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列车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z1963 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为健康加油,为快乐加油,我为你加油!

博文

四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

已有 2109 次阅读 2023-4-26 12:34 |个人分类:科研报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四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

近期,有四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由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它们分别是:

1、山茶油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浙江大学委托,2023年4月25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山茶油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专家们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严肃严谨评价,一致认为:

该成果基于角鲨烯、甾醇等微量成分的高精度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发明了角鲨烯、β-谷甾醇作为特征标记物的山茶油鉴别、定量新方法。牵头制定了《Camellia Seed Oil》标准,2019年获美国药典委员会批准列入《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创新研发了无溶剂动态可控析晶、真空连续精馏及分子蒸馏耦合等植物甾醇、角鲨烯/烷、维生素E等功能因子制备关键技术工艺,集成构建了蒸馏馏出物等全组分梯次加工关键技术,分离效率显著提升。研发了山茶油微乳液的分子自组装低能自乳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易工业化等典型特点,微乳液制剂粒径范围1-100nm,包埋效率高达99%。获国家发明专利24件,制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28篇。关键技术获得了产业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高品质大豆油精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3年4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高品质大豆油精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专家们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严肃严谨评价,一致认为:

“高品质大豆油精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基于大豆原料品质差异,开发了绿色精准加工技术,与原有工艺相比,磷酸使用量降低约30%,液碱使用量降低约14%,吸附剂用量降低约20%,中性油损失减少0.2%以上。研发了大豆油脱臭智能调控技术,维生素E保留率达到95%,植物甾醇保留率达到90%,与原有工艺相比,分别提高10%和12%左右,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至0.2%以下,符合“零”反式脂肪酸的要求,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达到欧盟限量标准,实现了大豆油天然营养素最大限度保留和风险因子精准控制。先后在20家企业示范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230423/25d41a38473044672d9f6bd344e3dbe5.jpg

3、高品质葵花籽油、玉米油绿色柔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3年4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高品质葵花籽油、玉米油绿色柔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专家们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严肃严谨评价,一致认为:

“高品质葵花籽油、玉米油绿色柔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针对葵花籽油易出现气滋味不佳的问题,研究探明了油脂异味形成和迁移机制,创建了绿色柔性加工技术,实现了油脂产品颜色金黄、无异味;针对玉米油回色问题,探明了回色的靶向控制因子,构建了回色预判模型,解决了玉米油产品回色问题。基于绿色保鲜、营养素天然保留等技术,实现了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产品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最大程度保留。建立了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不同风味类型的评价体系和香型分类体系;探明了生香过程风味物质生成规律,开发了连续化留香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时间长的问题。研发了浓香型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的风味定向技术,实现了油脂产品风味精准化。开发的葵花籽油和玉米油新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美味的追求。成果已在18家工厂产业化应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4、储粮害虫智慧监测与绿色防控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南京财经大学委托,2023年4月18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储粮害虫智慧监测与绿色防控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专家们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严肃严谨评价,一致认为:

该成果针对我国储粮害虫防控中“监测技术落后”、“防治技术单一”以及“缺乏效果评估”三个瓶颈问题,系统开展了储粮害虫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绿色综合防治、防治技术应用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以粮仓CO2积累速率与储粮害虫虫口密度的精确耦合模型,开发了基于CO2信号的储粮害虫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储粮害虫嗅觉检测装置及控制系统;开发了基于新型储粮害虫熏蒸剂甲酸乙酯和工业化射频杀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制定了储粮害虫防治技术应用评价方法的国家标准,形成“储粮害虫智慧监测与绿色防控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

该成果创新性地采用储粮微环境CO2增加速率作为建立数量关系的基础指标,实现实仓CO2增加速率与储粮害虫虫口密度的精确耦合;首次构建了储粮害虫特征挥发物嗅觉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荧光定量PCR Ct值的储粮害虫磷化氢抗性遗传等位基因检测方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良好的科技支撑作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来源:中国粮油学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79-1385847.html

上一篇:七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成功评价
下一篇:封斌奎连任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会长、 汪冠军当选副会长兼秘书长
收藏 IP: 113.132.212.*|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