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故乡见闻

已有 4112 次阅读 2009-8-6 10:24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农村, 散文, 故乡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农村走向城市,日渐远离农村。暑假得以亲近农村,亲近故乡,特此记叙。
    江西某村,我的故乡。这是一个千年古村,有千余户人家。典型特征是城乡融合,“古典”与“现代”交汇。大概与地形地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与时俱进的生活需求有联系,村子新盖了许多楼房,而且多在老村周围的耕地或山地,村子大范围拓展了。过去的房子是砖瓦结构,基本都是二层,一层住人,二层储物(包括粮仓等,二层的地板是梁和木板组成),现在都是钢筋水泥结构,通常是三层以上(据说最高的是七层)。不少房子从外形看,可以说是高级别墅。村子没有通自来水,古井大都闲置甚至废弃了,现在多是自家打井(压水井),有的还通过水泵,形成同自来水一样的供水系统。
    原本是农忙“双抢”季节,但是村子里边已无法见到过去的繁忙景象。耕地原本就不多,家中多为老弱留守,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外出务工(以广东、浙江、福建居多)。很多人家已不种地,或荒废或给别人种。耕地早些年是许多人家的烦恼,因为需要交公粮余粮等之外,还有若干摊派,现在即便是荒废了,还可以得到政府一定数额的补贴。种地的人,耕作方式也变了,用上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我见到一块水田里,有一老一小:老年妇女年龄在60岁以上,手持一把秧苗弯腰低头在插秧;白静的小女孩大约六七岁,在水田里自娱自乐。那样的景象,难得一见。插秧方式是沿用的,但以往60岁以上的老妇人下地干农活比较少见,农村的小孩多是黝黑的(尤其是在农忙季节)。我还看到一幅收割水稻场景,收割机在收割,收割机上两个人,地里还有四五人负责扛稻谷,一包一包背到地旁的汽车上。要是在20年前,我想那块地的景象:两人在操作打谷机,两三个小孩踉跄着给操作打谷机的大人运送一把又一把水稻,四五人在挥舞着镰刀收割水稻。地旁的小道上,停着的是一辆独轮车(可以装6包左右稻谷,道路是50公分左右的田间小道),假如没有独轮车或者道路不好走,那就只有靠肩挑背扛往家里运送了。
    城乡差别是越来越小了。交通便利了,道路是村村通的水泥路,车是多种多样,有小轿车、摩托车、电瓶车、农用三轮车等。农村里的蔬菜,以往是自家种为主,现在是自家种为辅,更多的是外地贩运过来的蔬菜。家电下乡,农村用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等电器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了。网吧也有多家。据说电脑甚至小汽车成嫁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村里不乏不协调景象。村里有古建筑300多处,祠堂34处,如今不少是衰败了,以往较为空旷的晒谷场,密布着近年新盖的房子,在村子里找路有一定的困难,一不小心就走进死胡同。村子里的好些路旁杂草丛生,倍感萧条。村子里的公共厕所,一如既往的脏乱差。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都在变。总体也许是变好了,但只是小好,远非大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247756.html

上一篇:图书馆史研究有感
下一篇:北方一村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苗元华 蓝劲松 王立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