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七大成就

已有 2415 次阅读 2020-3-27 17:1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书馆学教育

图谋摘编自:肖希明,倪萍.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图书与情报,2019(5):1-12,38.

    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70年,无疑是百年图书馆学教育史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篇章。新中国 70 年来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 5 个阶段:1949-1966 年缓慢而曲折的发展阶段、1966-1977 年停滞与倒退的阶段、1978-1989 年重建与迅速发展阶段、1990-1999 年调整与改革的阶段、2000 年以后转型与创新的阶段。 70 年来图书馆学教育取得了7大成就。

     一、建立和完善了图书馆学教育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局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中, 文华图专完成了由私立转为公立、 继而并入武汉大学、 成立图书馆学专修科的过程。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则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独立,成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 1956 年,DZY在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的背景中,WHB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 提出必须办好图书馆学教育和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1956 年, 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分别将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四年制本科,并正式建立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制度由此正式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为了促进、 引导和规范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 可以发现, 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学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重点是迅速恢复和重建图书馆学教育,尽快扩大图书馆学教育规模,多层次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重点则是针对教学点盲目扩张、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加强对图书馆学教育的管理与规范。2010 年以后, 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对图书馆学人才的变化, 政策一方面引导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同时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协调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科学合理地确立了图书馆学专业与学科的定位

    一个学科或专业在科学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是这个学科或专业成熟的标志,它决定着学科或专业的长远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对其专业的认知。 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科归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飘忽和模糊的,这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如招生、培养模式、就业去向等,都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图书馆学的专业和学科归属至关重要。图书馆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终于找准了专业和学科的科学定位, 这在图书馆学教育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形成了层次与类型齐全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等学校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业,而且办学层次相对单一。其他如西南师范学院 1951 年开办过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修科,但到 1954 年就停办。 直到 1977 年,仍然只有北大和武大两所学校开办图书馆学专业,因而谈不上形成图书馆学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和类型不断丰富, 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 年到 1980 年代形成了一个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构成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演变为一个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构成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多层次、 较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 这是图书馆学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

     四、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科建设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根基, 是图书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也是图书馆学教育水平和层次的集中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 30 年,限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 图书馆学教育没有自觉地关注和研究过学科建设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学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但业内人士也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图书馆学学科和专业的地位, 必须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 因此,学科建设问题开始受到特别的重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科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 图书馆学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学科建设的制高点,1990 年批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分别批准在北京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点,在武汉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情报学博士点;作为学科建设的标志之一,国家重点学科是JYB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 在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进行严格考核的基础上, 选择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 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2002 年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武汉大学的情报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五、构建了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学教育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受政治气候的影响而频繁变化,并没有形成较为稳定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出现系列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课程体系的变革,是对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积极回应,是图书馆学教育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 但如何在变革中保存和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也是图书馆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 也是一门课程成熟与否的标志。1978-2017 年,我国共出版图书馆学教材 907 种(含图书馆学类教材、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交叉类教材,不包括纯情报学教材)。出版的教材所涵盖的课程(内容)包括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目录学、信息咨询与服务、信息系统与技术、信息计量、图书馆管理、文献学、 信息素养与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从教材的层次来看,包括了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图书馆学专业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核心教材》、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信息管理类系列》 等。其中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就有 68 种,入选“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 16 种。  

     六、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 17 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全面学习苏联, 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主要是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的交流。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流,其实只是一种单向的学习外国,而且对象单一,还谈不上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学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迅速开展了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首先是从引进和采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开始。第二个重要领域是人员互访。第三个领域是互派留学生。第四个领域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第五个领域是参加和主办国际会议。

     七、为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图书馆学教育对社会发展最直接的贡献就是为图书馆事业以及其他不同的信息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头 17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418 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621 人。  1972-1976 年,北京大学培养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 264 人,武汉大学培养 289 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办学点迅速增加,人才培养的规模空前扩大。 据统计,自 1978-1990 年,我国设有图书馆学信息学系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数量从原有的 2 个迅速增加至 55 个,随之招生规模也大幅增加,1978-1987年十年间,培养本科生 4199 人,在籍学生 4997 人,培养图书馆学硕士 147 人,并有在籍研究生 221 人,大专教育已毕业 2514 人,在籍学生 1350 人。进入 90 年代, 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数量有所回落,本科专业教学点缩减至 20 个,但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 13 个,并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 3 个。 至 1998 年底,共计培养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 1465 名,博士 43 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也开展了多层次的成人教育,截至 1997 年底,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等 13 个成人教育点,共计培训各种层次图书情报成人教育生 3 万多人。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图书馆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与转型,致力于面向更为宽广的信息职业培养人才。 因而近年来有大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了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银行、商务机构、互联网公司、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事各类新型的信息服务职业,成为这些行业的佼佼者。

     图书馆学教育未来的变革,要解决好“变”与“不变”的矛盾:图书馆学教育要变革教育的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图书馆学教育不能变的是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与价值理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5579.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07期 20200327)
下一篇:如何查询学位论文中图分类号、UDC分类号?
收藏 IP: 58.241.235.*| 热度|

2 马鸣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