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宪精神——“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
诸平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上虞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家协会会长。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第二十二届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作有《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稀土的溶剂萃取》、《稀土》(上下册)、《萃取化学原理》等。徐光宪教授是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于2015年4 月28日上午去世,享年95岁。
徐光宪教授出1920年生于浙江上虞,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量子化学、配位化学、稀土化学及萃取化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注重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徐光宪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核外电子排布经验规则(n+0.7l)至今仍然在大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中被应用,仅有少数例外;徐光宪教授编写的《物质结构》作为大学教材被应用有半个多世纪了,是一本经典的结构化学教科书。当然他在稀土元素分离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中国传奇”。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将自己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从一个稀土“匮乏”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并占据了国际市场80%的份额,造就了一个关于稀土的“中国传奇”。
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徐光宪携夫人高小霞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几经艰难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国后再北京大学任教。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主要负责者。从量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转到配位化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了,但是徐教授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心中,祖国需要高于一切,祖国需要就是最高任务,为了能源问题又转到核燃料化学,最后再转到稀土化学,这已是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了。对他来说,“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理由。
徐光宪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他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有人曾问徐光宪,一生中最感到满意的事是什么?徐光宪却立即答道:“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几十年来,徐光宪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他的学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众所周知,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由于国家的重视,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技术力量很强的稀土科研、生产、教学专业队伍。据1989年统计,全国约有5300人从事稀土研究,其中280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分布在81个研究单位和42所高等学校。为了开发稀土资源,我国科技人员从本世纪50年代起,大力开展提取工艺及化学基础的研究,如对溶液络合物、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特别是对萃取剂的合成、性质、结构以及串级萃取理论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使我国稀土分离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以大量质优价廉的稀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一举改变了稀土的产销格局,并使1993年单一稀土纯氧化物、金属和NdFeB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84年的1/5到1/3。这是继20世纪40年代离子交换法代替分级结晶法的第一次飞跃和60年代用溶剂萃取法代替离子交换法的第二次飞跃后的又一次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有利于稀土的推广应用。1986年,我国的稀土年产量已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年消费量为世界第二位。徐光宪教授主编的《稀土》(上下册)已经连续出版了第一版和第二版;其他论著如
[PDF] Rare earth (2)>>
X Guangxian - 1995 - footprintfiend.com
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X Guangxian - 2012 - books.google.com
L Lemin, X Guangxian -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1981 - en.cnki.com.cn
…, W Xiaoqing, J Tianzhu, Z Shiwei, X Guangxian - Journal of alloys and …, 1994 - Elsevier
在怀念徐光宪教授的同时,更应该继承徐光宪精神——“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少一点虚的SCI论文,多一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东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归宿。
相关介绍:深切缅怀徐光宪先生:莫道桑榆晚,霞光尚满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