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孩子他妈去哪了?这个假期的频率尤其高。高度集中的的两个时间段为:其一,7月8日至8月6日,我独自带小孩回三千里之外的老家,主要目的是会见亲人。父母一年比一年老了,小孩三岁半了,父亲是从未见过,母亲是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帮我照看小孩两段时间,合起来有一年左右,距离我这次回去也有一年多时间了。其二,8月11日至8月23日,小孩上幼儿园,试入园阶段。其中有三天是家长全程陪同,试入园期间下午3:30得接回。期间,我是小家小孩唯一的家长代表。全程陪同那几天,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所在那个小组,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位爸爸,不同的是,他们家去了三位家长(爸爸、妈妈、还有一位为奶奶或姥姥)。也许更多的是我方法不得体,我家小孩比较闹腾,幼儿园老师及其它家长建议:换妈妈来,换个人来(指老人),那样会好点。我们家实在是没得换了。岳父岳母也没能在身边,也远着呢。
孩子他妈去哪了?还真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她。只说“有事”或“没在家” 其实他妈妈在忙做实验、忙写博士论文呢。我作为博士“后”,觉得妻子这位女博不寻常,而且是相当地不寻常!
单说这个假期,真是一天都没歇过。其原本打算上学期早些结课,然后去上博士的学校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被迫加班加到7月12日才成行。8月15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了,原本希望早点回家陪小孩几天,导师布置了新任务,做系列实验,打算8月28日回家,因为8月29日得回学校,新学期要开始了。
妻子上博士算2009年就开始(那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差一分),2010年正式上。原本今年6月份可以毕业,实际也能毕业,已达到毕业要求、比如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妻子已发表的为7.92,科学院分区一区1篇,二区1篇(刚从一区降下来的)。用导师的话说是,刚进入状态。妻子自身角度,也是纠结不已。虽然2006年就讲师了,但就算博士毕业了,仅以当前的科研表现,晋升职称无望,希望能再做点有一定水平的成果出来。因此选择12月份毕业,种种原因,再晚也不合适。
妻子读博这些年,曾脱产半年,休产假休只休了三月。怀孕的时候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此时已属于高龄产妇,得“保胎”。上博士的学校宿舍是上层睡觉,下层为书桌,因此选择睡在地垫上。期间曾获得做国内访问学者(省教育厅组织)半年的机会,也有去国外做访问学者兼做博士论文的机会,考虑到“百年大计,育人为本”,选择放弃。小孩小,教学工作量超了不少,还得想方设法挤时间做实验。头两年是希望尽可能在自身工作的学校完成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等受限制,事倍功半,可谓焦头烂额(根本做不出高水平的东西来,无法达到毕业要求)。后来选择还是回上博士学校做实验,那样就得绞尽脑汁“找”,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误实验,还得考虑尽可能地对小孩影响小一些。挤出了几个半学期,搭上了几个暑假,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博士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为一区论文,过程比较顺利。
妻子完成博士论文初稿后发给我。我的回复是:“博士论文,我浏览了。辛苦了!我很满意,并为你感到骄傲与自豪!”我对她从事的专业完全不懂,但觉得形式上几近完美,仅是就致谢部分向亲人致谢部分提了点修改意见,建议改为:“感谢我的亲人,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给我信心,催我奋进,给我勇气去面对失败和挫折,成为我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陪伴我度过博士生活的每一天。尤其要感谢我的儿子王sy。虽然他今年刚上幼儿园,但他曾陪我一起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那时他还只是个胎儿。在我攻读博士的日子里,经常短则数天长则数月离开家里,没能陪伴在他的身边,然而他是那么地‘理解’我,从来都是不哭也不闹,还时不时给我带来种种喜悦和欢乐。”感谢父母、岳父母等亲人,可谓真情实感,至于感谢我们的儿子,是我建议补上的。我自身的角度,“相妻教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觉得对父辈有愧,与父辈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妻子的老家,小孩没去过,我和妻子也是七八年未回了。
妻子读博期间,我也算是折腾不止。实事求是来讲,我履行“相妻教子”这一责任是打了折扣的。单单是图书,出版了“专著”3本(其中一本再版),任“副主编”一本。三本“专著”均得过所在市或省文化厅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虽然水平实在不咋地(没得过一等奖),但说明曾经折腾过(至少得一次又一次填报评奖材料)。
我知道类似妻子这般的“女博”还有不少,单单是她的同龄同事就有多位,境况大体相似,可谓个个不寻常。妻子为博士“前”,我则为博士“后”,作为博士“后”视角,或许会有更深刻地感受。发现妻子8月24日的QQ签名:“一个半月未见,望着电脑屏保上的小孩,似有一缕阳光,渐入心底。”回顾过去,粗领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展望未来,细思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