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第一“作者”

已有 3800 次阅读 2009-10-4 17:22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散文, 作者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指第一次做“作者”。若干次第一次做“作者”的经历,令我难忘。
    最早做“作者”是 1987年,那时我虚岁13岁上初中二年级。语文老师陈礼保老师将其任教两个班级第一名的作文,制作成黑板报。开学初,作文题目是《我在妈妈的心目中》。我的作文被认为是第一名,除了在课堂上由陈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外,在第一时间制作成黑板报。那期两个班上的黑板报就是我的作文,上边醒目的书写,“作者:xxx”。制作成黑板报是一开始布置论文作业时就说好的,只是我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意外“着实”风光了一把。“作者”二字,彼时彼刻在我的心目中无比神圣,原本感觉遥不可及。对“作者”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开始讲解古诗作者及作者背景。喜悦与自豪感,只能回家与爸爸分享,爸爸曾为我的“作文”启蒙教育曾下了不少功夫,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黑板报上的“作者:xxx”其实我瞟的次数很少。倒是有同学不服,曾收到匿名纸条。不久之后的第二篇作文《我在爸爸的眼里》,我享受到了几乎同样的礼遇。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好景不长,学期尚未结束就换了一名新来的(估计是刚参加工作)女语文老师。
    我从内心感激陈礼保老师。他那颇为夸张的举措,给予我震撼与力量。也许这是陈老师的教育方法。班上的同学一致认为陈老师为好老师,深受同学们的好评。2005年暑假,我在老家举办婚礼,我向父亲提别提出邀请陈老师,因为陈老师已随儿子住县城,我也不清楚是否通知到,颇感遗憾。2008年暑假,我回老家接父母到我工作的城市住段时间。在县城倒车的时候,偶遇买菜回家的陈老师夫妇,格外高兴,简单驻足聊了聊我的近况,显然陈老师见到我也很高兴。此时的陈老师感觉有些苍老了,有点虚胖,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心疼。我们一行匆匆赶路,并未说起第一“作者”之事。
    此后,我做“作者”的机会多起来了。高中时在校办文学校报上露过脸。1996年,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别了,我的胖教官》被校报刊登,并与校报编辑袁军老师结缘,开始了我的三年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学生编辑之旅。《南风窗
》还曾刊登过我写得两则小幽默,给过40元稿费。2000年我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我已忘记是《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谁在先,但《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是内刊,而且在2001年后就被迫停刊了。2001年至2004年,我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曾发表8篇论文,那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双月刊。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00期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大树青藤不了情》记述了那段情缘,并以作者代表的身份被刊登了出来。2004年我还还曾专程拜访过李春源老师,李老师热情接待了我,领我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并赠与我好些宝贵的资料。2006年开始我做《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图林漫步专栏作者,《图书馆专刊》现已更名为《图书馆报》,我目前仍然遵守2006年与袁江编辑的约定积极撰稿。2009年9月,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第一次做了图书的“作者”。
    饮水思源。我感谢陈礼保老师,感谢袁军老师,感谢李春源老师,感谢袁江先生,感谢所有那些默默教育我扶持我做“作者”的人(有许多我不知道其姓名)!前路正长,我在继续为更好的做“作者”而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259701.html

上一篇:图书馆技术人员能“转行写论文”吗?
下一篇:关于赠书的补充说明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