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我将自己近年出版的书捐了一套给所在地的市图书馆,过程简略记述。
妻子给小孩办了市图书馆家庭读书证,每个证可以借3本书(主要借绘本书),使用频率较高。10月6日由我领小孩到市图书馆看书,安顿好之后,我抽空到图书馆其它区域参观。我在高校馆工作,去市图书馆挺少的。参加市图书馆学会年会,如时间允许会稍微转转。这次参观,给了我许多惊喜。或许与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有一定联系。图书馆进行了较大的空间改造,还做了若干个“馆中馆”,面貌焕然一新。移步换景,阅读环境宜人。各种活动宣传,琳琅满目,赏心悦目,可以隐约领略到图书馆的精气神。我发现了2017年3月发的“地方文献征集倡议书”。看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民情、社会现状等方面的真实反映,具有历史传承的功能与价值”,地方文献建设理应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0月9日抽空进行了“考察”,随后在所在高校学科服务群中推介。上学期,我校有多位老师咨询地方文献及其利用问题。种种原因,我校地方文献工作薄弱,我校馆藏中地方文献非常少,曾进行过“文库”征集(只征集到数十种)。与我校毗邻的市图书馆,拥有地方文献3000余种,可以关注与利用。地方文献室在该馆三楼,阅读环境挺好的,且“有图有真相”,展示了数张照片。并告知我校教师若有捐赠意愿,亦可与他们联系。
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归参考咨询部管,参考咨询部有两位馆员认识多年,与她们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参考咨询部负责人沈老师知道我出过几本书,说是希望支持她们的工作。我说没有问题,我乐意尽份力。
自2009年以来,我赠过一些书。赠书是有若干考虑的。我过去的赠书,原则上不赠图书馆。图书馆若需要,图书馆可以自行采购,毕竟我自身的能力、精力、财力均非常有限。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图书馆对待赠书是比较草率的。曾经有图书馆馆长来信索书,还是索取多本。我选择照办,或许可以说是其行动感动了我。曾经有的书原本是邮寄赠给同在图书馆工作的师友(有的是馆长),其所在图书馆直接当做捐给图书馆,还给我发来捐赠赠书。比较囧的是,还曾造成误会,对方以为我食言了。
10月10日我开始搜集书,搜集好之后告诉市图书馆拟赠送图书书目信息。对方问我:“捐赠的书数量不少,不知是否需要馆领导合影留念,需要的话我提前跟领导联系下。还有入藏证书您是否需要?”我说:“从简,合影留恋、入藏证书均不需要。尽可能善待赠书就好。”
10月11日每本书签印。不签名,一是因为字丑,二是因为盖印章兴许更有收藏价值。准备就绪后,抽空送过去。拎着一包书,沉甸甸的。内心有几分不舍。单单是找齐这么一套就不容易。我出的第一本书,给的样书较多,之后出的多则50册,少则20册,每次均另购若干册。书是为了用的,我不会囤自己的书,也不会卖自己的书(因为精力有限,得不偿失)。市图书馆老师接收后,再次问我需要入藏证书吗?恭敬不如从命。我认为是象征性写了一张,按照其设计至少需要得给我写6张。证书做得大气,A3纸那么大,我见过的通常为A4纸大小或者更小一点。
张厚生先生去世后,师母曾委托我联系赠出张先生部分个人著述,物色捐赠对象、联络等工作由我完成。任务并不轻松,因为我除了得努力让师母满意、捐赠对象乐意,还得让张先生在天之灵亦感欣慰。我认为理想的捐赠对象是,懂书、爱书、护书的图书馆。最后是在张先生工作过或学习过的图书馆及其家乡图书馆中,选择了数家。
所赠10本书(6种,题录中第1种5册,其余各1册。签印)清单: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3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4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
5 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编.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_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
6 王启云 著.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2
延伸阅读:
张建静. 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捐赠情况及其启示[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02):39-46.
完善的捐赠制度、丰富的捐赠项目、灵活的回馈方式、主动募捐的意识,给台湾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丰富的捐赠来源,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文通过调查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捐赠网页,分析了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捐赠网页建设与捐赠工作开展情况,探讨了其对大陆高校图书馆捐赠工作的启示。大陆高校图书馆可以从7个方面予以借鉴,深化推进捐赠工作:完善与捐赠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专项募捐计划;提供形式多样的捐赠回馈与奖励;实施众筹募捐;深化捐赠揭示;进行全面推广;宣传国家与捐赠相关的政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