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保存与提供是图书馆的两大功能。以往,关于“图书馆豁免权”有较多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法治意识的增强等诸多因素,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日益加剧。
高校图书馆图书类文献,当前有一种较为可取的服务模式。当年新书数字化,在校园网范围内提供数字化图书服务。其它图书通过购买商业化服务,借助集成的数字化图书数据库,或“文献传递” 方式予以满足需求。近来,用户反馈有关服务今不如昔。经与相关公司营销人员沟通,了解到,当前利益相关者(包括出版社、作者等)版权意识增强,服务提供方需要慎之又慎,尽可能避免潜在风险,因此存在较大比例内容暂不提供服务。其实当年新书数字化,理想模式亦不是家家户户去做数字化工作,“共建共知共享”就好,但实践中存在若干问题,选择了亦步亦趋“摸着石头过河”。
高校图书馆期刊类文献,纸本文献(尤其是学术类)需求日益萎缩,管理与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更加侧重数字文献的投入与服务。外文期刊类文献,拥有量与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密切相关。其采购方式有特殊性,版权方面的困惑不少。中文期刊类文献,各家服务商,不同程度存在版权问题。不少资源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但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服务商的独家策略、服务商与版权所有人服务协议变更等原因,导致部分资源获取难度增大。
学位论文类文献,中文学位论文算“灰色文献”,这块的版权困惑由来已久。一篇学位论文,作者、导师、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论文收藏单位等利益相关者“一头雾水”。虽然有关服务未终端,但始终是受影响的。比如文献获取的难度增大。
会议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特种文献。其版权问题有其特殊性。该如何服务?服务到什程度?哪些可以公开且免费获取?哪些可以免费获取?……用户困惑,服务提供方亦困惑。
在利用方面,“合理、合法使用数据库”是难题。数据库商授权方式一般授权原则:“授权用户:本校真实的师生员工、访问学者、留学生可通过本校控制的IP使用数据库。本校允许进入的公众随机用户可通过本校控制的IP地址从指定阅览室或终端进入数据库。 授权用户可允许访问全文期刊库、可检索、浏览、查看目录、文摘、全文和其它参考内容,可下载或打印单篇文章、章节或条目,仅供授权用户个人使用。 ”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一般的情形。比如有的资源服务商提供远程访问(有的可能提供附带条件),有的允许提供VPN方式访问,有的还有个性化的种种限制访问……此外,关于校园网服务,不同学校的服务能力可能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2002年11月15日通过《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 有“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实践中,好些时候束手无策。比如,SCI-Hub地球人都在用,图书馆员选择不用或抵制,可能吗?可取吗?
图书馆工作中版权之惑,远远不止述及部分。如何恰如其分地“尊重知识产权”、行之有效地“规范职业行为”?
延伸阅读:
版权
版权(英文名称:copy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著作权
著作权过去称为版权。版权最初的涵义是copyright(版和权),也就是复制权。此乃因过去印刷术的不普及,当时社会认为附随于著作物最重要之权利莫过于将之印刷出版之权,故有此称呼。不过随着时代演进及科技的进步,著作的种类逐渐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英国《安娜法令》开始保护作者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权利。1791年,法国颁布了《表演权法》,开始重视保护作者的表演权利。1793年又颁布了《作者权法》,作者的精神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