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馆员是图书馆运作的重要资源,模型(模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年1期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李杨、潘卫《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探索与研究》,该文构建了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模型,既有理论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特此予以摘编。
信息来源:李杨、潘卫.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探索与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21-27. (原文下载地址:http://www.tgw.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dxtsgxb/21-27.pdf)
1 缘起
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以岗位分类为切入点,拓展馆员分类维度,注重规划不同类型馆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优化考核机制和薪酬体系,给不同特点和发展志向的馆员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不断激励馆员自我实现,大大提升馆员队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馆员分类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的发展,要契合图书馆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真正了解馆员发展所需,在具体工作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配套实施,注重对个别问题的关注和管理,充分营造馆员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馆员的职业潜能。
2 模型
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模型(图谋注:原文为“交大馆馆员队伍分类”表),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模型
对于每一位馆员而言,“横向四大类”、“纵向五层次”的坐标体系,是最简洁、最清晰的职业发展地图,无论自己的起点坐标处在哪一类哪一层次,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判定一条或垂直或交叉的职业发展线路。厘清这一思路对于馆员个体而言可以实现快速定位、找准方向、明确实施;对于图书馆而言可以实现对馆员队伍的快速掌握、合理规划、宏观调控的整体建设。
“横向四大类”的馆员设置坚持契合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保持动态的调整和平衡,各具特色,各有专攻,同时又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构成有机整体。
“纵向五层次”的馆员定位分别为:
①领军型馆员(约占总人数5%):视野开阔,在图书馆宏观管理、学科化服务规划与设计、资源建设和组织、前沿技术应用规划等方面发挥方向性引领作用,带领图书馆持续开拓创新,保持图书馆在国内高校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岗位主要分布于党政联席会议的管理岗位和主要业务部门。
②专家级馆员(约占总人数15%):术有专攻,是在业务领域有精深造诣、并在国内外业界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主要分布于各主要业务部门,包括综合性的学科馆员、学科情报分析人员、信息索养和教学支持馆员、外文书刊编目馆员、电子资源建设和揭示馆员、技术应用及系统研发馆员、数字化业务管理馆员等。
③特色专业型馆员(约占总人数25%):业有所长,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是各项业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力军,主要分布于各主要业务部门,包括大部分专业学科的学科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系统网络馆员、智能技术研发人员、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策划馆员、科技查新馆员、知识产权(如专利)服务馆员、特色馆藏组织和服务馆员等。
④技能型馆员(约占总人数30%):训练有索,是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人员。主要分布于全馆各部门,既有配合特色专业馆员具体开展某项业务的馆员,也包含了在全馆支撑型岗位工作的馆员,如行政管理、宣传、学术交流、人事、总务管理馆员等。
⑤辅助型馆员:辅助岗主管(约占总人数5%)主要分布于读者服务部门,对基础服务等辅助岗位的业务开展进行管理、培训和监督;其他临时性、辅助性和可替代性的辅助型馆员(可以编制外的形式聘用或以学生管理员的形式补充,约占总人数2000),从事书刊上架、整理、流程操作等业务,需要时辅助某些项目的实施。
3 趋势
①辅助馆员向专业馆员转型。附着硬件设施的提升和智能的普及,原先定位于流通、借阅、查询等的基础服务岗位将逐渐萎缩,更多的馆员将转型到学科服务团队、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撑的团队中去。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馆员队伍最终会成为一个两头大中间大(两头为辅助型馆员和领军型馆员,中间多为特色专业和技能型馆员)的橄榄形结构。
②普通馆员向专业能手转型。高校图书馆身处高素质人才密集的大环境中,需要向师生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分析和跟踪服务,这对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图书馆需要对业务分工不断细化,合理设置业务岗位,科学调整人员配比,结合馆员的特点培养业务能手和专家,使不同层次和业务领域的馆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专业能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