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暑假乱读书

已有 3361 次阅读 2010-8-1 17:28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阅读, 悦读

    近20天的假期,照例是乱读书。从7岁入学开始算起读了近30年书,其实并不会读书,也许并非一个“乱”字了得。我心向往做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以祈求一种怡然自得的宁静,因而需要时不时“感”与“悟”。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系统读点史书。好几个假期了,“书”算是准备了一些,是“电子书”,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新唐书》、《明史》、《清史稿》等等,因为古文功底浅,且需要大量的时间,还费眼睛,始终是敬而远之。其次是读一些哲学书籍,尤其是西方哲学书籍,读哲学书感觉很吃力,真正要读懂,需要大量时间去领悟,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再次是一些怡情养性的文学书,偏好学者散文,虽说零零星星,倒还算心安。
    我不那么想做但还必须得做的事情是专业学习。我从事的是图书馆工作,当前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底子薄,见识短,需要有意识的加强学习。个人专业藏书仅有200种左右,这个假期居然有20多本新书待学习。有的需要精读,有的泛读即可,有的属于买错了(浏览一下目录即可)。关于情报学的一套丛书,需要慢慢看(或需要的时候再看)。现阶段的我属于功利性读书,“专业学习”是一条始终贯穿的主线,从不敢怠慢。
    最懒散,也是耗时最多的是浏览博客,几乎是每天必读。范围很窄,且多属于浅阅读层次。主要关注的是图情博客(亦包括书社会、E线图情),此外就是科学网博客。图情博客当前处于“休克期”(或“休眠期”?)耗时并不多,浏览科学网博客的时间更长一些,我喜欢阅读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先进们的学习与思考。
    近20天来,最有共鸣的阅读体验有三点。一是来自《中国图书事业史》( 来新夏.中国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这是一部专题史著作,反映自古代至1949年以前中国图书事业悠久历史进程的一部通史。可以说是来新夏先生近30年的辛勤结晶。2008年86岁的来先生“以一个多月的时间,夜以继日地通阅了全稿,除了个别的手民之误和引文校核等有所订正外,应该说已经臻于完善。”个人认为,这样一部39万字的著作,确确实实是臻于完善,实属难能可贵!来先生的学术精神,令我敬服不已。二是来自《中国古代的禁书》(平夫、黎之 编著.中国古代的禁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12),从这部书,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禁书的思想与实践。《西厢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曾是禁书、不少传世禁书的作者是个永远的迷,比如《金瓶梅》的作者……禁书学“总结古人的禁书经验,比较利弊得失,还是开拓、研讨、弘扬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促进现代文明的建设,都会呈现出不可估量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意义。”,而作为有志于教书、编书、著书的读书人,察古观今,值得三思。三是来自《当代中国研究》(1994-2008,据说已于2009年年底停刊)。主办者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是在美国注册的学术研究机构,集中海内外学者的智慧,本着“自由、求实、科学、创新”的精神着力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本真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应该接受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接受文化和知识中内蕴的科学精神、文化品格修养和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念,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意识和精神,宽容、善良、理智、通达的气质和胸怀,并养成文明、理性、智慧、高尚、不迷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有主见、负责任的人格。”(见:王长乐.反思“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当代中国研究,2008(1):82-95)。虽然尚有许多观点和立场,并不一定正确,笔者并不赞同,但其呈现的“自由、求实、科学、创新”的精神,令人兴奋。“学术自由”是学人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下会有更多的“学术创新”。
    俗话说:学不完的打(指武术),读不完的书。读书是需要缘分的,有书读、会读书、读懂书……,这些都是“缘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越来越乱,越来越不会读书,但值得庆幸是,越来越趋于“悦读”了。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349158.html

上一篇: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知识简明问答
下一篇:一声叹息:又闻博士生跳楼自杀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赵星 王桂颖 郑永军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