象,并在之中揉进个性化的喜、怒、忧、思等“情”、“趣”和“志”,只是可惜,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处理好,以至于让人误解做“疯/痴女人”躲在灯火阑珊处发“臆症”,或泛言之做自言自语地抒发个性情致病征。其实,我确实觉得以上误解是因了写作者的修养不够导致的,如果对比几首被人认可的现当代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以及舒婷的《致橡树》等,这些人的作品在这方面处理的就比较好,原因是他们没有企图拼凑意象。

   其实,我们的传统诗歌也注重意象,却用的是那种工笔细描的手法,这类手法与中国画的画法出于一辙。或可用中国的菜系做比方,中国厨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究色、香、味俱全,如此烹饪出的饭菜是让人觉得有食欲的,中国古诗词意象的建构情同这类烹饪,因此读者觉得读那些诗词就情同吃宴席,有滋有味。

    简言之,中国现当代诗人一直在试图延续古代诗人的写作风格,承接其习惯和偏好,包括重意象,写各种景,喜抒情,写各类颇具个性化的情趣,只是古人凡事皆求中规中矩,用工匠手法或描绘景色,或以含蓄或委婉的方式抒发个性感受,而现当代写诗的人则趋奔放,近乎粗旷地拼凑意象,他们推崇把生活中符合文法的句子搓烂,然后堆砌成“诗”以考验读者对其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辨识度,去揣测他们自觉含蓄或委婉地揉进那堆词组中的个性化感受。而这在很多时候会给读者造成困扰!使阅读者感觉不适,更不要说获得些许的美感。这些也应该算是中国现当代诗词区别于中国古代诗词及当今外国诗的地方。

 三、中外诗歌写作现状

      我个人写外国诗也有年头了,我的个感是外国诗,特别是英诗依然很保守。不只是强调诗体、韵音、律、音步这些诗歌元素,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把诗用作了“武器”,用作了思想的载体,这或许显得过于拿写诗当回事,过于因循守旧了。而现当代中国诗人则因依然处于亘古雷同的文化生态圈,还是一如既往地只能写些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似的小景,抒发些极富个性的情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1401341.html

上一篇:投石问路:有没有可能与中国科技大学李保庆和田长麟等先生合作完成肿瘤新药研发
下一篇:潘学峰诗选-好为难
收藏 IP: 125.209.167.*|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