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转载]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

已有 3171 次阅读 2014-3-12 11:30 |个人分类:学海拾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图书馆学家, 张厚生 |文章来源:转载

转载自: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116-118,122.

1982年1月,张厚生老师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当时称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工作,他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4位图书馆学硕士之一,读研期间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学术上颇有建树,发表多篇论文。笔者85年曾经和张老师一起参加过全国的图书馆学术会议,与会的老专家们称他为图书馆界的闯将,可见他当时在图书馆界的影响。
      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张老师历任图书馆业务秘书、馆长助理、副馆长、研究馆员和图书馆学硕士导师,直至2007年退休。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凭借对图书馆的理解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洞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对策,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和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队伍建设、图书馆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专业教学与学术科研等几个方面回顾张老师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通过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关键事件的挖掘,展现张老师勤俭敦厚、爱岗敬业的一生。
1 以人为本,重视专业队伍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界普遍人才匮乏,当时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多,图书馆学科班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张厚生老师到东南大学后,深得刘平馆长、朱斐馆长的信任和重用,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张老师提议引进本校优秀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这一建议得到馆领导的采纳和学校的批准,1982年留了2位,1983年留了我们8位学理工科的,同时还从院系和校外引进多名业务骨干,并鼓励若干同事在南京师范学院夜大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馆的专业技术力量在当时的江苏高校中名列前茅,后来除了我担任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外,苏卫平担任学校图书馆副馆长、档案馆馆长,钱杰生担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朱亦年后调到南京大学任信息中心主任,其他同志虽然离开了图书馆,但在业务上也都有所建树。
     我们这批经选拔留校的学生,由于是非图书情报背景,刚开始工作难以适应。为了使我们更快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图书馆举办了图书情报进修班,让我们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一同参加学习的还有本校院系资料室和南京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工作人员,张老师担任班主任。进修班的学习历时一年,通过学习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大家都很有收获,田红梅同学后来担任了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的图书馆馆长。
     当时的东南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没有足够的图书馆学专业师资,图书馆就邀请了南京图书馆的卢子博馆长、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吴观国馆长、王可权馆长、钱金虎馆长等参与授课,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又有实践经验,给我们讲授图书分类、图书馆学基础、读者工作、藏书建设等课程,南京师范学院的赵馆长给我们讲授工具书的使用,本校洪流副馆长、梁美云、时巨涛、陈骥、张厚生等老师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培训班的学习最后还安排同学们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实习,参观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区图书馆等相关单位,要求每人结合实习完成结业论文一份。培训班老师的联络工作基本都由张老师负责,结业论文也基本上都是他批改。当时张老师的爱人还没有调来南京,他在南京独自生活,很有年轻人的激情,平时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进修班的任课老师都学有所长,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精英,也是省学会和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业务实践和管理经验都很丰富,学生们也来自校内校外,20多年后我在给江苏高校新进人员培训班上讲授资源共享时,在PPT中特意放了一张当年进修班学生的毕业合影,指明这就是图书馆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个典型范例。
2 改革创新,加强图书馆情报工作和现代化建设
      张老师注重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行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经他建议,1984年学校将科研处所属的各系所资料室与校图书馆所属的系所图书室合并为各系的图书资料室,业务上由图书馆统一管理,理顺了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之间的业务关系。张老师着眼于图书馆工作的未来,强调图书馆的组织建设,建议图书馆成立情报服务部、技术服务部、教研室、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外国教材中心、采编部、办公室等九个部门。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在此之后,教育部有关部门曾专门在南京召开会议,探讨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议题。
      组织架构确定以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做了两件对现在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事情。一是1984年11月建立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服务水平,我馆在国内高校中最早一批开通了美国DIALOG系统联机检索服务,这项工作中张老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开通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多次组织使用培训会,介绍使用方法,当时国内的科技情报信息非常匮乏,DIALOG系统的引进和培训深受校内外读者的欢迎。后来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和用户尽快了解熟悉相关知识,馆内又研制了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邀请了武汉大学陈光祚老师做鉴定。当时我馆的DIALOG系统除了开展情报检索外,还提供定题服务、原文订购和科技查新等服务,为日后的信息咨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成为教育部第一批设立查新工作站的单位,直到现在我馆科技查新工作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二是开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985年我馆筹划在目录查询、流通、管理等工作中推广计算机的使用,以适应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潮流,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1987年上半年,我馆和校计算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多用户图书情报检索与流通系统”在图书馆流通部开始试用,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89年以后,图书馆又自行研制了一套“集采编、流通、阅览、期刊管理等工作”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正是有了这些技术基础,在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ALIS)一期建设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开发的软件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先进经验,联合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研制了享誉全国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3 创办专业,投身信息检索教学
      张老师自从到图书馆工作以后,一直积极在东南大学校内推广信息检索教学。我最初见到张老师是在1983年学校五四楼的大教室里,他为我们系的毕业班学生讲怎样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书的课程,该课程一开始是选修,后来文献检索课就在全校范围内普及。1985年,学校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牵头,以图书馆为主体,联合各系选派的教员,共同成立了“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组,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授课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在此基础上申报的“情报检索课程的创新和实践”荣获199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为本课程配套编写的《情报检索》(后更名为《信息检索》)教材也先后荣获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为了不断适应新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该教材曾多次修订再版,被多所高校和单位选用作信息检索课程的教材。1989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曾两次发文,由东南大学图书馆张厚生牵头主办全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两次办班均受到省内外的广泛好评。
      在举办图书情报进修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图书情报人才紧缺的现状,张老师建议并积极筹备创办图书情报专业,该计划于1983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当年即开始招生。虽然是大专层次,但在教学安排和课程讲授等方面都严格管理,1989年和1991年学校先后两次嘉奖图书情报专业,到1992年该专业因学校专业调整,合并到经管学院时,已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有几位留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很多毕业生后来都成为行业内的业务骨干。
      张老师一直对创办专业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2002年底我到图书馆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张老师跟我谈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当时虽然馆内有不同意见,但他认为图书馆的整体工作在提升,我们要建立研究型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馆内学术研究,提高馆员素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了创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张老师积极奔走,北上西进调研,全身心地准备材料,并请彭斐章和倪波两位教授撰写了推荐意见。当时我也在学校积极做工作,强调研究生教育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准的影响,最终学校同意了设立图书馆学硕士点。2004年,在图情专业离开图书馆十多年后,我馆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培养了近30名毕业生,其中我馆就有10位馆员在此硕士点获得了学位,他们当中3人担任了部门主任。我想,当初如果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们的图书馆学硕士点。
4重视学术,扩大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影响力
      张老师长期担任图书馆业务秘书、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和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身体力行,带头做好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在图书馆开展图情专业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教学时,就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如研制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参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修订、参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参加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钱亚新集》等专业书籍的编写。他先后主持了江苏省社科“七五”、“九五”、“十五”三个规划项目,以及“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申报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96BTQ005)”获准立项,这在当时的图书馆界十分难得。
      张老师也非常注重对东南大学图书馆史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为了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他曾深入到东南大学首任馆长洪有丰先生的故乡搜集、考证一些历史史料,也曾收集过对东南大学有较大贡献的业务副馆长朱家治先生的资料。他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志要(1902-1998)》一文收录于《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三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一文收录于《百年建筑:天人合一,馆人合一》一书。
5 勤俭敦厚,积极提携后学
      张老师1994年卸任副馆长,担任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开始他有些不适应,但他以图书馆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新领导班子。他在日记中写道“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推诿,参与而不干预,和全馆同志一道在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办好东大图书馆,为图书馆上新水平新台阶而继续艰苦努力。开道人不拦道,做人梯而不做滑梯”。在对待工作和同事们的态度上,他要求自己“调整位置,积极支持,多干实事”。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图书馆人对工作的热爱,后来他把重心转向教学和图书馆学术研究。
      在情报所招收研究生后,很多同学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张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有的同学本科学的其他专业,基础欠佳,张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鼓励并循循善诱,打消其顾虑。有一个学生因分数差一点而遗憾的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张老师也一直关心,不断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并让其参与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张老师在生活上对学生们也照顾有加,定期请外地的学生到他家中打牙祭,改善伙食。
      张老师一直对后学尽力指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文检课时,他对年轻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准备备课笔记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编辑《情报检索》教材时,他大力启用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教师享受“编书”的乐趣。在馆工作的双学位馆员想考博士,他积极给予鼓励并极力推荐,这位同志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教授。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申报了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并获得批准。这是我第一次主持科研项目,张老师在研究规划、人员组织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让很多部门的年轻同志参与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在结项前,我去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当时也没有考虑再回图书馆,就请张厚生老师负责后期工作,并嘱咐可以不挂我的名字,但在最后结项时,张老师依然坚持把我放在第一。在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我也只是在项目申请时做了一些工作,若干年后结题时,张老师还是在参与人员中保留了我的名字。这一方面反映出他关心同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能继续回图书馆贡献力量。
      还记得2006年张老师刚刚检查出身患直肠癌时,我们觉得他会渡过难关,一是他的体质一向较好,平时走路很快,二是我周围好几位患有该病的老师(包括前面提及的洪流副馆长,现已95岁)最终都得以康复,但张老师的病情发展不如人愿。在整理出版他的个人文集时,起初书名定为《书苑别录》,我特意建议忌用“别”字,后来改名为《书苑文丛》,但张老师还是匆忙地走了。张老师,你虽然走了,但你的为人为学、音容笑貌以及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将一辈子留在我们心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75284.html

上一篇:图书馆馆藏去哪儿?
下一篇:谁来规范学术规范?
收藏 IP: 221.178.188.*| 热度|

1 刘桂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