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信息:聂震宁.书生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ISBN:9787020179213;36万字)
圕人堂成员“西安小图”在圕人堂群中推荐聂震宁《书生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随后,我通过微信读书,从头到尾阅读了,花了9小时28分。中间我发了一条“推荐”信息,评论为“细致入微的观察,耐人寻味的思考。”。读完之后,我急切地分享我的读后感,题名为——聂震宁《书生行》,书真好“舒甄好”。
聂震宁,1951年1月生,出生于江苏,成长于广西,求学于北京。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首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人之一。《书生行》为著名出版人、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厚积薄发之作。“一部用理性的爱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之书;一部能引起读者阅读经典欲望的阅读之书;一部有情有义、动人心魄的情感之书。”该书“构思于六十年前一个雷雨之页,成稿于二〇二二年八月五日凌晨,修改于二〇二二年九月一日清晨,再改于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夜。”扉页“献给我所有的老师”,题记““六十年前的一出梦,那梦里的一声钟。所有人事均为虚构,唯有感情是真。特此声明。”六十年前指1962年,虚数便指聂震宁的初中阶段。聂震宁《我怎么写起小说来了》(创作谈),“近些年来,许多读者可能比较多地注意到聂震宁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全民阅读和校园、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还有一些读者大概还记得,聂震宁曾经是一个出版人,做过出版社的社长和出版集团的总裁,……”“在我进入渐渐老去的岁月之后,我最急于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感恩老师,甚至可以这么说,上述种种题材我可能都将因为环境所限或者时日精力不济而无力完成,而感恩老师这件事情,如果我未能去做,我将不能原谅自己。我一直想着要写一部小说,感恩我中学时代的老师们,特别是许多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说是虚构的,可虚构中有想象、有经验,更有思索与愿景。小说正面虚构描写中学教师们的教学生活,实在是出于在中学母校的阅读与观察。这首先要拜我的中学母校图书馆所赐。在中学母校的图书馆,我读到了苏联著名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的长篇小说《教育诗》。初中三年级期间,学校老师们组成了许多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我报名参加了课外阅读小组,因为比较欣赏我的语文老师是这个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讲述图书馆阅读的常识时,指导我们要认真检索图书借阅卡片,他举例告诉我们,苏联的《教育诗》,既不是论教育的论著,也不是诗歌作品,而是长篇小说。我爱读长篇小说,后来就去学校图书馆,把这部作品借来读了。”
以上是我对聂振宁《书生行》的简介,我摘编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关键的信息,或者我认为倍感亲切的信息。这部小说引起我强烈共情与共鸣的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1960年前后的教育事业,其二是该书的女主人公“舒甄好”为一名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的图书馆员。我对1960年前后的教育事业是比较了解的。我的父亲写过《回忆我的求学经历:1950-1962年》回忆录,我进行过进一步梳理。 父亲的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受教育阶段(1950-1962),二是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 我自己算我父亲1980年代教过的学生之一,我还接触过父亲1960年代教过的学生。另外一个原因,受恩师张厚生先生的影响,张厚生先生逝世后,围绕张厚生先生的纪念与传承,15年间(2008年至今)我在努力做张厚生留存下来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张厚生先生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1963级本科学生,1978级研究生,种种原因,张厚生先生1963-1968年的日记记录很全面、系统,我浏览过不少内容,且我与张厚生先生昔日的同学、老师等有过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后者说“考证”)。《书生行》说“所有人事均为虚构,唯有感情是真。”,作者创作谈中说“说是虚构的,可虚构中有想象、有经验,更有思索与愿景。”我会有我自己的判断,书中许多内容是真的!我集中叙述我所了解的与图书馆学相关的部分内容。
《书生行》讲述的事情为1959年3月到1964年上学期结束这个时间段的事情。 一九五九年三月末,“舒甄好是武大图书馆学系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武大图书馆做毕业实习。”,“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悠久,名师汇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摘自:骆伟《蹉跎岁月——记20世纪50年代文华、武大图书馆学系学习与生活》)据骆伟《蹉跎岁月——记20世纪50年代文华、武大图书馆学系学习与生活》(骆伟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55级),1954级,该级学生为20名,仍为二年制大专生;1955级原录取40名学生,因体检和其他原因,实际只有36名学生,初分一班、二班,后合并为一个班(该级任课教师有徐家麟《图书馆学引论》、吕绍虞《普通目录学》《专题目录学》《参考工作》、沈祖荣《俄文图书编目法》(助教傅椿徽)、皮高品《图书分类法》、吴鸿志《图书史》、程千帆《中国文学史》、陈庆中《中国通史》、孙冰炎《读书指导》),1957年反右派,班上被划“右派”五名,被迫停学派遣农村劳动改造;1956级,该级为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共有学生60名,1957年反右派,被划为“右派”者5至6名。书中提及舒甄好是1959年毕业的武大图书馆学系专科学生,实际上是有虚构成分,1958年有毕业生,1959年真没有。
但是,(1)书中内容:“图书馆学的系主任就坐在前面两排中间。‘我们系主任可不得了。’小舒同学轻声对秦子岩说,‘主任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出身,原先在我们苏州工作过,是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的馆长。’”这是基本属实的,图书馆学系主任指的是徐家麟先生。徐家麟(1904-1975),1926年毕业于文华图专,1935年赴美留学,首先在哈佛大学中日文图书馆半工半读,1936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学习图书馆学,1937年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1941年徐家麟到位于四川璧山的社会教育学院,在汪长炳任主任的图书博物馆学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随该学院迁至苏州。1950-1955年徐家麟任武昌华中大学(后改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1955年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任系主任,教授。(2)书中内容:“她满是敬意且进一步炫耀道:’沈教授是我们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奠基人,一九一七年回国后发起过‘新图书馆运动’’她又举例道,‘您晓得吗?沈教授精通英语,可是现在却给我们讲授俄文编目,俄文他可是解放后自学的,居然能讲授俄文编目,了不起吧?唉,可惜去年他退休了……’”沈祖荣(1883~1977),1914年到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学校攻读图书馆学,1915年取得了毕业证,1916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留美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17年春回国,解开了以抨击传统藏书楼之陋习,倡导建立美式近代图书馆事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教育部将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学制三年。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美式图书馆学教学内容受到了尖锐的批评,过去沈先生一直讲授的“西文编目”课程亦受到限制。为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沈先生在年逾花甲之时,仍以顽强的毅力自修俄语,并创造性地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俄文图书编目法讲义》(1954年武汉大学印行,其后又多次印刷)。1956年,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修科获教育部批准,由三年制专科改为四年制本科。1959年光荣退休。书中说沈祖荣1958退休,实际是1959年。上述两处“巧合”,也许不是“纯属巧合”。
《书生行》末尾章节有, “大右派的女儿”舒甄好“在一中图书馆顽固执行资产阶级爱心教育路线,带领一些学生走白专道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子岩也曾想过舒甄好可以申请调到县图书馆,那是她的专业最为对口的地方,可是舒甄好稍做犹豫后就坚决否定了,她说她就喜欢学校图书馆,而且就喜欢沂山一中图书馆,就喜欢领着最应该读书、最应该好好读书的中学生们读书,一辈子就做这件事情,要像陆费祥老师那样,领着一个又一个秦子岩读好书,好好读书,这辈子哪里都不去了!如果最终不让她在一中待下去,那么,她就去大石山区当一个公社中学的教师,带那里的孩子读书,她问秦子岩是不是同去。秦子岩说早在一九五九年珞珈山樱花开放的时候自己就发过誓言,此生绝不会离开她的。”
在我看来,“舒甄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榜样馆员,在今天仍值得广大图书馆员好好学习。由衷感谢聂震宁先生对图书馆学、图书馆员、阅读推广的深情厚谊!聂振宁《书生行》,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榜样馆员——舒甄好,还让我们领略了书真好——读好书,好好读书!
延伸阅读:
(1)聂震宁.书生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内容简介:上世纪中期,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小说讲述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实验。这转瞬即逝的一段岁月却成就了沂山一中的高光时刻,长久铭刻在学子们的记忆深处。《书生行》是用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之光照亮现实的写作。是一部中国的“教育诗”,凸显了“人”的主题和教育的本质,热烈、真挚,深具启蒙精神和理想情怀。 是青春的歌咏,“书生”长行,以献身的激情奔赴生命的前路;青葱岁月,以无悔的实践踏上社会的疆场。是深沉的思辨,从而让理性穿透了历史,那些极其细致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昭示了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作者简介:聂震宁,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曾出版《长乐》《暗河》《天国之翼》《去温泉之路》等中短篇小说集和《洞察出版》《阅读力》《出版力》《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爱上阅读》等阅读学出版学专著。《书生行》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网上书店售书地址:https://item.jd.com/13940368.html(其中一处,仅供参考。)
(2)聂震宁长篇小说《书生行》出版,王蒙称赞“非常有新鲜感”
http://www.news.cn/book/20230605/8558c47ad2e346988702ef2f046d2e7f/c.html(摘录部分内容)
《书生行》源自六十年前聂震宁的求学经历,小说中对广西山川风貌的细致白描、对时代话语的准确叙述,倾注了作者浓厚的感情与深沉的爱意。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的倾情之作,也是向那些奉献教育、播撒爱和智慧的老师们的致敬之作。
《书生行》讲述了上世纪中期,北京某大学的青年教师秦子岩为了爱人舒甄好回到家乡的大山里,一起从事中学教育,在特殊年代的狂飙中,这对夫妇和一群毕业于一流高校的教师坚守爱的理念,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实验。
对于这样一部回归之作,臧永清说道:六十年前的老师们秉持“爱”的教育理念做人做事,这是真实发生在作者少年时代的奇迹,是他自此深藏于内心并精心守护的一粒珍贵火种。六十年前校园的钟声持久回响在人生之路上,点点师恩化育出坚固的价值理念并塑形了自我。《书生行》的写作是把这珍贵火种点燃,燃烧到绚丽,足以用这一群人的精神照亮一段历史。
与会嘉宾们谈到,《书生行》是一部新中国的教育心史,呈现了共和国经验里的一条宝贵脉络,散发着苏俄经验所影响的人文主义理想,这是对共和国精神发展史的重要补白。《书生行》对历史经验的一种记忆和书写,展现了如实的现实主义,纯朴善良的历史主义,对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说,《书生行》丰富了文学题材的类型和多样化。《书生行》是教育的文学,它不忘师心,循循善诱地提倡爱,提倡阅读,提倡教师的教育责任,提倡做人,提倡道德,并不用特殊的例子,而是就教育的问题、爱心的问题、学生志向的问题、学生做人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教育这些学生,这很难得。当年叶圣陶、夏丏尊在这方面也是下过功夫的,后来这样的故事相对少一点,所以有这样一部诚恳的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追求的小说非常有新鲜感。
聂震宁几乎以一种微观史学的方法,尽量客观、扎实地去写一个故事,透过一个小小的单元,站在新中国七十多年道路的后见之明上,重新去体认那一代人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牺牲奉献,而这种体认不仅仅是历史意义上的,实际上也是此时此刻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大的脉络中,重新和他们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重新和那代人的理想主义发生精神上的共鸣。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平说,《书生行》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让这部作品能够时时处处打动你、吸引你,令人深思,催人警醒。书中出神入化的细节运用,功力深厚的叙述能力,克制得体的情感表达,曲尽其妙的语言特色,令人啧啧称奇,同时也给人们在创作上深深的思索和反省。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梁晓声也认为,聂震宁的《书生行》放在整个文学史来看是可以填补空白的,因为他写了一群以教育为荣、不忘初心的老师们。一部作品能填补空白,这个意义很大,正因为作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使文学人物画廊变得更加丰富。
(3) 王启云.父亲的教育经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78642.html
我对我父亲的教育经历,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时不时通过电话做点“采访”,拟作一个“小结”。 父亲的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受教育阶段(1950-1962),二是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
(4) 王金生.回忆我的求学经历:1950-1962年(修订版).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9993.html
图谋按: 本文摘编自我的父亲王金生撰写的回忆录。2014年将手稿用数码相机拍下,本文在此基础上摘编,为方便阅读,另加少许注释。我的父亲1942年生人,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受教育阶段(1950-1962),二是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