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已有 6411 次阅读 2014-3-27 10:54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评估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一文。次日10点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检索,相关结果已为206条。笔者留意到,3月26日12点41分,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亦进行了全文转载(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4560)。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我的第一读后感是: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首先我赞同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观点,文中内容确实反映现实,关照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教育部、乃至文化部等图书馆评估政策制定方、图书馆、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我国图书馆评估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近年最具影响力的是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评估(图书馆涉及两个测评点:一个是定性指标“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一个是定量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种种评估。图书馆评估有其积极意义,比如促使有关方面关注图书馆事业,投入经费。其消极意义也有不少,比如关注是“突击”的、投入是“突然”的,导致问题也是“突出”的。
   熊丙奇先生开头那一段文字我一开始是存疑的,做一点个人化的释读。“该校负责人”的第一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不相信有“300万册电子书”,电子书通常是论种,假如是300万种,那是什么样的概念?据笔者所知2011年超星公司宣传的是“18年坚持中文图书的数字化,240万种数字图书”,个人推测采信的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因为据笔者了解书生、方正电子书等量不是很大。其实那个240万种是有水分的,比如一种书可能存在N条数据,也就成了N种书;书的质量良莠不齐(练习册、模拟试题等等亦在其中)。某高校馆读秀平台“图书”类文献传递量,2011年为1164次,2012年为1125次,由此,笔者推断电子书使用分流的影响非常有限。又据《2013年度美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3 Survey of Ebook Usage in U.S. Public Libraries)综合印象是:电子书的使用,由于受阅读设备、流通约束、经费、电子馆藏规模等的制约,当前还属“非主流”、“非典型”,处于探索与发展期。夸大电子书的作用不可取,当前,电子书的作用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专家们的要求不无道理。关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那是对“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的要求,其他类型的少一些。这个要求确实不靠谱,当前纸质馆藏利用率很低。笔者曾获取9所不同类型高校(包括985高校2所,211高校1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类1所)图书馆2010年至2012年的“文献利用率分析(按册)”数据,“分类借阅统计”数据,得到的印象是:可借文献馆藏量逐年递增,借阅量逐年锐减,利用率逐年锐减;年借阅册次锐减;被借阅的书平均每年被借次数逐年递减。图书馆馆藏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死书”,有的本身属于应该剔旧的书,有的是因为馆藏布局或书目数据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实死亡”,假如能有20%的图书“活着”(图书质量可取,借、阅方便)那算很理想的状态。当前很多图书馆的重要功能成了“藏书楼”,单单是存放那些书都相当费劲。号称200万册图书的,不见得能有50万种书,馆藏激增的图书馆,图书副本量可能相当惊人。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部分图书馆削减数字资源经费,以求纸质图书够数,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
   关于图书馆评估,不仅要认识到“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更要认识到“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指导思想没有错,只是有待于切实付诸实践。

       
延伸阅读:
1 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

http://zqb.cyol.com/html/2014-03/26/nw.D110000zgqnb_20140326_7-02.htm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

“我们已有300万册电子书的电子图书馆,可专家们认为这不算图书,他们要求的是纸质图书。”最近,笔者到一所新增本科院校考察,该校负责人告诉我,教育部门对新增本科院校的评估,有一项指标是“生均100册纸质图书”,学校有两万学生,达到这一指标要200万本图书,但他们根本做不到。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这一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专家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数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指标,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

其实,对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这一指标,多年前就有高校领导“炮轰”,但没想到,这一指标在电子书大为发展的今天,还成为各校接受评估的“硬指标”。表面上看,教育部门要求高校重视图书馆建设的初衷不错,可是,强调图书的册数,不强调图书的质量、不关注图书的借阅、使用,结果适得其反。有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经调查研究发现,某高校图书馆新进图书的借阅率在40%~60%。

高校人才培养和图书馆使用之间的合理关系是,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提出阅读参考书的要求,学生必须到图书馆(或下载电子书)阅读相关内容,才能跟上课程进度,参与研讨,学生参与课堂研讨的情况,作为课程成绩之一。哈佛大学号称有上百座图书馆,其图书馆的利用率很高,原因在于教师在上每门课时,都提出参考书的要求,一门课要求学生看10本参考书,是常有的事。而且,学生不得不看,因为老师要求研讨课上,必须用参考书的内容参与讨论。

我国的很多大学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人才培养和图书馆是脱节的,大学图书馆在很多高校派得最多的用场是作为自修教室。原因在于,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投入不够,老师对教育教学并不重视,基本还是采取灌输模式,学生仍旧以应试方式学习,只要学期末通过考试即可。这种情况下,就是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配备多少图书,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要让高校重视图书馆,学生重视阅读、与图书馆为伴,关键在于让老师重视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老师会开出书单,要求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老师的书单准备图书,这样也就形成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由此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和配备的图书馆藏书,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而不是只是一幢供检查、参观的建筑物。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分布在学生生活区、宿舍楼下就有图书馆相比,我国大学喜欢把图书馆建设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的离学生生活区很远,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去。

类似的做法,在我国高校中并不鲜见。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有高校购买六千万元的设备,一次也没有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高校购买设备而不使用,与购买图书没人借阅,是一个道理。学校购买设备,是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预算购买的,不执行预算是违规,但购来设备,又无处派用场,而且还存在没有维护经费的问题——维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于是设备闲置。以后有人会问,既然设备不用,为何要列入预算?这就要追问负责预算审批者的主导思想了,为防止高校滥用经费,在审批项目预算时,都要求高校提出设备费,而且这要占大头,主管部门的思维是,好歹也可为高校增加一批资产。至于设备究竟派什么用场,不是他们操心的事。

在购买设备这一问题上,合理的逻辑是,由教授们根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购买设备的需求,给教授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而不是由上级部门事先“预算”。为防止经费被滥用、挥霍,要求所有财务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重硬件投入、轻教师作用的发挥,不积极建设软环境,反映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发展教育的思路还十分粗放,这非但不利于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反而会制造急功近利、形象工程、铺张浪费。从2012年起,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已达GDP的4.28%,近年来教育投入也持续增加,要让教育投入产生实效,必须改变粗放式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式,积极改善教育的软环境,让教育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2 蒋鸿标,程海赟.改进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图书馆建设,2009(7):67-69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有两个测评点:一个是定性指标“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一个是定量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即高校生均图书,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为 100 册 /生,工科、农林、医学、艺术类院校为80 册/生,体育院校为70 册/生;生均年进书量,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艺术类院校为4册,工科、农林、医学、体育类院校为3册。而对“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统计仅包含印刷型文献,不包含电子文献。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迎评图书馆为了达标往往通过增加复本、购进大量旧书、发动师生捐书等来完成馆藏任务。这种“重量轻质”的评估指标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1)评估指标中导向性不够突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评估指标理应以服务评价为主要导向。但目前评估指标并没有突出这一点,而是以 “生均图书”为重要指标,“重藏轻用”的思想没有改变。(2)缺少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测评。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以藏书量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馆藏质量、服务水平、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及读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而服务水平和信息开发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馆员素质的高低。(3)缺乏对信息开发和获取能力的测评。何一个图书馆,仅仅依靠自身馆藏都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全部文献信息需求。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是馆藏资源的后盾和必要补充,也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4)从评估的主体来看,基本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成评估组,其成员大多以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为主,几乎没有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或馆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只注重对办馆条件、管理水平等宏观方面的测评,而忽视对文献工作水平(如文献分类与著录的准确性、文献组织的科学性等)、读者服务水平等微观方面的测评。
改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想:(1)全面进行馆藏资源评价。图书馆发展到今天,文献资源的概念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发展为包括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在内的多种文献类型并存的局面。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虚拟文献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纸制文献。也正因为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收藏所有的出版物,所以“存取”的意义远远大于“拥有”。因此,对图书馆电子文献和虚拟文献的考查也更为重要,考查内容应包括购买的数据库数量、学科导航的种类、免费资源的组织和整合力度等。(2)重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测评。(3)重视办馆效益的测评。(4)重视学术水平的测评。(5)重视馆员业务素质的测评。(6)重视文献分编质量的测评。(7)改进评估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79608.html

上一篇:关于博客
下一篇:2013年部分图情期刊载文量
收藏 IP: 221.178.188.*| 热度|

6 赵美娣 许培扬 曹聪 刘桂锋 阮仪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