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来,机构库的研究与实践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笔者2013年2月4日利用CNKI检索,“核心期刊”范围,篇名中含“机构库”48篇、“机构知识库”151篇,“机构典藏库”5篇。由此可见一斑。
又据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对解决‘学术交流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传播和共享利用,还能有助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本身的知识管理和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同时由于提高了论文的可获得性,文章的被引次数继而提高。对学者和机构来说有助于提升声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有助于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
根据openDOAR,截至2012年5月6日,北美洲的机构库数量达到472个,其中美国的机构库数量达到了396个;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为1022个,其中德国有152个,英国有207个;而在亚洲,中国的机构库数量为34个,日本有137个,印度有54个;澳洲有69个机构库,其中澳大利亚建设56个;南美洲现有153个机构库,其中巴西拥有62个。非洲的机构库数量也达到了50个。”
简而言之,机构库建设叫好不叫座。笔者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所关注、亦有所实践,试图道破此现象根源何在。
笔者曾对某211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部负责人就机构库建设进行过交流。其所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条件很好,围绕机构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当时只探索性的较为系统的做少数几位知名学者(得到相关学者的许可与支持)。笔者留意过,该校一个二级单位仅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就有近300篇。理论上说,机构库建设太有意义了。然而,鲜有学者支持,因为开放利用自身的学术信息资源存在种种风险,头号风险是很可能陷入“学术不端”泥潭中,得不偿失。每每遇到有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等利益攸关的时刻,这里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十面埋伏”,令人不寒而栗。此情此景,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并不陌生。
笔者知道另一高校图书馆亦想赶时髦开展机构库建设。据了解该校科研成果论数量亦相当丰硕,但SCI收录论文每年只有数十篇(且影响因子偏低),更成问题的是其中还存在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数据造假、署名不当等),“高水平”成果如此这般,更多不能“见光”的科研成果可想而知。个人认为实在无建设的必要,真的想做点事,还不如较为深入系统的做做所在学校科研成果库(先从“题录”信息做起,暂不考虑全文的开放利用)之类。另一方面,当前图书馆采购的不少数字资源提供机构检索等功能,某种意义上已经是现成的“机构库”,图书馆的职责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为什么“我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为什么外国的机构库建设也好不到哪去?“学术不端”问题当属重要影响因素之一。openDOAR收录的已建成的若干机构库,不少属于象征性的,记录量、更新频率、使用价值等方面不尽人意。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延伸阅读:
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659414.html
上一篇:
科学网学术打假跑偏了下一篇:
过年回家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