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高校,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申报(申请)——包括基金项目、成果奖、人才计划、职称等等,难以一一。本文将其统称为“申报运动”。可谓此起彼伏,百味杂陈。
个人参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已有十年历史,参与过国家的、教育部的、省社科规划办的、省社科联的、教育厅的、校内的。有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报,也有以主要成员参与申报,少量“友情参与”式申报。有成功,也有失败。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报的,即便成功了也是“小”成功。没有“大”成功的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硬实力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软实力(比如所在单位、职称、学历等等)的原因。软硬兼施,软硬兼行才行。多年的“运动”,不仅没有运动开,反倒运动“蔫”了,近年对各种项目申报似乎有些“麻木”了。当前的项目申报好些是有申报门槛的。科研成果被认可也是有门槛的,比如项目到帐经费多少,项目排名第几,成果发表出来是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如此等等。如果明知“无意义”(不被认可、经费少或者没有),如果可以自主选择,无用功自然会选择少做或不做。好些申报的运动量并不小,那种望眼欲穿的等待滋味亦不好受。
参与成果奖申报也有近十年历史了,参与过数次,包括教育部的、省社科联的、文化厅的、所在市的。虽然是做“小二”(二等奖)、“小三”(三等奖)的命,但好歹算有点收获。最近与友人聊起教育厅组织的社科成果评奖,全省300项获奖名额。它是限项申报的,我以前以为只要出学校就能得奖。后来发现其实不然,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限报10项,高职高专限报5项,有国家重点学科之类的高校最多可报40项。我测算了一下,估计会超过1200项,也就是即便出了学校得奖率也就是25%。限报10项是什么样的局面,有的学校是直接分配,有的学校是校内评审。得了奖有什么“好处”,所在学校的政策,这个层次(厅级)的奖励力度甚微,奖金1:1配套。据个人了解,奖金也就数千元(我知道有些厅级奖是没有奖金的,这样的话到学校层面会是“一无所有”)。得奖不容易,众所周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部分高校是绝对的得奖“大户”;部分要人、高人得奖优先……
“人才计划”申报参与过一次,去年9月填的表,今年4月未见结果。“职称”申报参与过,其中滋味说不好、不说好。
种种申报运动,要么是“运动员”,要么是“啦啦队”,主动参与有之,被动参与甚至“被参与”亦有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